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然 陳星翰 凌彩云
大陽鎮,古稱“陽阿”,是一個坐落于山西太行山南麓,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古老小鎮。神秘悠遠、鐘靈毓秀。明朝時大陽鎮興起了繁盛的手工制針業,大陽鎮所產的鋼針,技術先進、工藝精良、匠心獨具。而針在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中簡直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工藝品,再加上上乘的質量,大陽鎮所產的針盛銷全國,幾乎壟斷了全國的制針市場,不僅打響了自身的招牌,還為大陽古鎮贏得了“九州針都”的美譽,并在大陽鎮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繁榮了大陽鎮的文化,形成了大陽鎮獨具特色的“針文化”。但近代以后,在高效率的機械化浪潮沖擊下,大陽古鎮的傳統古法手工制針業走向衰落。隨著2006年大陽手工制針技藝被正式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傳統的技藝也重新走入大眾的視野,獲得了在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發展機遇。
古籍《山海經》中記載:“虎尾之山,其陰多鐵”。而虎尾山就位于如今的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這條記載雖然只有短短的8個字,卻反映了大陽古鎮礦藏資源的豐富。[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陽境內就發現了鐵礦,可以說這里是中華民族冶鐵業興起發源的淵藪之一,豐富的礦藏資源使手工制針業的興起具備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原料基礎。
明朝時期,大陽鎮出現了手工制針業。相傳手工制針技藝是由鎮上一個名門望族河東聞喜之裴氏的后人流落山東時學會并帶回當地的,后來當地人利用現有資源不斷改進技術,掌握了全國最先進的制針技藝——冶鐵抽絲技術,裴氏也因此被尊奉為“針翁爺”。梁有權在《晉城大陽古鎮“九州針都”的陽剛與柔美》中向我們展示了古鎮制針工藝的發展過程:最初由于技術受限,為了提高鋼的延展性工匠們用土圓爐來煉鋼,然后拔成鋼絲加工成鋼針。隨著技術日趨成熟,工匠們發明了更高效的制針法:先將鐵塊放在條爐中燒紅并熔成鐵水,之后將鐵水注入用坩土做成的絲狀模具中,捶打成型,再經過深加工制成“扎把鐵鋼絲”,最后截絲、分段,經過反復錘打、捻細、打孔、鉆磨、拋光,一根手工針才算完成。[1]傳統的大陽手工制針技藝共需72道工序,并分為不同型號和大小以適應不同的用途,這般精細巧妙,自然就會脫穎而出,飽富贊譽。
明朝崇禎年間到清朝中期是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業的鼎盛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家家戶戶制針的成規模化經營模式,并隨著明清晉商的崛起而盛銷到全國各地,商人們唱著獨創的“賣針歌”,挑著擔子使大陽的針跟隨他們的腳步到達了全國的大街小巷,大陽鎮成了全國制針業的中心之一。當地的《大陽史話》中有歌謠這樣唱道:“小小鋼針做得精,賣遍天下四大京。東京賣到汴梁地,西京賣到長安城,南京賣遍應天府,北京賣遍順天城……”歷史上,在小鎮內還建造了兩座國內僅有的針翁廟,不僅針行在這里結集議事,老百姓也會為了祈福來這里祭祀奉神,出現了“不拜財神拜針翁”的現象,可見制針業在當時的地位之高、形勢之盛。不僅如此,小小的一枚鋼針還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中記述:“大陽的針,供應著這個大國的每一個家庭,并且遠銷中亞一帶”[1]。據學者考證,這里的中亞主要指的是伊朗、伊拉克等國家。
鴉片戰爭后,大量洋針傾銷到中國市場,大陽手工制針業受到巨大沖擊,小鎮上的制針人、賣針人逐漸減少,制針作坊也紛紛關閉,雄及一時的制針業最終也難逃沉寂的命運。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工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品生產大都朝著機械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尤其“針”是一種實用類的手工藝品,審美價值不高,質量達到基礎水準可以滿足大眾日常需要即可,機械化流水線生產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于是傳統手工鋼針逐漸被工業針所取代,市場上幾無立錐之地。
2006年,“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技藝”被正式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沉寂了幾百年的傳統制針技藝又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隨著2008年大陽古鎮被國家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6年成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這座小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針)勢必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近些年來,小鎮的旅游業方興未艾,傳統手工制針技藝也被當作特色旅游項目進行展示,相信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依托古鎮這一特殊的區域集合體會被更多人發現與喜歡,在全域旅游發展中找到一個古老與現代的自洽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活態性和非物質性,這就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地位,突出了在非遺傳承過程中人的重要地位。要使非遺真正的活在當代,而不是只停留人們的記憶中,傳承人是關鍵,傳承人在非遺傳承和創新中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但如今很多非遺項目都面臨著后繼無人、傳承力量薄弱的問題,而有沒有非遺傳承人已經成為決定著一項非遺是否能夠延續發展的標志。[2]大陽鎮的手工制針技藝就面臨后繼無人的危境,72歲的裴向南是手工制針的第八代傳承人,如今古鎮內只有他一個人掌握著核心技術。由于手工制針與現代生活的脫軌,鎮內很少有年輕人對這一項技藝感興趣,另外了解制針流程的還有六七個人,也都是高齡的老人,這門技藝出現了傳承人高齡化的特征,現在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而裴向南的本職工作是一名醫生,平時無暇制針;由于年事已高現在隨兒女居住于晉城市里,在大陽鎮很少見他的足跡,只有節假日才會回鎮里給前來參觀的游客展示工藝流程,更別說系統的傳授衣缽培養下一代制針傳承人,這又使得手工制針技藝的發展形勢更加嚴峻。
“中國非遺文化是悠久農耕文明的具體體現。”[3]閑潭云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如今整個社會已是現代化和互聯網時代,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使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顯得單一和繁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導致傳統手工制針技藝失去了它所需求的土壤,直接影響到了它的傳承、發展和存活。大陽古法手工制針是在中國傳統經濟經營模式下發展的產物,它的輝煌代表著中國傳統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但卻又同時受其生態模式所限,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封建經濟的落寞而落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后,也蘊藏著歷史上該地區的發展特色,以及該區域集合內人們的文化氣質。如今時過境遷,在現代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小鎮內很少有人以制針為生,這一項古老的技藝也不能滿足當代人民多樣化的需求。大陽手工制針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生存危機日益凸顯,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
博物館作為典藏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是保護非遺的一個重要建設性合作伙伴。[4]雖然我們不能單純地用博物館式的方式對非遺進行固態的保護傳承,但是博物館卻可以作為非遺固態產品的展示和留存場所,供人們參觀、欣賞。[5]近些年來,由于當地政府對保護非遺重視度的提升和開發古鎮旅游業的需要,政府攜同古鎮開發商在當地建立了古法制鐵館與古法制針體驗館。這兩個民俗博物館集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在館內收藏了手工制針及其他相關產品,向游客展示了大陽古鎮輝煌的冶鐵史與制針技藝的發展史,還設置創意性文化體驗區,游客不僅可以觀賞手工匠人們古法制鐵、制針的過程,還可以親自參與到制鐵、制針的過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古鎮內的非遺文化(傳統手工制針),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民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但是這兩個民俗博物館、體驗館均為古鎮內原先舊房改造,恐怕達不到正規博物館的標準。且在2021年七八月間,由于連續幾天的強降水,使這兩個博物館場內設施均有所損壞,延誤了正常的開館時間。為了非遺文化更好的傳承發展,加強該地民俗博物館的正規化、標準化建設,提升其安全性與美觀度顯得尤為重要。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指出了新時期進一步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這為非遺手工制針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當地政府要建立健全非遺傳承人制度,對手工制針傳承人實施動態監督管理。定期組織歷史文物、手工技藝等相關專家對傳承人進行考核評定,或牽頭召開同類型非遺傳承人交流研討會,使傳承人在交流經驗中實現共同成長。督促傳承人履行應盡的義務,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要使傳承人授徒傳藝變成一項常態化工作,而不是只在節假日為游客表演。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傳承人支持扶持力度,提供傳習補助,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積極開展傳承人的研習培訓工作,可與當地高校謀求合作,對傳承人群開展系統性的研修、研習、培訓工作,加強其本體知識、通識性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以及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更要注重對青少年傳承人的培養,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非遺青年傳承人才,有突出貢獻的可以給予一定表彰與獎勵,促使非遺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有效解決。
普及手工制針非遺教育,鼓勵當地中小學組織編寫有關手工制針的非遺教材,開辦地方特色校本課程,并鼓勵手工制針傳承人進行教學,同時加強非遺師資隊伍的培養。增進青少年一代對手工制針的了解,進而加強他們的非遺保護傳承意識,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基因,以點帶面,提升當地人民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增強地方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強高等院校非遺學科體系的建設。使手工制針非遺項目走進大學的選修課,并設置培養手工制針傳承人的專業課程。可以借鑒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做法,“設置由非遺傳承人擔任導師的‘傳統技藝研究’方向和由資深專家學者擔任導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研究’方向,將‘師徒相傳’的傳統教育方式納人藝術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序列”,[5]建立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學科體系,培養更高層次非遺傳承建設人才。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意義上的保護“不但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觀,更要注意它所依賴、所因應的構造環境”。[6]在保護傳承手工制針技藝時,要注重依托古鎮整體的文化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古鎮這一區域集合的優勢作用。大陽古鎮作為一個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本身就有著古色古香的特征,我們要注重保護其明清建筑特色和規劃格局,打造非遺特色小鎮,使其與手工制針這一古老的技藝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同時要通過利用旅游業等途徑促進當地居民增收,提高其生活水平的同時認識到本地文化的可貴,自覺的留存和延續較傳統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減少當地人才流失,促進民俗、村規民約對手工制針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
經過近幾年的非遺實踐工作我們可以看出,只通過政府的保障激活不了整個非遺的文化鏈條,要想使非遺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還必須使其自身有著造血功能,這就需要我們依據實際情況對非遺進行創新性發展,而基于非遺項目自身的特點對其進行以保護傳承為前提的產業開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手工制針技藝現已被工業時代機械制造所取代,就實用性而言對其本身進行產品開發并不現實,但從文化心理上來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為其與旅游業的結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大陽古鎮近年來在發展旅游業,十分注重把包括手工制針技藝等非遺項目融入其中。游客可以觀看傳統手工制針過程并參與其中,手工針產品也脫離了原始的實用性,變成了以觀光游客為消費群體的旅游商品,并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利于彰顯其所蘊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淀。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彰顯古鎮的文化底蘊,還能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帶動古鎮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非遺項目本身來說,可以促進其與現代社會接軌的同時保持最核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追求,進而促進其保護傳承、宣傳傳播及創新發展;同時,手工制針還可以成為大陽古鎮的一張文化名片,加強地方的形象宣傳塑造,擴大大陽古鎮的影響力。總之,結合旅游產業對手工制針進行產業融合開發與創新發展是使多方受益的一個有效舉措。
大陽手工制針業不僅承載著大陽人民的物質文化碩果,是歷史上大陽冶鐵業輝煌發展的見證,也代表著中國古代鐵器制造的輝煌,是中國古代經濟高度發達的結晶,其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保存人類文化多樣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