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婷,趙晨亮,端木竹筠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第二十八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1]。抓住了創新,就是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變量,為有效應對外部科技壓力,解決“卡脖子”問題,亟需軍工企業發揮“大國重器”的使命擔當,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主導產業發展;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變,作戰、指揮和管理等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亟需實現先進技術的快速落地,提升裝備作戰效能。
“十四五”期間,運用新興技術打贏未來戰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已成為共識,科技創新將迎來新一輪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軍工企業承載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責任,亟需建立與外部形勢變化相適應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武器裝備研制等領域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緊抓數字經濟機遇期,將“軍”的優勢賦予“民”的新動能,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好支撐和引領,縮短創新周期,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為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高水平科技供給,不少軍工企業通過自主投入創新項目,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技術儲備。自主投入創新項目作為預研項目中的一種,具有周期短、無合同約束等特點,傳統的預研項目管理方法已不適應,亟需通過完善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提升軍工企業預研項目管理規范度,增強創新驅動的整體效能。本文首先介紹了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的定義,分析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
自主投入創新項目是軍工企業自行投入經費支持的符合主業發展方向的前沿引領性預先研究項目,或技術途徑清晰、工程應用性強、能在1~2年內形成明確成果的研究項目。
根據項目領域,自主投入創新項目分為共性領域創新項目和應用領域創新項目。共性領域創新項目包括體系創新、理論與概念創新、共性的應用支撐技術產品創新等研究項目,著眼于顛覆性應用驗證。應用領域創新項目包括聯合、各軍兵種業務應用相關、民品產業、國際貿易等創新研究項目,著眼于對核心關鍵技術短板弱項能力的提升[2]。
軍工企業通過自主投入創新項目,形成了一批創新成果,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和經濟效益,但整體上看,還未將創新這個“基因”全面融入系統和裝備研制工作中,主動創新意識不強,以創新引領核心技術以及核心競爭能力提升的成效不突出,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的情況。筆者分析認為,軍工企業自主投入創新項目在實際研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對創新項目認識不到位,重立項輕實施,且研究隊伍不穩定。在創新項目申報階段積極性高,一旦獲得審批并下達令號之后,就覺得“大功告成”了,創新項目優先級往往墊底,排在外部工程型號項目、預先研究項目之后,因此投入創新項目的時間較少。加上團隊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崗位、職位的變動,人員的流動性會對創新項目研究帶來較大影響[3]。(2)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落后,簡單沿用傳統預研、工程項目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項目研發質量和目標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缺乏實際的應用價值[3]。項目通過結題驗收后便“束之高閣”,不再關注其后續的轉化和應用,項目成果是否“可以”或“已經”為其他工程型號項目所用,并不明確,成果轉化效果不顯著。(3)體制機制不完善,未激發出真正的創新活力。企業內部同一時間段內會承擔多個課題和型號項目,員工的薪酬結算方式固定,只需完成分配的任務即可,往往無法達到激勵團隊、鼓勵創新和激發企業活力的作用[4]。
針對如何解決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促進軍工企業創新項目管理高效開展,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軍工企業核心關鍵技術的競爭力。本文提出“把好入口、管好中間、做強應用”的管理思路,并從以下3個方面闡述了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的對策。
將自主投入創新項目作為企業內部科技創新業態“1號工程”,從選題開始,把好入口關,成立組織機構,明確責任,進一步提高認知度,樹立勇于擔當和主動作為意識。
2.1.1 增設指南環節,把好入口關
圍繞企業主責主業,面向未來5年創新發展規劃,在企業內部廣泛征集具有市場前景的前沿基礎技術,以及彌補短板弱項的人工智能、大數據、5G/6G等關鍵技術指南。從主責主業相關度、需求迫切度、技術瓶頸或明確市場前景、技術先進性以及產品化程度等5個維度,評選出納入自主投入創新項目范疇的指南。針對不同的項目類型,提出不同標準的成果要求。共性領域創新項目主要交付物為原型系統或設備樣機、軟件;應用領域創新項目需要提供試驗驗證報告。
2.1.2 成立項目組織機構,穩定資源投入
為保證資源投入,全面、科學貫徹項目責任制,成立項目組織機構,由行政指揮線、技術指揮線、項目管理辦公室、設計師系統4個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組織機構
為提高創新項目聯合協同效應,項目組織機構設置遵循“橫向拉通”原則,即在各項目行政主管領導基礎上組建行政指揮線;在各項目分管首席/副總工程師、總設計師基礎上組建技術指揮線,以此類推,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組織機構生成圖
設立“雙項目經理”制,由市場經理和計劃經理組成。市場經理負責了解市場和技術需求,不定期向團隊提供市場信息,持續與潛在客戶溝通、與用戶單位對接,并組織與領域內先進產品團隊的交流工作。計劃經理負責制定并跟蹤計劃的執行情況,深入了解項目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并積極協調組織解決,不讓問題阻塞項目研究進展;同時,組織技術交流以及里程碑節點評審工作,配合項目負責人開展研發團隊組建、績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
項目技術團隊采用實驗室與應用部門聯合攻關模式,共同研究需求、共同設計研發,需求快速迭代,能力快速生成。項目負責人由所在領域的領軍人物或學術帶頭人擔任,對項目的技術負總責,共性領域創新項目從實驗室選出,應用領域創新項目從應用部門選出;同時,考慮團隊成員的專業、學歷、年齡等因素,注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競爭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力量,打造一支結構布局合理、方向明確、優勢互補、多層次高素質的“技術團隊”[5];其他團隊成員在項目負責人的指導下具體實施研究工作,包括項目的方案論證、技術突破、產品開發等。團隊中每個成員都能充分重視、深度參與,都有明確的研究內容分工,職責固定且明確投入工時占比,保證投入60%以上的時間用于項目研究。
為了使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工作高效、穩定地開展,及時識別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對突發狀況快速定位、及時解決[4],提高項目成果轉化效率,企業應加強過程監督管控,增加成果轉化考核。
2.2.1 過程監督管控
以周、月為時間顆粒度,開展創新項目過程監督檢查。周例會由項目負責人主持召開,分析上周遺留問題,分配本周任務,每周例會紀要(記錄)交計劃經理處備案。月分析由計劃經理組織,不限于會議形式,尤其在項目研制中后期,需到項目研制現場檢查實際進展情況,重點檢查計劃完成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對上次檢查提出的風險點的整改情況,并形成月分析報告傳閱企業領導[6]。
2.2.2 里程碑節點評估
按照項目的特點,設置里程碑節點,跟蹤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按比例下達經費。組建由企業內外部相關技術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人員固定,優先邀請甲方的專家,外部專家人數不少于專家組總人數的30%,將甲方的需求融入項目實施的各關鍵階段中,實現全流程項目研究方向的精準把控,助推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1]。專家組負責項目里程碑節點的評估工作,包括研究目標滿足度、進度計劃符合性等情況。里程碑節點一次評估不通過的,在工作例會上對該項目進行通報批評,二次評估仍不通過的,中止該項目;里程碑節點評估通過的,逐步追加經費。
2.2.3 成果轉化應用
在項目驗收階段,除了要完成任務書考核指標,還需對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研究成果的應用情況或潛在價值進行考核,評價項目成果的應用轉化成效。綜合任務完成情況和轉化應用情況,加權考核,專家組給出考核評價結果。計算方法:按百分制計算,結題驗收考核得分為C1、轉化應用考核得分為C2,結題驗收權重為K(K=0.1~0.6,根據企業當年科技創新總體情況設定),考核結果為R。計算公式為:R=C1×K+C2×(1-K)。
為塑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環境,提升科研人員的價值感和認同感,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亟需探索和建立價值導向型激勵考核機制。
2.3.1 創新績效獎勵
將創新項目預算中預留部分經費用于創新績效獎勵,簡化自主投入創新項目預算組成,項目經費S=Z+K+J。其中,Z為直接經費,用于外協外購等;K為開發費,即人員工時費,根據固定創新團隊成員工時數×平均工時工資確定;J為績效獎勵。創新項目實施過程中,對于一次性通過里程碑節點評估的項目,可由項目負責人分配本階段項目經費的1%作為團隊的創新績效,從項目經費“績效獎勵”中支出,不計入員工工資總額。
對于在創新項目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可破格晉升職稱,并將參與創新項目作為個人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在員工年度考核的評分中增加創新項目附加分項。
2.3.2 成果轉化收益獎勵
為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產品,支撐市場競標和開拓,促進經濟效益增長,對自主投入創新項目成果支撐取得重大市場突破的創新項目給予獎勵,引導更多的科技創新團隊瞄準市場需求開展創新研究。按照取得項目合同經費0.5%的額度獎勵創新團隊,上不封頂,由項目負責人負責分配,且不計入員工工資總額。
通過自主投入創新項目取得的優秀成果,可優先推薦參加企業內部的創新成果遴選,在報送企業外部獎項申請時也優先考慮該類成果。
項目管理體系是支撐軍工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國家戰略發展和科技強軍興軍等新形勢和新需求,本文對軍工企業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把好入口、管好中間、做強應用”的管理思路,詳細闡述了具體的應對之策,并建立了價值導向型激勵考核機制。通過完善自主投入創新項目管理,實現了創新項目的科學管理,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學術氛圍,大幅度提高科研人員參與創新項目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意識,釋放創新活力,支撐新質作戰能力生成,為我國國防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