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佐
(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西湖之聲電臺,浙江 杭州 310008)
伴隨著當今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廣播新聞生產行業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市場的發展和傳媒技術也在不斷的創新當中。現代媒體的形式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和翻新,日常新聞的傳播形式以及內容也不斷地呈現出白熱化趨勢。但是在面對大量的觀眾和群體的時候,多種多樣的、連續的、數量繁多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斷地涌現出來。基本上所有的新聞傳播媒介都在當前的市場競爭當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資源的短缺感。顯然,作為承擔新聞傳播職責的媒體,如果想依靠現有的資源在媒體行業立足難度很大。而在當今的媒體發展和產品、市場等多種元素之間形成強大的關聯性已經成為了我們當今主要發展的形式。廣播新聞的生產和創新已經走進了競合時代,傳統的發展形勢也呈現出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
當前競合時代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各個新媒體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及資源的整合和配置,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能力,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大規模的競爭當中。這種現象不僅是處于價值創造核心當中的新聞生產的環節所發生的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是通過不斷創新的生產流程,真正地搭建全新的生產模式,從而實現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共同整合以及成本上的節約,更好地推動和創新新聞媒體的優勢發展以及整個行業的提升。在當前時代的大背景之下,這對于正處在相對弱勢地位的廣播媒體來說,通過對其生產模式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來提升自身的力量,并且通過對于生產模式的不斷優化和創新,從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也發揮出其他的媒體的最大作用,這也正是能夠讓其真正地展現魅力的形式,最終得到了發展的最好的形式。在競合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廣播新聞的生產創新主要發展成為了三個層次。
當前的新媒體進行傳播的方式和特點已經在傳統新聞傳播競爭現狀當中呈現出了很大的優勢。新媒體的傳播和發展,其不僅傳播的速度很快,在傳播當中也采用了超鏈接的傳播的方式,這樣一來就把新聞的歷史、背景以及大量的相關新聞在同一時間向觀眾們展示了出來。但是在新媒體大力發展的如今,廣播領域也不必太過擔憂。廣播的媒介通常是通過手機等一些現代的通訊工具來進行新聞的傳播,這種傳播的方式能夠隨時隨地就向觀眾們傳播一種能夠產生耳膜刺激的現場新聞,也能夠讓觀眾們隨時隨地就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氛圍感。廣播新聞要想真正地適應當今新媒體發展形勢下觀眾們的需求和習慣的變化,那么在廣播的編排上就應當精心設置出框架。在每天24小時的時間當中應當每隔40分鐘就對一些實時更新的資訊進行評論和觀察,應當及時地形成組成式、開放式、布局緊密的節目的安排組織形式。廣播新聞的聽眾們不僅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及時地獲得一些新聞事件,也能夠很及時地跟進整個新聞的發展動態,從而真正地讓觀眾們去了解新聞的內容。
如果把廣播新聞節目說成是聽眾們的盛宴,那么進行廣播新聞的頻率就是產生這個盛宴的中心力量,整體所能夠呈現出來的變化以及表現出來的效果,都能夠讓觀眾們產生一些最為直觀的感受,在這個現象背后所能夠產生的變化就是新聞廣播在生產關系當中所發生的轉變,也就是在整個新聞的制作流程的內部和生產的形式上所產生的一些變化。在我們當代的企業管理學當中有觀點提出“在十分激烈的競爭過程中,企業能夠真正地實現競爭的焦點絕不僅僅是產品或者是服務方面的生產和創造,而是更深層次的企業的組織結構以及運作機制等多種流程性的因素。”所以如果想真正地提升廣播新聞的頻率競爭力量,必須要關注廣播新聞的業務流程優化以及創新改革。
在傳統的廣播新聞產業當中,普遍是把欄目當作成基礎的單位,通過對各個欄目進行區塊的分割和各自管理的方式來進行廣播新聞的生產。但是又因為欄目本身具有固定的特點和屬性,就很難保證新聞能夠在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傳播的展示,這樣就導致了廣播新聞的時效性受到了限制。這樣的生產形式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格式化編排,要想讓廣播新聞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就應當對于其生產模式進行創新,也必須要對整個欄目的中心制度進行改革,這也是一種能夠實現首尾相連、自主進行治理創新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能夠代替傳統方式當中的離散局面。
在應當著重解決的問題方面,主要有兩點:其一,是能夠在橫向的編排上增加一些采編的整體特性和一致的特性,從而讓新聞信息資源在進行傳播的時候能夠更加順暢和方便;其二,應當在縱向上更加確定和保持管理方式的簡單以及高效,應當減少管理的層次,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聞頻率對于新聞的時效性所產生的效果。
對于新聞事業部的總體框架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和管理。首先,在橫向上,可以打通各個新聞進行廣播的頻率以及綜合頻率的采集和編排的業務,從而形成統一的采訪平臺以及節目平臺。可以將各個不同新聞頻率的線索資源以及新聞編輯的相關人力資源全部都合并到事業部的合并平臺當中,雙方的人員可以通過自己的需求進行統一高效的整理。按照我們當今社會的分工以及各行業的不同需求,能夠讓新聞生產的分工真正地代替新聞生產的頻率,也能夠對于新聞進行一定的劃分。在各個頻率的取代以及新聞生產欄目進行劃分。這樣一來,不同的新聞生產頻率和不同的欄目能夠由最初的競爭關系轉變成為精心進行合作,共同努力達成配合的協作方式。
同時,按照“大編輯部門”的模式進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夠減少中心部門以及科組等中間管理層的工作步驟,能夠讓編輯的部門實現往前移動,從而直面信息生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具體的做法是讓各個層次的不同領導以及不同部門的成員組成新的指揮部門,其作為整個新聞頻率發展的核心之處,通過不斷地組織策劃和選題,達到靈活進行調動和協調的有效溝通。把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廣播的生產管理模式的中心,不僅能夠保證很高的效率,也能夠符合當前時代背景之下新聞產品進行創新和發展的需求。在當前十分激烈的競爭大背景之下,媒體進行報道的很多新聞都是和對手來自一個源頭的,這樣一來就導致能夠得到獨特新聞的難度在不斷的上升中。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當中,能不能真正地實現創新和發展,最重要的不是信息的微觀選擇等方面,而是在于對于新聞信息資源的整體把握以及深度層次上的加工。
當前所存在的廣播新聞的頻率在很大程度上的都是廣電集團這種類型龐大的媒體。在產業經濟學的專業角度上看,這些集團普遍都具有產業集群的顯著的特點,這也是最初由廣播以及電視兩種最主要的媒體以及相關關聯十分密切的頻率組成的,同時參與組成的還有一些相應的有機整體。伴隨著市場在不斷地競爭和發展,真正地打造一個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的新聞頻率成為了許許多多廣播電視臺集團的最主要的戰略和方式。實現這樣的戰略方式十分注重各個新聞頻道之間的互相聯系,也十分強調彼此之間空間上的覆蓋以及受眾群體市場的聚合,同時最主要的目標也是希望通過聚合的方式能夠真正地促進媒體的整體核心競爭力,從而真正地得到提升。
所謂的聚合不僅僅存在于廣播新聞或者是電視等一些媒介形式當中,廣播和電視是彼此能夠作為不同媒體形式實現合作和發展的形式之一。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因為時間、地點以及接收的需求和偏好等多種形式的外在因素影響,廣播新聞以及電視的受眾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重疊之處,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電視新聞更加適合于晚上觀看,觀眾們在茶余飯后可以對于今日的新聞進行一番討論。然而廣播新聞在早上進行是最好的時間段。在進行廣播的方式和地點上,電視是能夠作為家用的媒體形式,而廣播是能夠向媒體的方向實現不斷的突破和跨越的。廣播的頻率以及電視的頻道進行合作的時候,能夠讓很多的觀眾進行不斷的轉化,因為觀眾們的需求和愛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轉化能夠變成彼此的觀眾,這樣一來也擴大和提升了廣電集團的影響力以及市場份額上的占比。
廣播新聞的整體優化和局部上的優化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在整體的利益得到實現的時候,廣播頻率的單個利益也是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的,電視的單個新聞頻道等也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因為媒介自身是具有一定的差異屬性的,所以在彼此之間進行互補的時候就需要注重競爭時的沖突性。在整個新聞市場有任何一種新的資源實現引入的時候,不僅僅是原本就有的價值以及市場的邏輯進行單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如果我們對于廣播新聞的架構設計得恰在好處,則能夠真正地實現本身的利益。所以廣播頻率怎樣才能夠借助集團當中的電視新聞媒體進行資源的支撐,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當真正地合理運用并實現互相的交融與合作的時候,才能夠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
廣播新聞進行生產的時候,主要是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種是線索資源的共享,通過資源的共享,能夠放大和開拓信息的采集和探索的能力。第二種是新聞資源的共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及時、有效地建立起溝通聯合機制,從而真正地實現互相的發稿合作,最終稿件是否真正地進行應用,應當結合工作當中的需求得以決定。第三種是實現內容和資源上的共享,這不僅能夠大幅度地提升城市頻道在進行播出當中的節目覆蓋率,也能夠不斷地提升和增加本身的收聽率。
通過廣播和電視在形式上的合作以及跨領域的生產模式,能夠以同樣的成本產生更好的效果,這樣也能夠增加信息資源的使用率以及新聞媒體的覆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于兩種媒體形式記者的能力進行發展和培養。在當前眾多媒體形式進行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對于許多專業領域的新聞工作者們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素質的要求。
新媒體的大力發展給傳統形式上的廣播新聞領域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力,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一方面,為新媒體的技術和傳播的方式提供了信息資源的分享空間,另一方面,也為信息資源擴大橫向影響力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機會。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共享性等各種特點和優勢也能夠被廣播新聞行業做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從而讓廣播新聞的產業以及產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更新的模樣和面貌。
在對廣播新聞進行生產的時候,新媒體應當首先推動和促使廣播產業對自身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的鏈條進行推動。在傳統的廣播形式上,往往都會對于地域性進行突出,即便是新聞的頻率很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一些區域的限制,然而廣播可以和網絡進行結合,從而來打破廣播上的覆蓋限制。廣播可以和網絡進行結合,在基礎和根本上突破原始的額廣播覆蓋的限制,也能夠實現新聞廣播群眾的拓展。傳統的廣播形式,通常是采取“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講述,觀眾們去聽”的形式,但是以網絡作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卻能夠真正地實現信息上的相互溝通,從而實現雙向的傳播和發展。
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大多數是采取音頻、圖片以及文字等各種多媒體的信號,記者們能夠通過各種不同的媒體特點,對于新聞的內容進行更為生動的講述。這樣一來,傳統的廣播形式便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讓群眾們更加身臨其境,感受到新聞的真正內容和含義。通過多種形式的結合和突破,不僅保留了廣播的傳統形式,也更加與時俱進,從而實現了創新。廣播新聞的受眾群體們具有更多的選擇,也能夠真正地實現互動,這也極大地增強了新聞傳播的便利程度。
綜上所述,競合時代廣播的新聞生產創新主要面臨著三個方面。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廣播業的飛速發展,大大地提升了新聞行業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對于廣播新聞的傳播以及生產也實現了新型的轉型。合作不僅意味著新聞廣播的生產能夠得以整合,也意味著各種稀缺的信息資源能夠得到共享和使用,從而能夠真正地創造出更多的新聞行業的作品。伴隨著當前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和進步,新聞廣播的形式和其他的媒體組織的合作也在不斷地加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