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莉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南京 210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逐漸普及,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網速也越來越快。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34 171萬人。這些都意味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網絡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網絡環境。
近年來,計算機、智能手機技術愈發成熟,使用普及化,購買費用也在逐漸降低,再加上各大運營商降低流量套餐資費,尤其是針對在校學生的優惠套餐,智能手機成為了移動客戶端學習的必要工具,學習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局限,為網絡教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學生通過網絡上課成為可能。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實現了網上閱讀、網絡分享,海量的視頻及文字實時更新,網絡資源新穎有趣,加上近年來國家對網絡環境的監管,網絡資源質量不斷提升。要有效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及時性、多樣性、開放性的特點,將網絡視頻、文字、圖片等集合成網絡資源庫,實現課上課下隨時進行學習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將資源整合,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共享各大高校現有資源,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759所高校組成的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等線上資源,隨時隨地向名師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按照自我制訂的學習計劃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并針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學習策略。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年滿18周歲的00后,經過小學、中學階段的系統學習,他們已經形成自己獨有的、成熟的學習系統和學習習慣,在進入大學后又經過一系列的入學教育、專業介紹和對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基本確立了學習目標,有了明確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有了清晰的認知。
00后大學生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心,接受速度比較快,有更強的探索意識和探索精神,采用新的授課方式開展思政課網絡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成效。
來自互聯網渠道的信息層出不窮,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線下思政課堂教育,但受到疫情影響,教育陣地轉移到了線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新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
隨著國家對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問題意識愈發明顯,教學手段逐步創新,授課教師態度嚴謹,授課技巧嫻熟,教學水平明顯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信息化能力較弱,教學資源單一,不能靈活運用手機、多媒體、視頻等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素材不夠鮮活多樣,課堂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影響了教學效果。隨著思政課網絡教學的開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得到了優化,教師于課前在教學平臺上傳課件、視頻、音頻、動畫等教學素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還可以通過網絡課堂發起話題討論,隨機點名,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獲得感。
網絡教學課堂的開展打破了傳統課堂講授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首先,網絡課堂教學要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專題形式,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學生自制課件、自我展示實踐成果、時事熱點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最后,改革評價機制,將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建立全面、客觀、全程監督的考核體系。采用網絡課堂教學符合疫情特殊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為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創新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理論教學的創新,實踐課堂也可以網絡化,依托數據庫、移動通信技術、VR等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立體化、真實化進課堂,做到知行合一。
互聯網的發展為網絡教學提供了海量的教學資源和新型的教學方式,但網絡中也充斥著虛假和不良信息,思政教師要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做好信息篩查,找到適合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為思政課提供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活躍課堂氛圍,做好價值引領。騰訊課堂、騰訊會議、QQ課堂、釘釘等線上教學網絡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不斷優化,各種互動功能不斷升級,思政教師不僅要直播上課,還要不斷研究新平臺的運用,探索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網絡平臺的融合使用,尤其是課堂互動功能,教師需要做好把控,控制節奏,注意導向,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和積極性,保證互動效果,這些都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網絡教學的開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機制也應隨之發生改變。不同主體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機制,教師應該注重教學經驗與教學方法的考核,學生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考核。好的教學考評機制應該是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應采用表現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考評機制。表現性評價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完成特定任務時的表現來綜合評價學生的一種方法。表現性評價需要教師設置明確的任務、活動及評分機制,激勵學生完成學習要求,同時對表現性評價進行反思,學生要自覺改善學習方法,激發潛能,教師要反思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活動效率。終結性評價主要是期末采用試卷的形式考核學生一學期所學內容的一種評價方式。綜合性考評機制全程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注重過程性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疫情發生后,各高校開始進行網絡教學,大部分教師第一次嘗試,高校針對教師和學生的使用操作培訓較少,培訓內容較淺,很多教師主要依靠自己進行摸索,耗費時間長,功能摸索不全,不利于實現線上上課軟件的最大化利用。要注重思政課的特殊性,強調學生的德育培養,同時與時事熱點相聯系,網絡資源需要實時更新,要求教師具備操作授課平臺的能力和統籌網上教學的能力,這給教師和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線上教學具有連續性、互動性,但教師和學生無法真正實現面對面教學,這種教學通常以教師“教”為中心,教師不能全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實時把握課程教學進度,有些學生因自制力差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線上平臺需完善操作功能,設計更多個性化、智能化的操作以滿足教師授課的需求,真正達到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
網絡教學的開展打破了特殊形勢下教學的被動局面,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相區別,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思政課線上教學形式的革新,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推進探索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