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麗
(南京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18)
在科技信息浪潮的推動下,各行各業迎來了互聯網技術深入和大數據信息發展的契機。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存在,更應以嶄新的面貌為思維碰撞提供空間。如何提高文獻資源的傳送速度與輻射面,如何提供針對讀者碎片需求的個性化服務等,都是圖書館提升管理能力、拔高服務工作需要考量的問題。只有主動迎接時代浪潮,不斷思考發展模式、創新服務方法,才能更好地承擔社會教育職能,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質。
省級公共圖書館不僅是一個提供館藏資源、閱讀環境的物理場所,更是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首先要搞清楚其功能定位,實質上也就是“為誰服務”。雖然公共圖書館服務內容、形式和環境不斷變化,但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屬性一直穩定不變。圖書館作為完全公益的社會組織機構,每一位圖書館員都有責任和義務以開放的態度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閱讀服務,并且不以其身份、職業、年齡所轉移。在大數據環境的影響下,圖書館也應改變自己的服務方向,從向讀者直接提供資源轉變為根據讀者需求推薦資源,從而構建新型的信息傳播平臺。
在社會各色產業更替頻繁的大環境下,省級公共圖書館依然堅持以讀者為服務對象,向讀者提供優質的館藏資源與高質量的閱讀服務,并通過信息分析、大數據定位等方式,引導、幫助讀者發展資源、利用資源。在此基礎上,應優化圖書館服務方式,提高文化服務水平,開展個性化服務研究與建設,加強館藏資源推送的精準性、多元性。在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全民閱讀意識,通過引入社會外部資源、多產業跨界合作等方式,進行閱讀推廣等活動的開展,加強公民的閱讀興趣,提高全民閱讀素養。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電子讀物大大普及,大量的資料和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共享和傳播,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受到挑戰。雖然網絡的信息豐富,但是圖書館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相對于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來說,圖書館館藏圖書內的知識更加系統和可靠,“互聯網+”與現代圖書館的結合,可以打造智能便捷的文獻借閱系統,提升讀者借閱體驗[1]。目前,大多數圖書館仍采用傳統的圖書借閱證來驗證讀者身份,線下入館身份證刷卡,電子證普及率有待提高。圖書館大部分仍以較為傳統的人工審核、功能單一的借還書機器來實現借閱手續辦理,既無法方便讀者,也給圖書館員帶來了較多的機械工作量。現有線上圖書查閱形式部分局限于圖書館官方網站、公眾號,界面復雜、程序煩瑣且反應緩慢,缺乏圖書館App、微信小程序等系統軟件應用。
將公共圖書館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可以構造全面快捷的服務平臺系統,提高電子讀物的汲取量。但其技術含量高,公共館員計算機專業人員較少,無法滿足構建維護系統的需求。受制于資金來源限制,調取轉型經費存在滯后性,容易造成數據庫構建的資金短缺問題,難以及時滿足讀者需求[2]。如果圖書館不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技術的進步做出改變,那么逐漸失去對讀者的吸引力也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今天,如何提升借閱服務的專業性、便捷性是圖書館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碎片化信息爆炸,讀者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媒介越來越多元化。公共圖書館傳統的文獻借閱、古籍典藏等功能不再是讀者的第一需求,圖書館應該針對讀者閱讀需求的改變將服務重點放到及時性、靈活性上來。但是圖書館對于當前“微時代”新技術、新媒體的吸收率較低,社交平臺運營與技術支持不理想,大部分情況下不能準確瞄準目標群體傳送信息資源。
在公共圖書館傳統讀者服務中,文獻整合方式大部分遵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將相似資源集中進行分庫、上架,此種形式可以為讀者提供靜心檢索、閱讀的環境,但難以滿足如今碎片化信息時代讀者對于文獻核心內容需求的快速查找與定位,已逐漸脫離讀者需求發展的方向[3]。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讀者對于資源的碎片化信息需求會依然強烈,如何提供快速檢索、高精度的信息匹配已成為公共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公共圖書館館員的綜合素質也十分重要。在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服務不僅僅停留在機械查找,其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也要融合數字化的手段。圖書館員不僅需要具備資源檢索查詢等信息組織能力,也應掌握參考咨詢等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但是由于工作性質、資金等原因,圖書館員的專業分布較為廣泛,缺少受過圖書情報領域專業教育的高素質碩博人才,在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提高方面動力不足。在已有相應館情、技能、行業熱點培訓的情況下,圖書館員學習熱情低、上進動力不強,這也使得圖書館轉型速度變慢,不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來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
公共圖書館應搭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車,將傳統的信息文獻服務進行改進,向智慧服務的方向前進。以南京圖書館為例,可以以ALEPH圖書采編借閱管理系統為依托,打造人工智能識別前端,讀者僅需要在公眾號小程序等客戶端提出問題,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方式識別關鍵字,匹配圖書館數據庫的相關內容,不僅可以改變圖書館服務方式,突破新的服務格局,也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做到個性化服務。通過采集讀者信息,分析讀者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文獻資源、圖情熱點、展覽活動推送,可以實現圖書館資源與用戶需求的無縫對接[4]。
新興技術所帶來的不僅有線上服務能力的提升,更有智能化設備的普及使用。VR閱讀設備、人臉識別設備、智能導航機器人等人機交互智能化機器人的投放使用不僅能提高服務質量,更能提升圖書館形象。這為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提升注入了新動能,也減輕了圖書館員的部分工作量,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其他能力提升學習工作中。
在信息時代發展的潮流下,圖書館已經完成了從重“資源”到重“讀者”“空間”的變化。跟傳統的圖書館等待讀者查閱館藏資源不同,現代智慧圖書館以讀者需求為向導,主動匹配條件,提供個性化閱讀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應主動新舊融合,將傳統紙質資源與現代電子資源合并為數字化信息,并打造可以儲存、查詢、高速傳遞的數據空間,織就圖書館與情報機構信息互聯互通的網絡。智慧圖書館不僅僅為數字資源提供服務,也更應該為讀者提供可以進行思維碰撞的虛擬交流環境。“第三空間”“創客空間”等蓬勃發展的概念可以為公共圖書館提供多樣化空間建設的思路[5]。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文獻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也可能留下信息安全漏洞。因此應充分提升技術管理能力,打造值得讀者信任的智慧圖書館。
在當下事業單位轉型的時期,社會化合作已經成為多數行業探索的熱點。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社會化合作不僅意味著能夠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更能激發社會各界力量對于圖書館界的關注度。現已有多家圖書館邁出了創新的腳步,帶來值得探究的案例。如,杭州圖書館與同處杭州的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合作,由支付寶App提供讀者征信信息;蘇州圖書館與軟件公司合作,打造了方便快捷的O2O讀者平臺等[6]。公共圖書館可以借助自身優勢,加強與各行各業的合作,打造品牌化連鎖效應。應在相應政策的驅動下,順應文旅發展趨勢,從自身建設著手,吸納社會多方力量,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基準,打造雙方共贏的社會化合作創新新路徑。
與以往的傳統圖書館不同,現在的公共圖書館應不斷提升科技水平,在引入新型多媒體設備的同時,擴大數據庫資源儲備量,創新服務模式,打造服務手段與特色資源結合的“多媒體+”圖書館[7]。例如:開展個性化的多媒體活動,使用VR等場景體驗方式,帶領讀者全方位感受文獻古籍的魅力;舉辦影音賞析活動,使用5D環繞音樂廳提高讀者的興趣度與參與性。另外,將多媒體服務與傳統閱讀相結合,將館員當作溝通的橋梁,可以更好地開創“多媒體+”工作的融合服務。隨著直播勢頭的狂熱卷起,近兩年,尤其是疫情后,直播已經成為營銷推廣、資源拓展的重要領地。公共圖書館也應抓牢直播風口,在正確評估風險度后,創辦講座沙龍、書目推薦等欄目,提升圖書館形象,開啟云交流模式[8]。
為了豐富圖書館的職能,改善圖書館的閱讀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環節。為了讓讀者能夠有更加舒適放松的閱讀環境,圖書館除了傳統的閱讀和資源獲取職能,也成為民眾文化娛樂和休閑的場所。為了讓讀者在讀書疲勞時能夠放松休息,圖書館可以和音樂廳還有咖啡廳相結合;在休閑文化興盛的今天,可以建設館內讀者用餐區域,在特定時間提供餐品選擇,解決讀者在圖書館內學習一天無法解決午飯的問題。將本圖書館LOGO作為餐品、甜品的點綴,通過讀者進行新媒體傳播,提升圖書館讀者舒適度評價。此外,在單獨的樓層設置功能分區,如單詞背誦區、交流區等可以較低音量交流的區域,在溝通的同時不打擾其他讀者;在休息室放置體感舒適的沙發等。與此同時,圖書館設置一些電子閱覽區域,可以讓讀者更加方便地進行資料的查找和圖書的閱覽,這樣讀者不僅可以閱讀文字,還可以觀看一些影像資料。
省級公共圖書館應為區域發展經濟建設增磚添瓦,為地區發展提供資料、資源、研究支持是其重要職能。以南京圖書館為例,可以依托長江三角洲等區域經濟帶,聯合其他省級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引領省內各地市圖書館開展相關產業建設工作,在設計、開發、銷售等方面提供經驗與指導;開展舉辦特定主題的展覽,提高跨界合作品牌效應。圖書館應成為區域智庫,為各行各業發展獻計獻策,更好地促進區域繁榮。
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必須結合時代發展潮流,做好資源信息化轉變,加強對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現服務的智慧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在大數據與多媒體的雙重夾擊下,公共圖書館應依托自身情況,將傳統服務與現代技術相融合,不斷地對管理和服務工作進行改進,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