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嬌瓏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和5G技術的迅猛發展,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閱讀方式的明顯轉變,對傳統紙媒行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圖書出版作為傳統紙媒出版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轉變思維方式,創新生產模式,激發并滿足融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興趣及新需求,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為了應對新時代給予傳統出版機構的機遇與挑戰,根據融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新需求創新氣象科普圖書出版十分必要。
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10.11億人。加之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數字閱讀方式發展迅速。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1],至2020年已有將近八成的調查對象使用過數字閱讀,且仍有增長趨勢,其中又以手機閱讀率為最高。在對閱讀傾向率調查中顯示,愿意閱讀紙質圖書的人數比例近十幾年雖存在下降趨勢,但在2020年出現一個明顯的回升,而手機閱讀傾向率出現與紙質圖書相反的變化。這說明隨著互聯網及通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網絡及終端閱讀使用群體,且互聯網通過快速、便捷等優勢使用戶產生了極大黏性。但在“快餐式”閱讀時代,還有部分人仍然需要紙質圖書帶來的專業、權威、深度的閱讀感受。
從科普閱讀需求的數據分析中發現,互聯網科普需求搜索數據統計的8個熱門科普主題中,與氣象相關的主題就有2個[2],為應急避險、氣候與環境主題,且隨著近幾年氣候變化及氣象災害多發頻發等現象,公眾對氣象相關科普信息的關注越來越頻繁,熱度有增無減。氣象科普圖書作為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升公眾氣象科學素養權威性較強的媒介,它的發展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氣象科普工作的成效,它的傳播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氣象科普圖書使用的定位,不應局限于工作、學習之外的時間,還應考慮適用于專業工作及學習過程中,以彌補專業學習的局限性。因此,對于傳統氣象科普圖書,需要根據融媒體時代讀者閱讀新需求,重新定位發展方向,在圖書內容、形式及營銷方式上需要開發創新點,才能在新媒體沖擊下充分挖掘潛力、抓住發展機遇,創造出新的發展空間。
氣象是一門小學科,但其實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氣象”,如一年中的四季變化,一天中的陰晴冷暖,二十四節氣蘊含的物候變化,不同時節飲食的養生學問等。因此,若單一、孤立地進行氣象知識的普及,不僅直接受眾較少,而且會失去科學普及應具備的彈性思維,導致作品枯燥乏味,從而降低大眾的興趣度及需求度。
創新往往來自于知識交叉領域和邊緣地帶,從內容細分,氣象學其實是一門融合學科,其中包含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知識。氣象科普知識包含但不限于天氣預報,主要涵蓋了天氣分析、大氣物理、氣候變化、氣象與生活、氣象與生產、氣象防災減災、氣象傳統文化等。根據互聯網科普需求搜索數據分析發現,公眾對氣象科普知識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單學科知識層面,還體現在與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氣象學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聯越來越明顯,多學科交叉已成為氣象科學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氣象知識具有高普及性優勢。
對于氣象科普圖書內容的把握,應在深挖氣象傳統文化、根植氣象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納入學科交叉融合理念,把優質氣象科學知識和相關學科內容進行有機結合。
近幾年在學科融合上做得比較成功的科普書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這里是中國》。該書以中國地理知識為主線,巧妙融合了植物學、氣象學、中國古典文學及中國各地風土人情等知識,實現了圖書內容格局上的創新。在氣象科普圖書多學科融合的打造上,我們也進行了嘗試。例如,《氣象學家眼中的中國》以氣象為出發點,延伸探討了哲學、中醫、養生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從哲學角度看天氣系統發展,再從氣象科學角度談中醫養生,視角獨特,觀點新穎;《我們的天氣從書》從氣象基礎知識出發,在普及天氣預報、氣候變化、氣象觀測、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等知識的基礎上,融合了世界各地人種、建筑、飲食、服裝、文化等差異的由來及發展等相關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圖書內容,提高了可讀性;《節氣里的生物密碼》和《節氣里的物理密碼》圖書,則是通過挖掘氣象中的生物知識和物理知識,融合進行科學知識普及,實現了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匯,達到科普效能的有效提高。這些作品都極大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為學科融合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內容基礎。
在多學科融合內容創新的探索中,構建多學科學者的作者團隊是圖書策劃過程中的難題。目前的科普圖書,單學科精品較多,學科融合得較少,且融合角度還較單一,未能真正實現學科間的雙向融合。在今后氣象科普圖書開發中,可建立不同學科學者之間及不同職業作者之間的有效聯動,充分吸納專業領域及宣傳普及領域的科普作者,找準學科融合切入點,延展科普圖書內容,使其能夠有助于公眾建立系統知識結構,滿足更多讀者需求,實現有效科普。
對于知識的普及,相對于信息繁雜、真假難辨的互聯網世界,圖書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及系統性。因為圖書出版在選題策劃過程中會對作者的知識水平和文學素養有一定的篩選,且稿件在出版流程中經過了嚴格的“三審三校”,由多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書稿進行了排誤、修正及完善。因此,就科普內容的嚴謹程度來說,圖書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又因圖書相對報刊、微博、微信等的文章體量較大,對整體框架結構有更高要求,所以對于知識的完整度來說,圖書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圖書愈發暴露出內容時效性差,獲取途徑不夠便捷,獲取信息用時長,趣味性、互動性不夠高等弊端,社會公眾的科普需求方式逐漸偏向簡易便捷及豐富有趣的互聯網移動終端。針對這些問題,圖書要在市場上保有一席之地,需要由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積極轉型。圖書編輯需要兼顧網絡、移動終端等出版方式,實現紙媒與數字媒體的有機結合[3],只有重視用戶多樣化、個性化、分眾化的需求,才能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在此環境下,我們探索紙書與多媒體結合,實現科學知識趣味化、科學原理可視化等。例如,脫胎于經典動畫片的《氣象百問》系列圖書通過在故事首頁添加二維碼的方式,使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碼觀看相對應的動畫視頻,實現圖文及影音配合的多感官閱讀,極大地提升了閱讀趣味性;《平平安安的天氣日記》引入了AR技術,借助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可觀看仿真的氣象災害場景模擬展示;《平平安安的冬奧日記》則通過AR技術可觀看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模擬展示,獲得從平面拓展成三維立體的視覺沖擊,大大提高了圖書的體驗性和互動性。“掃碼+”的閱讀方式使讀者可以享受不同媒體帶來的氣象科普樂趣,為提高圖書的附加價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便捷[4],實現了長效知識與前沿信息共建機制,可保持內容不斷更新,讓紙質科普圖書“活”了起來。
目前,媒體融合技術幾乎僅限于移動端掃描二維碼觀看或試聽影音內容,以及通過特定應用程序觀看AR動畫,形式還是比較單一。因此,在移動終端使用度越來越高的時代,科普圖書編輯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了解科技前沿,善于抓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結合點,除運用聲音、視頻、AR技術之外,可嘗試在圖書中建立與終端平臺鏈接,實現在線互動游戲、競技問答等趣味性強的功能。此外,在現有科普圖書內容的基礎上,還可嘗試將現有知識碎片化分割,再根據讀者對某個知識點的需求快速分類、整合呈現,增加多維度的相關知識,快速形成個性化、定制化產品,進而滿足讀者深度閱讀需求。
科普形式的多元化發展,使公眾從被動科普,逐漸向主動科普轉變,科普活動公眾參與度顯著提升。公眾是否會選擇購買圖書這種方式來滿足科普需求,關鍵在于其是否獲取了圖書存在的信息及購買渠道是否便捷,這就對圖書是否充分發揮了市場性具有一定要求。
科普圖書為小品種圖書,在圖書市場中占有率一直較低。科普圖書市場品種數僅在全類圖書的3.5%以下,發行量未超過全類圖書的1.5%。氣象科普圖書雖為自然科學類科普圖書中較熱門的一類,但市場占有率也并不高。在現有的市場占有率下,要提高讀者購買的可能性,就需要豐富圖書品種,拓展宣傳及發行渠道,利用氣象信息社會性較強、公眾關注度較高的特點,實現有的放矢。
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下,公眾的關注點會緊跟熱點。為了能抓住社會熱點發酵最佳時期,就要求氣象科普圖書具有全知識面的種類儲備,發展熱點聯動的宣傳營銷。
如借助節假日效應開展科普圖書的宣傳營銷。在“3·23”世界氣象日期間,全國各地于3月下旬均會開展多種多樣的氣象科普活動,需購置活動用書及宣傳材料。在活動前后開展線上及線下的圖書促銷活動,能獲取最大效益。7月正值暑期,暫無考試壓力的孩子們可以選購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普讀物,此時應重點推薦趣味性較強的基礎知識類青少年科普圖書。
此外,由于氣象科普圖書的主題優勢,還可根據天氣情況重點營銷。如盛夏季節為我國臺風、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高發期,防災減災類產品為高需求品種。秋季空氣質量下降,環境類圖書為主要賣點。冬季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室內采暖、交通安全、農作物過冬等氣象服務類圖書及相關產品應跟進推出。
根據產品的多元化及讀者需求的個性化,在營銷渠道上也應與時俱進。如遇天氣熱點時應及時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或自媒體平臺發布相關科普信息及相關圖書推薦。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特定人群應建立專項書目,定時向學校、社區、農民及政府相關部門推薦。結合營銷熱門時段,充分利用線上營銷平臺,做好信息更新及服務跟進,保證線下門店供貨及時,品種齊全。每年統計發行數據,分析市場偏好,以便次年補充產品種類及調整發行方向。
目前,紙書的營銷已由線下門店為主轉變為線上平臺銷售及線下門店共存的模式。越來越多的讀者傾向于選擇線上平臺,不僅價格實惠,而且可送貨上門。但線上購買存在盲選的情況,即讀者會因為感興趣的主題、漂亮的封面或優惠的滿減活動來選購,而不是因為圖書的內容,因此會存在較高的退貨風險。既要避免盲選,又要滿足購買方式方便快捷的讀者需求,微信公眾號(搭配微店)、短視頻平臺、直播銷售應運而生。利用好這些新媒體平臺,無疑會提高圖書的宣傳力度,拓寬銷售渠道,但其中需求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會產生一定程度提高。如何實現投入及產出的平衡,是新形勢下圖書編輯及營銷人員面臨的挑戰。對于科普圖書,可善用“科學知識普及”這個重點,挖掘公眾敏感點及興趣點,以公益科普為主,再輔以提供深度閱讀的推薦讀物,自然而然的實現產品營銷。
媒體的融合發展并不是單純的新舊更替,而是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新媒體有著顯著的優勢,但傳統媒體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特點。應尊重媒體差異化存在,同時促進媒體協同性發展,才能滿足大眾個性化需求。融媒體時代的氣象科普圖書開發,應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出發點,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堅持高質量、權威性內容創作,巧妙運用學科融合,建立科普彈性思維,創新科普圖書內容。在優質內容基礎上,適當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閱讀形式,盤活傳統出版。在市場營銷上,要把握社會熱點,善用氣象特點,掌握多媒體營銷能力,拓展線上、線下多向營銷渠道,強化氣象科普圖書與讀者的連接,提升讀者黏性,實現氣象科普圖書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