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賀洪強 李東霞

功能齊全的產業集聚區服務中心
原陽,屬河南省新鄉市,四橋與河南省會鄭州相連,鄭新融合發展的中心區。文化厚重、綠色生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產業更加融合與外延;區位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與項目。
綠色食品、智能家居、裝配式建筑、汽車零配件及裝備制造四大產業蓬勃發展,讓原陽成為企業發展的熱土,為鄉村振興加裝了新引擎。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機結合;是人才、資源、戰略的有效統一,需要匯聚各方力量。”原陽縣委書記劉兵說,“調動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可以帶來持久的活力。”
同育產業、共建鄉村、齊抓就業。原陽縣以“企業+”為核心理念,創新政府、企業、村莊、農民融合分工新模式,讓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1月4日,河南多地迎來了2022年的第一場降雪。在寒冷的天氣里,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面,能從胃里暖到腳底。
原陽縣齊街鎮黨委書記張傳濤,這些天也一直惦記著阿利茄汁面(以下簡稱“阿利”)。但他不是要自己吃,而是為了鎮里農戶種的番茄。
“阿利”的“靈魂”番茄醬汁,生產它的“中央廚房”——河南省味得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味得佳),就落戶在原陽縣產業集聚區內。在全國擁有300多家門店的“阿利”,一天的番茄用量在4噸以上。
多年種植番茄的傳統,讓齊街鎮的番茄名聲在外。但這兩年受疫情、汛情影響,番茄“賣難”情況時有發生,群眾種植番茄的積極性明顯下降。
“相見恨晚!”1月6日上午,通過縣里“牽線”,味得佳總經理崔勝利與張傳濤見了面。屋外寒風簌簌,屋內暖意融融,崔勝利和張傳濤二人越聊越興奮,越談越投機。
一番交流,因為番茄用量大,之前“阿利”常到山東等地采購番茄;齊街鎮因為番茄產量大也會將番茄運往外地去銷售。“以后直接聯系齊街采購,原陽的番茄再也不用‘兜圈’了!”崔勝利興奮地說。
和張傳濤同來的齊街鎮南黑石村黨支部書記李華民也很高興。南黑石村投建了32個溫棚,遇見“阿利”,除了能實現番茄的訂單式銷售,種植結構也更加多元。“‘阿利’鼓勵我們種大蔥,它也可以納入我們試種的品種了!”李華民告訴記者,除了番茄,現在棚里還種上了西藍花、西葫蘆等蔬菜。
一碗茄汁面,讓齊街鎮干部群眾重新燃起了規模化種植蔬菜的信心。而“雨軒”,也用“一只羊”助力原陽搶占了羊肉產業的“高地”。
2015年,原陽縣開辟“綠色通道”,引進新鄉市雨軒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雨軒”),隨后,“雨軒”的小尾寒羊養殖基地建成投產,采取“政府引導+公司+養殖戶+供應鏈金融+物業管理+養殖保險”的發展路徑,幫助原陽養殖戶每年增收近2000萬元,羊肉產業走向良性循環。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全國600多家“悅來悅喜”便利店的鮮食生產供應基地——河南悅之豐食品有限公司(簡稱悅之豐)也在原陽。悅之豐每年用來生產三明治的近300萬枚雞蛋,全都出自原興街道辦事處的養雞場;河南九龍食品有限公司在路寨鄉建成了1000多畝的黑小麥種植基地,系列產品暢銷全國……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多個龍頭企業的入駐,讓原陽的產業格局逐漸發生變化。一個又一個企業結合當地資源特色,讓“一碗面”“一道菜”“一塊面包”帶活一個產業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

實力強大的九多肉多鳥瞰圖
官廠鎮魯廠村村口,有一棵長了近60年的大楊樹,四季更迭中,見證著村子的發展、變遷。
樹北面的入村路和樹南面的荒坑,在去年變化最大。入村路上豎起了紅白相間、寫著“魯廠村”村名的路標;路兩旁的花草間,添置了嶄新的文明標牌;荒坑更是“搖身一變”,成為村民十分喜愛的休閑娛樂小游園。
魯廠村黨支部書記呂愛朵說,這一切多虧了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簡稱九豫全)。2021年,原陽縣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與推動鄉村振興相結合,制訂措施,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全縣129家像九豫全一樣的企業,從鄉村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等多處發力,對口幫扶365個行政村。
“是‘大自然’的企業轉型,給我們的粉絲產業升級提供了思路。”路寨鄉宋寨村黨支部書記宋開展介紹,幫扶他們的是河南省大自然室鑫家具有限公司(簡稱“大自然”),村里產業的飛速發展,也是“大自然”董事長何承干常來交流的結果。
之前,宋寨村的群眾一直單純利用淀粉制作粉絲,論箱論斤售賣,附加值很低。“‘大自然’大膽轉型,逐漸淘汰流水線生產家具,很早就開始嘗試全屋定制,如今不僅業務拓展到了全國,還成了行業領先品牌。”宋開展說,他受此啟發,尋找生產速食的企業合作,不僅讓宋寨村粉絲的品牌越叫越響,種類豐富的速食粉絲也“上了網”,價高的能賣到8塊多錢一桶。
路寨鄉小寺村與宋寨村毗鄰,是河南祥瑞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簡稱祥瑞)的對口幫扶對象。“改變最明顯的是村里的人居環境。”村委委員孫紀兆頗感慨地說,現在村里最吸引人的就是文明標語一條街和村委會旁的文化廣場,這都是祥瑞出錢出力改造的。
“這么干凈整潔,俺們可得維持好!”偶遇小寺村村民尹學民和谷中央,他們也直呼村里變化大。“新修的路、新掛的牌子、新建的游園,以前灰突突的村子變亮堂了!”谷中央興奮地說。
谷中央是小寺村目前唯一一家還在繼續堅持做石磨香油的村民。“一點兒都不夸張,以前全村家家戶戶磨香油,沒進村就能聞到濃濃的芝麻香。”孫紀兆告訴記者,如今大家都外出打工,這傳統的手藝被“擱置”很久了。
“可以試試重新磨香油!”小寺村黨支部書記谷中鵬說,祥瑞也一直在幫助尋找適合小寺村發展的產業,希望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讓香油的香味再飄滿村莊。
“家鄉很好,但就業很難。”這是大賓鎮劉江莊村王金昭4年前對老家原陽的看法,從事汽修行業的他,一畢業就選擇留在了外地工作。但多家企業對原陽鄉村振興的帶動,改變了他的觀念和人生軌跡。
大學畢業后,王金昭一直在安徽工作,因為那里有相對大型的汽車企業,有合適的工作。2017年,考慮到父母年齡大了,還要計劃組建自己的小家庭,王金昭決定回到老家原陽發展。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自己做點兒小本生意。”這是王金昭離開安徽時的想法。但原陽的迅速發展,多家龍頭企業的入駐,讓這個“90后”年輕人之前干勁十足的工作狀態得到了延續。
經過朋友推薦,王金昭到味得佳應聘,得到了維修設備的工作崗位,他之前的學習、工作經驗,全都用得上。“這里同樣交保險,工資也不比在安徽差。”王金昭對回家鄉后的生活很滿意。
隨著一家家企業不斷入駐,相關產業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多舉措服務好企業的同時,原陽縣積極開展民營企業訴求響應智慧平臺建設,搭建政企溝通聯系渠道,建立了縣領導聯系非公有制企業、商會制度及民營企業訴求響應機制。不僅解決了民營企業涉及政策咨詢類、金融貸款等問題,更方便了企業的人才引進、招工用工。據統計,原陽縣僅產業集聚區就實現4.5萬多人家門口就業。
在原陽,不僅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能夠找到理想的職業,上了年紀的留守婦女甚至是殘疾人,也能在企業中找到合適的工作。
許同林是陽和街道辦事處婁月莊村的脫貧戶,靠著在‘大自然’拿到的2400元的月工資,擺脫困境過上了好日子。“幾年前兒子意外去世了,孫子、孫女都還小,老伴兒還得長期吃藥,不掙錢真不行!”許同林回憶,“我都70歲了,出去找工作根本沒人要,多虧了‘大自然’給我提供的工作機會!”
“這里讓我找到了家的感覺。”王明明是嫁到原陽的平頂山姑娘,在九豫全做行政工作。她告訴記者,每月5000多元的工資保證了她在縣城的生活品質,公司人性化的管理和親切的領導、同事更讓遠離家鄉的她倍感溫暖。這份工作,她從2016年夏天干到了現在。
眼下,還有更多的原陽人不斷加入原陽的企業。他們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職業理想;另一方面和企業一起為原陽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注入了活力、貢獻了力量。

工人們統一著裝在生產車間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