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軍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0)
人工智能指的是計算機識別、推理、主動學習的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現已被廣泛應用在醫療、農業、通信、社會治安等一些前沿領域,以虛擬尖端技術幫助人們實現相關的高難度工作,以達到服務升級、虛擬與現實互通的目的。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向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實現產業全面升級與數字化轉變的內在驅動力。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與圖書館的融合成為圖書情報界的研究熱點與難點。圖書館應該抓住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政策福利積極轉型,構建智慧空間,并依托計算機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協助提升信息資源與服務的整理效能[1]。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的人工智能應該以目標為導向,一方面強化圖書館智慧空間的資源整合,深度挖掘資源之間的關聯,使資源網絡更加密集,搭建資源結構框架;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創新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打通資源與服務之間的壁壘,實現兩個層面的高度融合,進而提升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智能化與自動化。
在人工智能環境下,圖書館與時俱進,構建起智慧空間與智能服務,信息資源的交互方式、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以及服務媒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路徑,由單向傳輸轉變為多向傳輸,圖書館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可以實現即時多向的互動,建立起多主體之間的多向連接和多向交流。因此,用戶的角色多元化,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增加了圖書館智慧空間資源建設的來源,拓展了數據的接收途徑,有利于為圖書館的智能化服務提供更多樣、更客觀的數據支撐[2]。此外,多向的信息傳播也給讀者獲取信息資源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擴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圍,加之人工智能的自我完善和主動學習技術,圖書館智慧空間不斷修復和完善,為信息多向傳播打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與信息傳播方式轉變相輔相成的是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變化,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以前,圖書館情報服務偏向于靜態的模式,即圖書館預判讀者的閱讀喜好與文獻需求,為其提供新書分享、讀者沙龍等常規服務,圖書館的靜態服務是以圖書館為主導的,缺乏對讀者真實客觀的分析和了解,因此服務效能較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圖書館積累了大量的讀者偏好數據,其服務模式也轉變為以讀者為主體的動態服務,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結合讀者個性化需求,將其閱讀偏好嵌入服務情境,帶給讀者視覺、觸覺等多角度全新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精準的推送服務,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動態閱讀需求,提升了圖書館服務效能。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數字處理技術的進步,傳統的單一媒體形式已經悄然遠去,迎來的是一個開放的、新舊交融的全新媒介時代,信息的互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圖書館的服務媒介也突破了單一平臺的限制,向多元渠道發展[2]。目前,大多數圖書館已經開通了微信、微博、抖音等賬號,應用受網民喜愛的社交平臺為讀者提供資源推送、知識普及、新書推薦等服務。同時,圖書館對實體空間也進行了改造,智能機器人、數字圖書館、創客空間、多媒體閱覽室紛紛出現,圖書館不再是人們印象中刻板的形象,而是逐漸成為高科技智能的知識資源集成空間。
無論是在什么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宗旨都是“讀者第一、服務至上”,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構建要堅持這一原則不動搖[3]。從資源構建上看,圖書館要在滿足讀者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引導讀者養成良好的閱讀品味和閱讀習慣;從服務內容上看,圖書館依托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更便捷、更精準的服務項目,例如刷臉入館、自助借閱、人工智能交互咨詢等;從服務方式上看,圖書館迎合讀者的愛好與習慣,開拓多種服務渠道,降低讀者資源獲取的難度。
區別于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智慧空間充分應用了人工智能、網絡大數據的技術紅利,迎來圖書館服務智能化、自動化的轉型與升級,因此,智慧型圖書館要以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先導,突出自身的核心優勢,使智慧空間的資源更加全面、服務更加人性化,提高讀者的滿意度。
圖書館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管理,遵循以館員為支撐的原則,通過對館員的合理配置,保障智慧空間的資源建設效能與服務水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智慧空間的智能設備逐漸增加,服務系統日趨智能,只有接受新技術、新知識的專業人才才能勝任館員的崗位。同時,圖書館定期對館員進行在崗培訓,使館員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以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4]。
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智慧空間構建將人工智能技術嵌入式融合到服務的全過程中,遵循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的原則,打造全新的服務內容與體系。例如,圖書館對讀者興趣數據進行提取、計算與分析,并對不同群體的讀者數據進行標簽化處理,預測讀者群體的偏好,向其進行精準的資源推送,提高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的效率。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圖書館積極探索改造創新思路,打造集成科技感與現代感于一體的智慧空間。圖書館面向讀者用戶提供了更加智慧化的自助服務:一方面,通過物聯網空間和RFID射頻技術[5],智慧空間實現了對館藏資源的精準定位,使讀者更準確地檢索并獲取到目標資源,大大降低了讀者的檢索難度,同時,也減輕了圖書館員資源盤點、整理歸類的工作強度;另一方面,圖書館購買了VR,AR設備,采用高科技智能的終端設備,利用激光將資源投射到桌面,并配備了觸摸操控板,使讀者的閱讀體驗更新奇便捷。除此之外,智慧導航服務、Wifi網絡全覆蓋、AR體驗區、多媒體影音體驗區已逐漸成為圖書館智慧空間的標配,助力于圖書館服務門戶的改善,創新圖書館服務方式。
圖書館在構建智慧空間時,在滿足讀者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還考慮到其社會職責,主動推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與完善。例如,周口市圖書館在引進VR設備后,組織本市青少年進行體驗活動,圖書館工作人員指導青少年體驗虛擬的地殼運動,并以此為契機向青少年進行地震逃生安全教育,不僅使孩子們收獲了知識,還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增強其對智慧空間的了解,培養其走進圖書館的習慣。此外,國外圖書館也依托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積極推進社會其他機構協同發展。美國多森休斯頓圖書館一直致力于與社會的合作與互動,該館認為,社會不僅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是所需資源的提供者;2018年,多森休斯頓圖書館與社區構建了一體化的合作機制[6],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搭建了互聯互通的數據交互平臺,實現虛擬和現實的無縫切換,同時創新了信息發布和共享的方式,持續使圖書館智慧服務向社會領域延伸,增強與社會各社區、機構的協同互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與進步,圖書館的共享空間也隨之得到豐富與完善。例如,中國礦業大學沙河校區圖書館出臺了運營管理服務標準,規定了開放時間、預約流程、使用時長等內容,使管理維護更便捷,運營管理更多元,保障了圖書館智慧空間的規范和秩序[7]。一些圖書館的智慧空間為讀者用戶提供iPad等終端設備,使多種格式的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圖書館以AI技術為手段,結合物聯網萬戶互聯的技術,將智慧空間打造成集多項內容于一體的智能管理系統,推動線上與線下的環境契合。總之,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圖書館智慧空間資源建設和門戶服務都有所調整與創新,為讀者用戶提供個性化、多功能的智能服務。
結合上文對人工智能技術和圖書館智慧空間改造的分析,筆者認為,推動智慧空間資源與服務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資源與服務的融合能夠打破圖書館供給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壁壘,進一步凸顯讀者為主的服務理念,真正滿足讀者的實際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為圖書館創新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方式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圖書館在人工智能時代,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服務的多元化。圖書館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時具備為讀者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實體空間的能力,因此,圖書館可以將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多媒體平臺傳播出去,并應用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技術,不斷調整信息資源的結構,使其滿足讀者動態的閱讀需求。就實體空間來看,圖書館智慧空間將資源和服務融合,用新穎的服務方式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將智慧空間打造為集休息、閱讀、交流于一體的“第三空間”[8]。
智慧空間資源與服務創新融合要從資源和服務兩個方面入手,從資源角度來看,并不是單一的數字資源取代紙質資源,而是多種狀態融合并存,既滿足讀者對紙質文獻的需求,也要豐富數字資源和影音等多種格式資源建設。從服務角度來看,智慧空間既要重視虛擬平臺上的建設,也不能放松對實體空間的改造。因此,資源與服務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融合要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互通。現階段,在AI技術的作用下,圖書館智慧空間從資源供給到服務已經逐漸形成深度融合,未來需要圖書館著力關注的,是對數字化服務網絡的深入探索,促進數據互通弱關聯向智能強關聯轉變,進一步增強數據的流通和交互。
圖書館智慧空間在推動資源與服務融合的過程中,要突破技術瓶頸,加強服務平臺的完善和建設。具體而言,圖書館應該增強數據的挖掘和關聯技術,加強資源之間的有效聯系,完善信息資源的構建標準,為數據的高度開發與利用奠定良好基礎。其次,圖書館智慧空間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收集讀者用戶的閱讀信息,加強對用戶數據的分析與管理,構建用戶數據庫,增強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筆者認為,為了實現圖書館智慧空間資源與服務的高效融合,圖書館要不斷加強網絡環境的維護與建設,大力增加網絡信息點,注重人工智能軟件的升級,加強館內基層設備、智能終端的更新力度。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時代,圖書館正處于大變革的浪潮中,抓住人工智能的機遇,把握讀者至上、人文創新的發展理念,是圖書館始終引領文化事業發展的制勝法寶。可以說,人工智能為圖書館智慧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圖書館培育智能化知識服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讀者用戶的訴求。當前,圖書館智慧空間資源與服務尚存在割裂的情況,圖書館必須牢牢把握圖書情報服務創新發展趨勢,充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二者的發展瓶頸,積極從人力資源、數據庫建設、服務工具、服務媒介等方面入手,深化智慧空間的改造與變革,為讀者用戶提供科技化、智能化的新型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