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碩豐 趙樹祎 謝歡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22)
“融媒體”一詞是國內學者基于美國學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而提出的。[1]使用最為廣泛的解釋是百度百科的定義:“融媒體”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
當前,互聯網、手機、5G通信、AI、人工智能等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無疑也改變了編輯的工作方法。與內容傳播相關的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郵箱、虛擬社區、博客、播客、維客、數字電視、手機報、網絡雜志、公眾號、APP、小程序、QQ、微信、短視頻……與所有人一樣,編輯在享有數字技術帶來的海量、便捷、高效的信息同時,也產生了揮之不去的焦慮情緒。
引發編輯焦慮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編輯職業未來的發展路徑不清晰。出版行業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危機四伏,報紙日漸式微,期刊、圖書苦苦支撐,雖然業內人士都在積極地尋求突破,但是卻看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與新媒體融合,路會越走越窄;與新媒體融合,卻又不知道如何操作。
二是在面對其他相關行業或職業的成功以及同行業競爭時的自然反應。在互聯網、短視頻、閱讀APP等企業中誕生了很多的傳播巨頭,同時依托這些企業,成就了很多大V、網紅、公眾號……編輯工作對個人素養有著很高的要求,一名編輯的成長、成熟,需要長期、艱苦的付出,需要甘于坐“冷板凳”,但是這些成功的案例卻刺激著編輯的神經。
三是編輯感覺到“本領恐慌”“能力危機”[2]。新技術不斷涌現、新業態不斷出現,于是編輯在工作中便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在融媒體時代編輯主體屬性如何轉變?需要學習什么樣的新技能?怎樣進行出版創新?出版數字化怎么開展?等等。凡此種種,往往讓編輯對自己的能力和適應性喪失信心。
對于未知的緊張焦慮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駕車上路、第一次離家求學、第一次坐飛機……然而,一切都不過是成長進步過程中的必然。焦慮不能解決問題,積極思考、勇敢應對才是唯一正解。對于能力不足,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加實踐;對于不適應,最好的辦法則是勇于面對、不斷超越,做更好的自己。
焦慮會產生壓力,面對焦慮和壓力,我們應該看到融媒體時代編輯工作的變與不變,從而決定我們的“為”與“不為”。
如前所述,我們的社會正處于一個新媒體不斷涌現的時代,而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沖擊著出版行業的業態發展和編輯的工作方式?!白儭迸c“不變”共存,這既是矛盾所在,也是機遇所在?!皠撔轮兄\發展,變局中開新局”,對于編輯而言,除了以新時代高質量編輯出版工作為主,堅守政治定力、法紀定力、道德定力、專業定力和本領定力之外,需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出版觀念、豐富出版技能。[3]
出版的載體和傳播方式大大豐富了,那么是選擇新的工作方式還固守曾經的方式呢?這是一個必須弄清的問題。打個比方,人們最早是步行外出,后來逐漸出現了馬車、汽車、火車、飛機等新的交通工具,我們應該糾結這樣的變化嗎?顯然不會。我們慶幸有了這樣多的選擇,可以更快、更舒適、更經濟地到達目的地。與交通工具的選擇略有不同,在同一時段,我們只能選擇一種交通工具,但卻可以同時選擇多種傳播方式。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傳播方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但是傳播的是內容這一本質并沒有變,對內容的高標準、嚴要求沒有變,出版人的初心和責任沒有變也不能變,即以“內容為王”從未改變。如同一件商品,產品形態、廣告方式、包裝設計可以有多種變化,但其核心還是它的使用價值,做好內容才是讓出版更具生命力并創造更大附加值的前提。
傳播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編輯思維方式的變化。我們??吹?“互聯網思維”“融媒體思維”等一些類似的詞匯,然而這些“思維”是什么呢?業界并未真正達成共識。筆者認為,這些“思維”就是編輯要有面對變化的勇氣,要有學習的意愿和方法,最終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
編輯的思維方式變了,但是出版的初心和編輯的責任不能改變。堅守編輯的職業底線,保持責任感,傳播積極健康的內容,弘揚主旋律、正能量,普及科學知識……[4]現實中,編輯的責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再回到對編輯這個職業的理解,即編輯的角色定位。理解編輯的角色定位,有利于編輯在融媒體時代調整工作思路和進行自我完善,更好地把握出版的發展方向。[5]
編輯的第一個定位是“溝通”,和作者溝通,和讀者溝通。融媒體時代給了編輯更多的,也可說是更好的選擇,無論是收集信息、尋找作者,還是與讀者互動,了解讀者需求。相比出版前輩,我們可用的工具和方法更加豐富、更加靈活、更加高效。
編輯的第二個定位是對內容把關,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對內容把關的難度和工作量都呈幾何級數上升,但把關的責任不可丟失,這是一種對受眾和社會的責任。編輯需要過濾和把關沒有價值的、負價值的內容,同時也要辨別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這要求編輯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
筆者認為,編輯的第三個定位是提升傳播的質量,將作者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有價值的內容更好地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更便捷和舒適地接收到對他們有用的信息。編輯要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重點和精彩之處,能判斷讀者對內容可能的需求,將其以最簡單、實用、明了的方式呈現出來,是順勢為之而不是喧賓奪主;編輯需要有很高的業務水平,理解出版的各個環節。
融媒體時代,出版行業的主要變化包括:內容的數字化、產品的多元化、運營的社交化。[6]
紙媒在內容數字化的大環境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數字化的優勢如此明顯:快捷的復制和方便的傳播、無限量的存儲和處理,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內容數字化無疑會在未來占據主導地位。融入數字元素可以快速地吸引用戶,如喜馬拉雅FM數字化電臺就比傳統的電臺更吸引人,因為數字化讓人們的選擇不再被動,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滿足。
后發的技術和產品總是可以輕易地融合、貫通、覆蓋先發技術和產品,內容數字化打破了傳統的報紙、期刊、圖書、廣播、電視,甚至新媒體之間的壁壘[5],使得新開發的內容具有了多種媒介傳播的可能,也就是產品多元化。對于電子出版物來說,數字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是其生命力所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坐著時間去飛行——互動式科普讀物》(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就是對數字出版技術形態創新的一個有益探索,作者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個交互式非線性視頻播放器,對基于延遲攝影和高速攝影拍攝的大量生物、物理、化學等領域重要及典型的科學過程實現互動式播放,用戶可以在互動模式下細致觀察、體驗自然與科學過程中的細節變化,獲得奇妙的沉浸感體驗,實現了科普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和傳播手段的創新,達到很好的科普傳播效果,可以說,該作品是研發數字新媒體技術來開展科學傳播及出版的一個精彩案例。
科技發展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機會,有些人抓住機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但這樣的人物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仍然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學習。作為編輯,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呢?在融媒體時代,編輯工作的變化是如此之多、之大,如果“事必躬親”,什么都學,什么都做,這顯然不切實際,也不可能,所以“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成為編輯最佳的選擇。
對于出版而言,信息時代帶來的利好是很多的:內容豐富、成稿容易、效率提高、工具多樣……但同時有兩項風險也在加大:政治(內容)風險和文字(編校)風險。這既是傳統編輯的技能和工作(足夠的判別能力和文字功底),也是新媒體編輯的技能和工作(接受和使用新的技術和軟件)。
編輯的“為”就是要在傳統媒體編輯技能上學習和使用新媒體的技能,即加強和新媒體的“融合”;“不為”則是不必樣樣都精通,很多知識只要能使用即可。以手機為例,人們只要懂得使用即可,并不需要學習制作和維修技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依然成立?!笆褂谩辈⒉粫屑夹g的壁壘,因為會有專業的人去不斷提高產品的友好度,只要不“拒絕”就好,并不需要專業的學習。實際上,我們的目標在于“如何融合”“如何快速融合”“如何利用融合”。換句話說,就是搶占先機、確立優勢。
在融媒體時代,編輯的發展總是因單位而異、因個人而異的。各個單位的工作流程不盡相同,個人的知識積累和學習意愿也不一樣,故所有的選擇都應該是順勢而為。大致說來,融媒體時代編輯在策劃能力、協調能力、整合能力和營銷能力[7]上有了更多“強化”的空間:在接受更多信息的情況下尋求更有創意的策劃,利用網絡功能進行更有效的協調與溝通,整合更豐富的媒體形式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嘗試與接受新的營銷方式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從能力提升的角度看,融媒體時代對編輯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技能、內容控制能力和分工配合能力[8]。新媒體是基于數字化技術來制作、存儲、傳播內容的,并以數字化形態呈現,所以編輯提升自己的數字技能勢在必行;網絡帶來了機遇,也帶來語音、視頻、交互信息等新的要審核的內容,編輯控制內容質量的能力有效提升;傳統編輯分工明確,融媒體時代各部門、各環節的分工和配合能力也不可或缺。
“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對于個人而言非常重要,融媒體時代更是如此,因為信息太多、變化太快,一日不學就可能錯過很多新的事物,這也是一種“為”;另外,四面開花也顯然不切實際,從編輯的工作角度看,應選擇可以提高自身政治鑒別力、傳播策劃力、信息整合力等[9]的知識,其余的不必盡知,這就是“不為”。
說來說去,我們談的就是一個“?!迸c“雜”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話題,編輯是“專家”也是“雜家”,形象地說出了出版工作對編輯素養的某些要求,這一說法深入人心、廣為流傳[10],編輯的“?!敝傅氖菍ο嚓P領域的知識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突破入門級,具備一定的水平,成為“外行中的內行”[11],當然這里的“專”也特指在編輯出版上的“專業性”,只有“?!辈拍芡怀鲎陨淼膬r值,是做好編輯工作的基石。出版家羅竹風指出,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編輯,知識面就必須廣闊,只有“雜”,才能挑起重擔。[12]新媒體的融合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這就要求編輯注重提高自身知識的增量和工作綜合能力。鑒于此,對編輯“專”和“雜”的要求可以歸結為“兩專+兩雜”,學科領域的專門人才,專業化的編輯人才,了解人文社科、科學技術的全面雜家以及駕馭多種媒介進行出版表達的雜家。其中,最后一個“雜”就是對融媒體時代編輯的要求,要想勇立潮頭,就要在這個“雜”上有所作為。
不論出版環境和時代如何變化,出版是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活動的價值和意義都沒有改變,編輯在出版中的核心地位也沒有改變,而是形式“變”得更豐富了、選擇更多樣了。編輯要清楚自己的重要性,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融媒體時代,編輯的轉型始終要以適應時代發展為方向,從容面對環境的變化,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