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蓉
(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蘇 南京 210042)
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1月印發《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江蘇省結合實際,由省政府辦公廳和省科技廳于2019年分別印發《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組織申報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通知》,計劃到2025年布局建設10家左右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無錫市經濟發展位列江蘇省第一梯隊,在農業產業培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品牌建設方面卓有成效。宜興作為無錫轄區內重要的農業產區,農業發展無論在規模還是發展水平上,在無錫都處于領先位置,區位優勢顯著、自然環境優越,具備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基礎條件。但宜興在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問題:科技創新對經濟帶動力不足,產業鏈上科技支撐較弱,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流動不暢等。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宜興市相關產業和區位優勢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挑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宜興市位于江蘇省南端,處于滬、寧、杭三大城市的幾何中心,具有聯結蘇、浙、皖三省的特定區位條件,處于公路、水路及鐵路等對外交通網絡的節點。宜興市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夏熱冬溫,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 ℃,年降水量1 229.9 mm,無霜期240 d左右,年均日照時數1 695.5 h。宜興市地貌地形復雜多樣,從山地、丘陵、平原到瀆區、水面,形成了完備的地貌類型組合,具備發展多種類型農業的基礎條件。北部水網平原,土地肥沃,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文化,土地利用率高。
2020年宜興市地區生產總值1 832.21億元,可比價比上年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59億元,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2.26億元,增長0.8%;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 090元和32 430元,分別增長4.4%和6.6%。13個主要經濟指標中,9個指標增幅超無錫平均水平,5個指標增幅處于領跑地位。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結果繼續走在江蘇省前列,在無錫綜合考核中再次獲評優秀等次,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第一方陣。
宜興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入融合發展。目前,建成高標準農田4.26 萬hm2,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達67.8%,成功創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評價先進縣、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水稻單產達612 kg,接近歷史最高水平。0.52 萬hm2常年蔬菜基地年產值超25億元,平均畝產值超3萬元。
宜興市現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3家、無錫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1家。建有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1個、無錫市級農業產業園區13個,43個園區(基地)列入無錫市扶持建設的重點園區。培育了優質糧油、特色蔬菜、特種水產、休閑觀光、竹制品加工等5個年產超10億級的優勢特色產業和茶葉、花卉、林果等一批特色基地。湖父鎮洑西村成功獲得“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稱號、西渚鎮白塔村被評為“首批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宜興市入選“2020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宜興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產業技術開發與科研院所基礎研究緊密聯系的優勢,依托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產業技術聯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等科研平臺載體,引進科技特派員、科技副總、雙創人才等高層次涉農科技人才,充分發揮星創天地、孵化器等科技成果孵化作用,積極引進、應用、示范和推廣農業科技新成果,進一步提升宜興市農業產業發展科技水平,做長做強農業產業鏈條。
現有企業龍頭引領作用不強,人才集聚不夠,需加大龍頭企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產業化程度,積極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加大產學研結合投入,大力支持開發自主創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現已與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進行合作,但引進的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多,在科研院所引進、科研平臺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仍需增加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與國家知名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直接成立或共建科研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同時需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1]。
農業園區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農高區建設所需要的政策、規劃、土地、金融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還比較薄弱,而具體推動落實以地方政府和科技部門為主,其他涉農部門在項目資金支持方面整合難度較大,保障不足。
根據省級農高區“一區一平臺”建設發展要求,立足無錫農高區科研載體平臺基礎,結合建設主題以及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推進 “一院、一基地、兩平臺”建設(即宜興鄉村振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宜興農業科技集成創新研究基地、農業科技服務平臺、農民創新創業平臺),聚力打造宜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支撐和引領宜興現代農業高端發展。
3.1.1 宜興鄉村振興產業技術研究院
依托江蘇省優質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宜興市百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宜興市中川米業有限公司、江蘇綠芝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無錫盛農和金紫合作社、無錫市潤坤牧業有限公司等龍頭骨干企業,聯合清華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揚州大學、江南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共同建設宜興鄉村振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緊密結合農高區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三產融合產業技術、農業產業文化、農業品牌建設研究,通過媒體宣傳、視覺沖擊、知識普及、產品推介等形式進行推廣,擴大農高區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3.1.2 宜興農業科技集成創新研究基地
圍繞建設主題,加強重點產業農業科技集成創新研究,建設宜興農業科技集成創新研究基地66.67 萬hm2,為宜興鄉村振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成果轉化、技術研究提供配套基地、大田實驗場所。同時,建設創新服務場地8 000 m2,用于科技服務、農業科普展覽、教育培訓、專家生活配套設施等。其中,科技服務區涵蓋農產品快速檢測、公共實驗室、物聯網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村電子商務、科技孵化和成果轉化等服務功能;農業科普展覽區展示農高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農業科技發展方向、農業科技發展歷史等;教育培訓樓主要用于開展教育交流、科技示范等活動;專家生活區主要為科技專家就近提供便利化研究、生活服務。
3.1.3 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
圍繞重點產業,按照“六有”標準,建設4家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開展新成果試驗示范、技術培訓、人才引進、信息集成、科技金融等服務,提升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水平,實現從產中的技術咨詢、培訓等服務,向產前的種子種苗、農資新產品的供應和產后的加工保鮮、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服務延伸,實現對產業創新的產業鏈全程服務。
3.1.4 新型農業星創天地
鼓勵建設“產權式孵化器”,推動發展“天使投資+合伙人(大學科研人員等)+股權眾籌”等創業模式,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建設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農業孵化器及星創天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創新供給質量和產業競爭力[2]。
堅持高端人才引進與鄉土人才培養并重,大力集聚農業領域戰略科技人才、研發人才、管理經營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構建以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為引領、農業創業人才為支撐、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業人才隊伍[3]。
3.2.1 推進高端人才引進
積極對接國家及省市人才計劃,加快產業發展亟需的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育引進,推進實施高端領軍人才引進計劃、科技人才培育計劃、海創人員扶持計劃等;進一步完善無錫農高區高層次人才引進優惠政策與獎勵標準,支持規劃區域內大型骨干企業建立人才公寓,滿足高端人才安居需求。加強本土企業家培育,定期組織企業高管人才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和培訓機構,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系統培訓和國際化培訓,開展國際化人才的合作培訓;設立高端交流互動平臺,通過知名企業家、戰略家的指導,不斷提升企業管理者的戰略思想和經營能力;發揮企業協會的作用,開展經常性的企業家交流活動。
3.2.2 加快專業技能人才培養
推進專業技能人才聯合培養,整合省市教育資源,聯合龍頭企業制定產業人才培訓方案,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及本地職業學院等聯合培養,定向提供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一批本土的高技能人才,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生態體系互為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建立和完善企業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員工開展農高區重點產業政策培訓,提高員工隊伍素質;鼓勵企業加強職工技能培訓,圍繞綠色循環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領域的行業前沿技術,定期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加強員工前沿科技認知度和技術熟練度[4]。
3.2.3 優化人才配套服務
實施差異化人才配套服務,為科技創業開辦企業經營管理專題培訓;為創業人才企業開辟各類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提供農高區行政事務、專利申請等“一條龍”服務;為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鼓勵企業建立股權獎勵、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高端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發展體系,加大政府、高校以及企業之間人才工作協調力度,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承擔和開發人才中介服務,形成集公共服務、市場服務、社會服務為一體的人才發展服務體系。
3.2.4 落實人才配套政策
制定引進人才績效評估辦法,加大人才專項資金投入,努力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人才制度環境。創新招才引智方式,實施柔性人才政策,以人才實用性、任職合格性為指標,通過兼職聘任、遠程參與、專家顧問等多種方式吸納高端人才參與農高區建設。鼓勵高端人才帶項目入區,項目投產后,根據其對產業的實際帶動引領作用,給予一定創業資金扶持;有針對性地細化人才引進政策,對農高區急需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在生活住房補貼、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系列優惠政策;同時,不斷完善示范區內商業及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使無錫農高區不但“引得進”人才,而且“留得住”人才。
3.3.1 加快農業創新龍頭企業培育
引進培育農業創新龍頭企業。積極貫徹落實全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擇優遴選區內農業創新龍頭骨干企業,鼓勵引導企業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提升相關產業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探索實施“一企一策”方式,全力扶持龍頭企業創新發展、跨越發展、高端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推進企業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支持企業積極參與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相關標準制定,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逐步掌握市場主動性和行業話語權,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型大企業和細分行業“單打冠軍”。以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為目標,堅持高標準、高品位、高層次的招商定位,圍繞農高區農業重點發展領域,以完善產業鏈條、加強產業協作為導向,優先瞄準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的國內外創新企業,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型企業,推進農高區一二三產快速發展。
加強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資有機結合的研發體系建設,加大高端研發、共建共享等力度,圍繞農高區主導產業,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研發中心以及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三站三中心”,并向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開放,推動協同制造和協同創新。推動形成大企業主導、小企業配套的完善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3.3.2 加快農業科技企業發展
實施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重點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大、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在農高區創新發展中的引領者和生力軍作用。
實施農業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激發中小企業活力,為培育企業提供全流程、專業化服務,促進農高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向綠色智慧高校的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轉型,加快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骨干企業。
加大涉農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力度。充分發揮“星創天地”等農業創新創業載體孵化功能,完善潛力企業孵化和畢業機制,加強人才培訓、金融支撐、共性技術供給等服務保障,降低企業在成長初期的成本,培育一批面廣量大、業態豐富、模式新穎的小微型農業科技企業。
3.3.3 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以家庭農場、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多種模式共同發展的態勢。制定鼓勵家庭農場發展的土地、金融、信貸、稅收等政策措施,促進家庭農場的發展;支持建設新型農業合作社,為農戶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探索完善新型農業主體合作模式。依據產業特性和地區特征,探索建設“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不同運營模式。政府支持引導、龍頭企業主導建立農產品養殖示范基地,承擔試驗、試種、示范、培訓等任務,吸引周邊農民入園務工;支持建設新型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或資金入股合作社,采取統一指導、規模種植模式,大力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和生產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業種植生產效率;發揮企業、基地、合作社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養殖、增收致富。鼓勵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等新型主體簽訂種植收購協議,采取訂單農業模式,降低農戶經營風險,保障農戶基本利益,調動農戶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活力動力。
3.4.1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機制
鼓勵農高區企業積極對接國內外科研院所,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打通省、市、區(農高區)三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絡,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建立健全農技人員培養和培訓機制,加快構建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村科技服務信息化水平。健全農業科技領域分配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實施科技強農富民工程、科技入戶工程,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
3.4.2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進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盤活存量,用好流量,輔以增量,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資產,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基礎制度保障。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積極引導農民以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出租互換等方式出讓土地經營權,加快土地規模經營。結合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新型社區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探索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盤活閑置和低效用地,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具體用地項目公共利益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征地民主協商程序,合理確定征地補償標準,建立關系到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的多元保障機制,探索有效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解決機制。以建立同地同權同價的入市制度為目標,明確入市范圍和途徑,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建立健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交易規則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