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雨
耽美同人文化作為依附于耽美文化存在的一種流行亞文化,逐漸成為年輕群體關注并參與的熱點。隨著耽美文化的發展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耽美粉絲開始專注于創作耽美同人作品,其創作形式也日趨多樣化,部分影響力大的耽美作品甚至完成了動畫改編,邁向了實現商業化的第一步。而參與者在進行耽美同人作品創作和傳播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穩固的亞文化圈,即耽美同人文化圈。
耽美小說《天官賜福》的發展與創作衍生便是耽美同人文化傳播的典型一例。該小說由墨香銅臭于2017年在晉江文學城連載,并于2018年正式完結。小說早在連載期間至完結后的一年里就掀起了同人作品的第一次創作熱潮,在2020年10月《天官賜福》動畫化后達到了同人作品創作的又一高峰。截至2021年8月,新浪微博的#天官賜福#話題下累計有93億閱讀量和518萬次討論。通過對《天官賜福》同人圈的分析,我們將看到耽美同人文化的傳播過程以及耽美同人圈形成和強化的各個階段,并展望耽美同人圈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和隱憂。
“耽美”一詞起源于日本。在日語中,最早用于標識這類題材的詞匯是“少年愛”,指197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的專門描寫美少年之間情感的漫畫作品[1]。而在中國,耽美指的則是描寫男性同性戀愛的故事。在此基礎上,耽美文化是以女性為創作主體和受眾, 虛構女性心中理想男性形象、展現男性之間情感關系的亞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男性作者和男性受眾也加入了對耽美文化的創作與傳播等活動中。
在ACG(Animation,Comic,Game)文化中,“同人”指的是“由漫畫、動畫、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實里已知的人、事再制作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如圖片、影音、游戲等,現已成為描寫男男之戀耽美的代名詞。”[2]
而作為合成詞的“耽美同人”有著更具體的指稱,它區別于原作中沒有直接感情線或異性戀、女性同性戀等人物配對組合,聚焦男性同性關系。由此發展而來的耽美同人文化, 則是指創作者專注于原作品中已有的男性同性情感關系,并衍生創作出對應的同人作品,形成固定的傳播環境和文化圈層的一種文化現象。例如,《黃金臺》的衍生廣播劇、《魔道祖師》的同人歌《何以歌》等作品便是以耽美小說為基礎二次創作的耽美同人作品。近年來,耽美同人文化也呈現出商業化的新發展。
在新媒體時代,耽美文化粉絲具有傳者與受眾的雙重身份。一部分讀者在接觸了耽美題材的原作品后,對作品的情節和人物產生了情感,并激起自己的創作欲望,自覺以原作為基礎進行二次創作并通過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作品。這些耽美同人的參與者和創作者就是耽美同人圈的第一批創建者和傳播者。
值得一提的是, 不少耽美同人作品是借助同人作者自身的知名度才得以“出圈”的。就其傳播載體而言,圖繪、同人曲、視頻剪輯等形式相較于文本(同人小說)而言,有更廣泛的傳播范圍。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圖片、視頻的可讀性更強,可以從多個角度表達刺激和感受。加之快餐式閱讀時代的背景下, 人們更愿意耗費更少的時間去獲取更多的信息,相比于更直觀的圖片視頻,受眾對文字類信息就顯得沒那么耐心了。
最早對《天官賜福》進行二次創作的同人作者有插畫師九條輪、瓔珞等在插畫圈有較大粉絲規模的作者,以及歌手KBShinya等知名度較大的二次元音樂人。他們作為特定文化圈層的意見領袖,向自己的粉絲傳播分享自己創作的耽美同人作品,影響著耽美同人文化的潛在粉絲。
相當一部分的耽美同人圈粉絲是因為被同人作品吸引并進一步了解原作品后才加入這個圈子的。 互聯網的自由性削弱了大眾傳媒社會影響力和其“把關人” 的地位,大眾傳媒為公眾設置議程的功能也被消減[3]。受眾可以通過自我議程設置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加之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機制, 使得受眾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耽美同人作品。 被這些同人作品吸引的受眾會進一步去閱讀原作, 最終加入這個亞文化圈的受眾就成為了耽美同人圈的第二批參與者和傳播者。 進階的粉絲傳播擴大了耽美同人文化的傳播范圍, 提高了小眾文化在互聯網的影響力。因此,這部分參與者扮演了擴大圈子受眾范圍和提升影響力的傳播者角色。
互聯網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市場, 在傳統媒體時代處于長尾的小眾商品在互聯網平臺上獲得了營銷市場。所有小眾的、非主流的市場積累在一起就會形成比主流市場更大的市場。 這些少量的需求會在需求曲線上形成長長的“尾巴”,曾經被主流文化擠壓的“個性化”的亞文化會被凸顯。[4]
《天官賜福》官方動畫在bilibili彈幕網(以下簡稱B站)播出,截至2021年8月,播放量已超過4億,在番劇中熱度首屈一指, 甚至超過了許多日本番劇的播放量。 同時《天官賜福》官方漫畫也在B站漫畫頻道連載,其排名常年位于站內第一。由此可見,互聯網的長尾效應為小眾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消費與傳播空間。此外,B站同時收購了《天官賜福》的漫畫和動畫版權,并獨家發布漫改作品。這發揮了大平臺集中IP熱度和提升IP曝光度的作用,使得小眾文化以高調的姿態被推廣到大眾視野中, 同時擴大了小眾文化的市場占有率。
耽美同人參與者會建立起與文本情節或人物的情感聯系, 這些聯系幫助參與者尋找自己在虛擬故事中的歸屬感,從而建立起自我認同。此外,他者的評價也會讓參與者建立自我認同。[5]
而在達成基礎的自我認同之后,參與者自然而然會轉向對群體身份的認同。耽美同人圈的社交是以參與者們興趣愛好為依托的“輕社交”,這種社交沒有現實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纏繞,沒有利益關系的牽絆,對于參與者來說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情感和想法的“自留地”。因此,參與者會在自己感興趣的圈子里找到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
1.獨特的語言與符號體系
耽美同人圈作為較為封閉的亞文化圈, 其參與者依靠興趣愛好聯結在一起, 其內部保持著高度一致的文化價值觀[6]。包括特有的語言與符號體系,這些語言與符號既包括耽美同人圈通用的術語(比如表示男性情感關系中雙方相對位置的“攻受”、表示特定的同人文學創作背景條件“abo”等),也包括特定作品的臺詞、經典橋段等。這些語言和符號一方面作為進入圈子的“通關密語”可以自動篩選出投入度不同的同人粉絲, 另一方面用特定的符號為社群進行自我定義,可以提高群體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發出游離于主流群體之外的聲音。
2.建立圈子內部秩序
圈子的建立者通過制定一套參與亞文化圈子的規則對參與者進行約束, 以達到維持圈子內部穩定秩序和圈層良好生態的目的。在微博“《天官賜福》超話”內,超話主持人置頂了發帖規則, 包括“禁止以任何形式拆逆官方cp、禁止發布劇版相關的帖子、圈地自萌、反對抄襲”等。通過制定并敦促用戶遵守這些群體內部的規則, 不僅可以規范用戶的言論,營造理智發言的輿論環境,還能夠強化群體認同,形成群體共識,促進個體對群體的尊重和對群體利益的維護。
1.構建線上“桃源”,排解現實壓力
對于大多數女性讀者而言,《天官賜福》 等耽美作品是將現實生活中女性角色替換成男性角色, 并描繪理想化愛情的性轉浪漫小說。 現實的親密關系和普遍存在的男強女弱的社會現狀會讓年輕人感到迷茫, 而這些耽美作品大多數訴諸的則是不以婚姻和繁衍后代為目的、更注重情感訴求、強強聯結的平等愛情。作為耽美文化衍生物的耽美同人存在很多進步因素:拒絕固化對象,選擇更靈活的性欲投射;拒絕固定的社會性別特征,選擇接受雙性化的可能。[7]于是耽美同人文化的參與者投身賽博空間,在社交平臺上討論、創作同人作品,這些作品投射了人們對理想戀愛關系的想象,構造出一個與現實相似卻又有很大差異的理想空間,從而達到自我滿足和排解對現實生活壓力的目的。
2.促進不同語際的文化交流
耽美文化作為一種風靡世界的亞文化, 日漸成為年輕人關注的熱點。與正式的文化交流不同,這種青年群體自發性、參與性更強的文化互動,為不同語際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搭建了橋梁。
《天官賜福》不僅在國內擁有規模龐大的粉絲群體,同時也引發了國外同人作者的創作熱潮, 在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臺上,不少創作者會在#TGCF(《天官賜福》)話題下發布自己的作品,此外還有海外粉絲會在微博等國內平臺上發言, 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喜愛。《天官賜福》的同性戀題材以及文本所傳達的對美好愛情的追求等人類共通的情感作為一種海內外的“共同語言”,推動了國風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作品的呈現形式不同, 相比于東方傳統美學傳達的浪漫愛情觀,西方的同性戀作品傳達的是更為現實的戀愛觀,且更具有性解放和平權運動的先鋒性。 歐美圈的同性戀文化經社交平臺傳入中國,也引發了國內耽美同人創作者的追捧: 國人插畫師何何舞為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繪制了同人插畫,B站的up主也對法國電視劇《Skam》 中的同性戀CP Eliott和Lucas的片段進行搬運、剪輯等。歐美同性戀文化的傳入,也使得性少數群體的現實狀況逐漸得到國人的關注。
1.產生回聲室效應
回聲室效應是指相似的意見或信息在封閉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強[8]。耽美同人愛好者在個人興趣和社交媒體平臺算法推薦等多方面的影響下會對接受到的信息進行過濾,信息過濾強化了人群的分化,形成了耽美同人圈這個相對封閉的亞文化圈子。在這個圈子里,相同的觀點會被強化,而異己的聲音會被削弱甚至排斥,在不斷選擇性接受并強化原有的意見和喜好后, 會導致耽美同人群體與其他網絡群體的割裂。
2.拉大虛擬與現實的距離
類似《天官賜福》的架空文本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仙俠世界,此外《天官賜福》的主題傳達的是一種理想的親密關系。同人作品的創作是在此基礎上對原文的續寫、改編,更具有想象性,這些夸張的文本強化了作品的表演性,也在無形中拔高了接受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閾值。耽美同人文化的參與者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再創作,當她們愈發沉浸在這些虛構的美好幻想里,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差距也愈發凸顯,最終將導致個體對虛擬世界的介入和抽離難以平衡,進而產生強烈的割裂感和虛幻感,一旦面對現實生活將感到空虛、無處安身,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
媒介融合使耽美同人文化不再單純以文本作為情感內容的載體,圖繪、音樂、視頻等多種傳播介質更為受眾所歡迎,商業化的動畫、漫畫改編也正在成為擴大耽美文化影響力的新形式。
耽美同人文化傳播環節在逐級推進或并行發展的過程中,也加強了興趣社群的穩定性,并逐漸表現為受眾對耽美同人圈不斷強化的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 隨著圈子穩固性提高,耽美同人文化也顯露出了一些新問題。
在媒介技術革新推動用戶經濟深入發展的未來, 耽美同人文化或將成為新的文化消費熱點。同時,耽美同人圈也會面臨新的機遇和問題,這更需要平臺和參與者攜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