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紅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把紅色資源充分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紅色文化是不斷激勵人民奮勇拼搏、積極進取的革命精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和認識理解不夠深刻,紅色文化意識薄弱,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紅色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與資源整合的場所,同時也是學生們的第二課堂,理應承擔起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教育職責。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圖書館應改變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利用最新的網絡技術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服務模式,加深讀者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將紅色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圖書館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加強對紅色文化的開發與利用, 將紅色革命精神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調動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紅色文化理論體系,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科學的“三觀”。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培養學生勇于拼搏的意志、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情懷,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意識。
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應不斷更新先進的技術,加強信息資源的搜集、篩選、開發、整合、推薦等工作建設,注重圖書館員的業務培訓,提升館員的專業化水平,加強館員與讀者共建能力,不斷深入了解讀者的心理動態、個性化需求,從而進行深度行為分析,采用線上與線下活動并進的宣傳形式,不斷提高圖書館對紅色文化宣傳的服務質量。
紅色文化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前提條件,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導向。 加強圖書館紅色文化建設研究,充分開發利用紅色文化信息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效應,可以帶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推廣,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知,升華精神內涵,增強人們的責任意識。
目前圖書館紅色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
1.紅色文化實體空間建設,如北京大學的“大釗閱覽室”、杭州圖書館的“少兒紅色書房”、廈門大學的“紅色經典書區”等。
2.紅色文獻資源建設,如太原圖書館的“馬克思書房”館藏2.2萬冊圖書, 杭州圖書館的 “少兒紅色書房” 紙質文獻4000冊,江西省圖書館近萬冊紅色文獻等。
3.紅色文化數據庫建設, 如四川大學的江姐專題數據庫,湖南大學的“四史”學習教育主題資料網,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慶祝建黨百年”專題數據庫等。
4.紅色文化宣傳建設,如北京大學的“百年奮進,百年榮光”主題系列講座、華東師范大學的“誦紅色經典、守育人初心”、武漢大學的“黨史知識競賽”等。
以上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經驗是否可以推廣仍需要考量。通過調研發現圖書館在紅色文化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圖書館紅色文化氛圍營造力度不夠,在河南省19家公共圖書館中,僅有2家建有紅色專題圖書館或書房[2];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建設上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大多以紙質資源為主,信息化平臺建設有待完善,空間設計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 紅色文獻的二次開發及信息整合缺乏專業人員的管理,圖書館與其他機構缺乏統一的聯合管理機制,很難實現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圖書館對紅色文化專題項目研究匱乏,不能給讀者提供深層次的紅色文化學術研究成果,而且具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數據庫所占比例偏少,主題也不夠鮮明;對紅色文化的閱讀推廣存在形式單一、活動次數少、周期短、效果不佳的情況,缺乏常態性的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品牌影響力不高,沒有突顯地方特色文化。
首先是服務模式單一、被動、固化。其次,專業化管理水平不高,專業培訓力度不夠,現化應用技術應用不多。第三,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能力不足。
圖書館要注意形成具有紅色文化氣息的特色館藏, 在紅色資源的篩選、整合、布局等方面都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合理化設計,按照不同專題進行系統性梳理,選擇具有與本館自身定位相適應的紅色文獻,確保紅色資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紅色文化學習空間包含實體學習空間和網絡虛擬空間。圖書館應充分利用館內布局特點,不斷開辟紅色文化實體空間,如紅色文化長廊、紅色經典閱讀區、“四史”學習研討空間、紅色學術報告廳、電子閱覽室等。加強對現有實體空間的再造,豐富空間的紅色文化內涵。館內設置紅色主題空間,通過若干個紅色主題,展示偉人的光榮事跡和革命精神,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廣大讀者,從而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設置紅色電子閱覽室,配備先進的軟硬件設備,方便讀者查閱紅色資源信息。利用朗讀亭來朗誦紅色文化作品,不斷培養自己的紅色情懷。利用紅色VR場景、紅色主題的全息投影,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建成的5G+VR紅色場景再現以及南昌起義全息投影沙盤[3],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同時,圖書館也要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加強網絡虛擬空間建設,設置紅色專題網站,及時更新具有歷史價值和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紅色資源, 搭建線上紅色閱讀學習平臺,線上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讀者的學習效率。
圖書館在紅色資源建設上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優化專業人才配比,引進互聯網先進技術和高端電子設備等,使紅色文獻呈現紙質資源與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形式, 注重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數據庫的創建, 便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圖書館要注重個性化發展,彰顯自身的建構特點,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的圖書館紅色文獻建設模式,總結出適合自己的一套紅色文獻建設體系,尤其在數字化建設方面,注重原生數字資源建設, 加強對紙質紅色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4]。在構建紅色文化數據庫時,工作人員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地方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篩選、分類、重組等加工整合,使讀者更感興趣。在紅色文獻資源建設上,還要加強與其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機構合作,實現紅色文獻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取長補短,努力使自身的紅色文獻建設更加完善。對于紅色文獻的整合工作,需要組建一支業務能力強、服務態度好、信息化技術水平高的專業人員,定期進行紅色資源的跟進和更新工作。既要給讀者進行紙質文獻的推薦、講解、答疑等線下工作,還要對線上的活動進行及時發布、宣傳和效果匯總等。
紅色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圖書館的大力宣傳。加強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通過開設紅色文化課程,以及線上紅色微課活動的設計和推廣,幫助學生系統掌握紅色文化。由于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碎片化閱讀、短視頻的形式越來越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借助短視頻、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圖書館網站的形式加以宣傳,利用專家講壇, 網絡直播,AR/VR場景展示,5G物聯網等新媒體技術,開啟圖書館與廣大讀者之間的友好互動模式。還可以設立紅色文化網紅書屋,通過掃碼解說,拍照留念等方法吸引人們前來參觀打卡。在圖書館網站上設立用戶互動交流平臺,有專業人員進行答疑,精準推送閱讀內容。
圖書館需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利用新媒體技術在服務方式、時間、空間、滿意度等方面建立服務監督機制;在用戶互動交流平臺建立用戶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建立讀者意見反饋機制,采納有效的讀者建議;在館員業務能力上,建立定期培訓和績效考核機制;在專業化和學科化服務方面,設立專業學科館員;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和公約,規范讀者行為。
圖書館可以通過開展紅色主題的實踐活動,來加強讀者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1.定期舉辦名師講座,如新疆大學的“建黨百年,崢嶸歲月”系列講座,北京大學的紅色主題講座;讀書沙龍活動、紅色文化交流會,如開封圖書館的“小小書友會”;開發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邀請當地的老戰士講述革命故事,感受紅色革命精神。
2.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革命遺址等,領略偉人的風采;開展紅色書法、繪畫、攝影、詩歌朗誦比賽、紅色經典賞析,如東南大學的“閱讀馬拉松”、重唱紅歌,拍攝紅色主題電影,四史知識答題等。
3.開設紅色主題研究所,鼓勵大家研究紅色主題項目。根據圖書館紅色文獻館藏特色,按照人物、事件、地點等因素進行主題分類,然后通過線上和線下活動展示的方式征集讀者意見,不斷修改和完善,從而進行學術交流與研討。
4.加強與多方機構的合作。如武漢大學與中科軟股教育公司聯合舉辦黨史知識競賽,與學生社團、校園廣播合作,定期宣傳紅色經典;利用超星、優谷朗讀亭學習紅色文化;與當地政府合作,獲得人才、技術等支持;與周邊紅色機構聯合舉辦“講好紅色故事”活動,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圖書館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宣傳基地,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讀者為中心,想讀者之所想,做讀者的貼心向導。隨著數字化信息的爆炸式發展,圖書館也要分析讀者的閱讀喜好、閱讀方式、閱讀途徑等,并根據年齡、需求、職業等多元素進行分類, 針對不同類型的讀者建立讀者信息數據庫,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優勢來整合多樣化的資源,構建現代圖書館與大規模服務平臺[5]。圖書館可以開設紅色經典閱讀導學平臺,提供導讀服務,并圍繞紅色文化進行閱讀研討;利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網絡微平臺,打造碎片化信息,讓讀者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體驗微服務;圖書館也要不斷引入新設備, 實現新時代圖書館的自助化服務,利用互聯網新技術,開發移動圖書館服務,使讀者獲取信息更加便捷。
紅色文化已成為新時代大家學習的主流文化,圖書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做好紅色文獻的挖掘整合、開發利用、閱讀推廣、個性服務等工作,使讀者能夠精準地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傳承紅色文化,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不斷發揚紅色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