董慧君,王紅宇,蔣 欣
腎移植手術是治療尿毒癥、終末期腎疾病腎衰竭等最有效的手段,可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因腎臟疾病帶來的痛苦[1]。隨著對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術后常規干預及心理引導干預相對來說效果不理想,部分病人仍存在對疾病認知程度不足、術后焦慮情緒明顯、術后因擔心病情復發而過度緊張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不利于預后[2]。有研究提出,歸因訓練聯合心理干預更容易被病人及其家屬接受,有助于提高病人預后水平[3]。本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探討歸因訓練聯合心理引導干預對腎臟移植手術病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重癥醫學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40.53±12.69)歲;腎衰竭12例,尿毒癥23例,其他腎臟疾病6例。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41.69±12.98)歲;腎衰竭12例,尿毒癥25例,其他腎臟疾病5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病人均符合腎臟移植的醫療標準[4];②病人年齡18~65歲;③與病人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人自身免疫力差,對移植手術不耐受;②病人或其家屬消極對待病情,拒絕接受治療。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腎移植術后護理及心理引導干預。①常規術后護理:向病人介紹術后注意事項及相關護理事項;及時予以換藥,避免傷口感染;囑病人注意飲食營養均衡。②心理引導干預:在實施術后二次宣教的同時與病人建立信任關系;保持病房內安靜舒適,定時組織腎移植術后病人進行集體活動;尋求病人家屬的幫助,向病人家屬介紹腎移植后相關基本知識,鼓勵病人家屬多反映病人病情及心理情況,做出針對性引導和干預;播放病人自身喜歡的音樂,借助音樂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緒;引導病人進行冥想,放松自身肌肉,從而減少病人不良情緒的產生。
觀察組病人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歸因訓練: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干預下對病人實施干預。第1周和病人進行交談,引導病人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客觀分析術后病情狀況。第2周協助病人分析消極歸因對病人自身情緒及生活的影響,引導病人建立健康積極歸因方式。第3周通過交談方式、歸因方式解釋、分析客觀病情等方式協助病人消除消極歸因。第4周加強病人的積極歸因,增強病人的積極情緒,對疾病治療建立信心。兩組病人院內干預周期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1.3.1 歸因方式 應用歸因方式問卷(ASQ)測評病人干預前后ASQ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該量表包括正性事件和負性事件2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6個事件,按照6級評分對兩組病人歸因方式進行評測,病人分數越高說明該病人歸因方式越傾向于某一部分;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0.72~0.74;5周后的再測信度為0.57~0.69。
1.3.2 自我管理效能 應用健康促進策略量表對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效能進行評分。該量表分為減輕壓力、正性態度、自我決策3個方面,病人得分越高表示病人自我管理效能越高。健康促進策略量表的信效度為0.849~0.970。
1.3.3 主觀幸福感 應用單項目主觀幸福感量表對病人干預前后幸福感、自我適應度、家屬理解度進行測評。該量表主要包括幸福感、自我適應度、家屬理解度3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為5分,病人得分越高說明病人主觀幸福感越強,單項目主觀幸福感量表的信效度為0.91~0.95。


表1 兩組病人歸因方式問卷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健康促進策略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單項目主觀幸福感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腎移植是治療晚期腎臟疾病的一項有效手段,隨著腎移植技術的發展,腎移植類型大致可分為自體腎移植、同種腎移植、異種腎移植3種類型[5-6]。腎移植手術成功率相對較高,但腎移植術后面臨的問題是決定腎移植是否成功的關鍵[7-8]。對腎移植術后病人而言,術后對傷口的護理干預、飲食營養搭配等是十分重要的舉措,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決定腎移植手術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9-11]。據臨床相關經驗總結發現,術后心態健康積極的病人預后效果相對較好,疾病復發率相對較低[12]。因此,引導病人保持良好心態可以保證腎移植術后病人的臟器存活率。歸因訓練是在心理引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專業性、針對性較高的心理疏導訓練,其通過對病人心理狀態的分析,引導病人獲得各種形式的歸因反饋信息,協助病人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消除病人消極情緒,增強病人自身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病人改正自卑心理,正確面對疾病和自身病情[13-15]。
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病人正性事件得分、ASQ總分高于對照組,負性事件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歸因訓練聯合心理引導干預可以改善病人歸因方式,提高積極情緒。歸因方式取決于病人如何對待自身病情,即與病人心理情緒有關,積極歸因提示病人心理狀態健康,消極歸因提示病人內心情緒低落,不利于預后;病人在接受腎移植術后,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比如對供體的感激、對家屬的感謝、對自身預后程度的擔心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人精神壓力,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容易忽視腎移植手術后對自身未來生活的積極影響[16]。對照組的干預以促進病人術后恢復為主,重點在于對病人生理機能的恢復,忽視了對病人心理情緒的干預,病人術后的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未能得到及時釋放,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人的精神壓力,不利于病人自身調節,加重了病人的負性情緒。觀察組病人通過和專業心理治療師溝通,表達了自己的內心壓力,釋放了病人內心的緊張、疑惑、過度擔心等不良情緒,減少了負性事件的發生;同時在醫生的協助下對病人進行干預,逐步改變病人自身認知,增強積極情緒,引導病人正確看待治療,提高病人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及對預后情況的認知,進而引導病人應用積極歸因方式看待自身病情。
除此之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自我管理效能及主觀幸福感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歸因訓練聯合心理引導干預可以改善病人的預后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特指病人對自身行為達到理想目標后自我成就的信念;主觀幸福感指病人預后對生活質量及預后水平的自我滿足;因此自我管理效能、主觀幸福感均與病人自身情緒及對自身預后認知程度有關;病人自身預后水平越高,自身心理情緒越積極代表病人自我管理效能、主觀幸福感水平越優越[17-20]。本研究觀察組的干預通過和病人交談、協助病人消除消極情緒等方式,在原有生理干預的基礎上增強了對病人的心理干預,結合病人自身心理情況給予病人相應的引導、干預,提高了病人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配合度,提高了醫療效率,從而加快了病人的生理恢復進程,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管理效能;同時引導病人分析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自身生活的利弊,穩固病人對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降低負性情緒帶來的精神壓力,有助于病人增強幸福感。
綜上所述,應用歸因訓練對腎臟移植手術病人實施干預,協助病人建立積極歸因方式,提高了病人積極情緒;提高了病人自我管理效能,增強了自身情緒穩定性和積極性;提高了病人主觀幸福感和預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