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福建福州 350100)
蒙臺梭利是20世紀上半葉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她所提出的蒙臺梭利教學法不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也一直沿用至今。為了廣泛地傳播她的教育思想,使更多的人知曉和實踐蒙氏教法,蒙臺梭利和友人親自創辦了教師培訓課程。本文通過呈現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發展的歷程,分析蒙臺梭利教師培訓課程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其對我國幼兒教師培訓的有益經驗。
1909年,第一屆瑪麗亞·蒙臺梭利課程培訓班在卡斯特洛市蒙提斯卡山莊舉辦。此次參加培訓的共計100名學員。第一屆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班不僅受到了意大利國內的關注,德國和瑞士的學員也前來參加[1]。1910年,在羅馬舉行了兩個平行的教師培訓課程班。
蒙臺梭利在友人的助力下開辦了教師培訓班,早期的培訓班規模較小,影響范圍也只局限在西歐地區。但是,第一屆教師培訓班的開辦對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她本人兩個著名的學員就是第一屆教師培訓班的學員。
1912年,安妮·埃弗雷特·喬治、塞繆爾·西德尼·麥克盧爾以及亞歷山大·格拉·貝爾夫婦成立美國蒙臺梭利委員會,在羅馬組織了首期國際蒙臺梭利培訓課程班。由此,將蒙臺梭利培訓課程的影響范圍由西歐擴展至了全球。1914年,在羅馬舉辦了第二屆國際培訓課程班。1915年,第三屆國際培訓課程班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舉辦。1916年,第四屆國際培訓課程班在西班牙舉辦。1919年,在英國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培訓課程班確定了一直延續至今的標準化的培訓模式:50個小時的講座、50個小時講授教學玩具操作、50小時參觀蒙臺梭利班級。1920~1930年,先后在澳大利亞、德國、荷蘭和意大利等國家開設培訓課程班。
蒙臺梭利為了維護自己教育思想的正統性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于1929年親自創立了國際蒙臺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AMI)。AMI是世界公認的蒙臺梭利國際權威機構,是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世界性協會。
AMI教師培訓中心都配備了專業的AMI教師培訓師,由經驗豐富的顧問組成教學團隊,確保蒙臺梭利教學原則的目標能夠實現。并且學員由AMI制定的外部考官進行考試,考核通過之后頒發不同類型的全球認證證書。AMI的教師培訓課程按照年齡階段可以下列四種:嬰兒(0~3)教師培訓、兒童(3~6)教師培訓、小學(6~12)教師培訓和青少年(12~18)教師培訓課程。本文聚焦兒童(3~6)歲教師培訓課程。兒童之家的培訓課程根據職業規劃的不同又劃分為3~6歲主教培訓課程和3~6歲助教課程。
主教培訓課程面向未來志向成為幼兒園主教教師的學員,學員通過培訓掌握兒童學習和發展規律,并且能夠熟練地使用蒙臺梭利教學法教育兒童。其課程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實踐觀摩和自主學習三個方面。
1.理論知識
蒙臺梭利具有兒童心理學的學術背景,尤其注重在對兒童進行教育前要了解兒童,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此蒙臺梭利教師培訓課程中非常注重教師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蒙臺梭利哲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理論等內容。除此之外還涉及兒童基礎學習技能的獲得、感官發展、語言和識字發展、數學、蒙臺梭利教具等內容。蒙臺梭利教師在培訓時需要接受全學科的訓練,包括數學、語言、科學、歷史、地理、藝術、音樂等。蒙臺梭利教師要學會準確地判斷兒童的準備狀態,根據年齡、能力、興趣安排具體的教學內容,也要學習如何如何針對兒童進行個別化教學[2]。這些內容除了400個小時的課內培訓之外,還有通過9部必讀文獻完成的理論學習。要求閱讀的文獻基本上都是蒙臺梭利本人的著作,諸如《同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
除了上述教育類理論知識之外,培訓課程還包括管理、法律問題和職業健康安全課程。這兩類課程能夠幫助學員了解他們未來職業的行政和專業環境,以便學員在職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2.實踐觀摩
主教課程中“實踐觀摩”的部分包括至少140小時在培訓師的監督下完成蒙臺梭利的教具操作練習和至少170小時的蒙臺梭利教師觀察和教學實習。蒙臺梭利教育尤其注重感官教育,并且蒙臺梭利本人也設計了專為感官教育服務的教具,諸如粉紅塔、棕色梯等。因此,蒙臺梭利教師培訓非常重視學員的實踐能力,為了保障一切教具操作符合規范,學員必須不斷地觀摩、實踐、再觀摩、再實踐,直到每一個環節都是按照培訓師所教授的那樣。課程考核中也會要求學員在監督下規范地完成一系列操作才能通過測試。此課程非常重視學員觀察能力的培養,因為合格的蒙臺梭利教師必須是一個敏銳的、合格的觀察者。
3.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主要是指學員在接受培訓期間進行反思式學習,采用作業手冊的形式記錄學員自主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手冊需要記錄對每個領域的介紹、每個材料的說明、使用材料的兒童年齡、材料的目的等。閱讀文獻之后的討論也需要記錄在學員手冊。
3~6歲助教培訓課程主要面向對蒙臺梭利感興趣的家長以及想要從事蒙臺梭利事業的助理教師。因此,相比于主教課程,助教課程的學習更加注重兒童特點的認識,課程主要包括四大類:角色認識、兒童四大發展階段理論、觀察、輔助工作學習。
角色認識是指“主教教師的角色”和“助教教師的角色”兩門課程。助教教師需要對主教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職責有深入地了解,以便在實踐工作開展中能夠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輔助主教教師。當然,也包括對助教教師自身責任的認識與了解。助教教師需要學習0~6歲兒童四大發展階段的相關知識,包括動作發展、語言發展、獨立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四個方面。助教教師不僅要了解兒童這四大發展階段的發展歷程、重要性,還要能夠在教育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創設支持兒童發展的條件與環境[3]。比如,教師需要了解不同階段的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還要能夠知道成人如何預備、如何傾聽孩子、如何引導兒童的語言等。
助教教師也需要學習觀察,課程培訓中特別注明學習要點包括觀察的技巧與記錄方式。雖然助教教師與主教教師在實操過程中職責重點有所區別,但蒙臺梭利特別重視教師的觀察能力的培養,基于仔細和充分的觀察才能真正了解兒童的意圖與需要,為其創設有準備的環境或適當的幫助。助教教師的輔助工作學習包括維護室內室外環境以及制作、修補教具等。
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的課程體系完整度非常高。從年齡階段來看,蒙臺梭利教師培訓不僅包括3~6歲兒童的教育,也涉及3歲以下兒童階段,6~12歲的小學和12~18歲的青少年階段。這意味著蒙臺梭利教師培訓并不是將兒童教育看作是一個個孤立的分段,而是強調兒童教育的銜接性。
從具體的課程設置來看,3~6歲兒童教師培訓的課程是十分完整的。在課程計劃上,不僅包括課時安排、課程要求、課程內容,還包括證書頒發。在課程內容上,不僅包括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和相關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現場觀摩、實習和動手操作的學習。并且該課程還擁有一套獨立的評價體系,真正做到培訓、考核一體化。
蒙臺梭利教師培訓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適用性強。首先在于其證書是全球認證,不管學員未來就職的區域如何變動,憑借證書即可證明所具有的能力和專業性。其次,課程的針對性強。如有的教師認為主教課程難度較大,可選擇助教課程,有的家長對蒙臺梭利教育感興趣也可選擇課程。如果想要深入、系統地學習蒙臺梭利教育法,就可以選擇主教課程。
3~6歲兒童教師培訓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雖是大多數教師培訓的共性,但蒙臺梭利教師培訓是基于專業性和高質量的角度來考慮教師實踐,要想真正地成為一名蒙臺梭利教師,踐行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師真實地處于蒙臺梭利教育情境中,真實去體驗蒙臺梭利式的教育教學。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的實踐培養,不是教師走進教室簡單地看一看、學一學,而是要經過反復的觀摩與總結,要形成相應的學習材料。學員在實習階段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接受考核,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結束之后總結性的報告。學員必須要經過權威的蒙臺梭利教師培訓師的考察,才能通過實習考察。
蒙臺梭利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是教師培訓重視對觀察能力培養的緣由。在所有的蒙臺梭利學校,教師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觀察。因為,在蒙臺梭利看來,幼兒有完全的自我發展的潛能,不需要成人過度的幫助。教師要充分信任兒童,在教育現場觀察,從而認識兒童、了解兒童。蒙臺梭利教師培訓不僅重視教師“觀察者”身份的確立,也設置了多樣的課程和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在觀察能力方面的提升,在理論上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在實踐上采用示范、操作等有效的培訓方式[4]。
3~6歲兒童教師培訓采用了豐富多樣的考核方式,除了外在客觀的蒙臺梭利教師培訓師對學員的評價之外,還需要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收集多樣的材料展現自己的學習過程,重視對學員的過程性評價。除了理論知識方面的考核,如論文、小組談論、講座心得等,還包括實踐操作考核、教具制作和教學方法操作等實操性考試。這種考核方式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學習相關技能,而且能夠激勵教師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技能不是唯一”的理念,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教師素養的全面發展。
蒙臺梭利教師培訓課程體系給幼兒教師培訓的啟示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幼兒教師培訓機構的啟示。首先,師范院校在重視對學生在教育教學理論、兒童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方面學習,也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訓,將教育教學理念與教育實踐有機集合。其次,要考慮畢業學生職業發展的多樣性。因此,在校內開設各類課程,為學生多樣的職業規劃提供支持。
二是對教師資格認證的啟示。蒙臺梭利教師培訓雖然只培養實踐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教師,但在幼兒教師資格證考核方面可以借鑒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的有益經驗,解決當前幼兒教師資格證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幼兒教師資格證考核存在諸如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評價等問題。幼兒教師資格證的獲取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對于考核對象是否具有相應的實踐經驗沒有嚴格要求,并且也不需要考證者接受實踐性或操作性的學習,唯一稍稍涉及實踐性的內容就是面試環節。對于師范生來說,學習階段確有實習,但是對于那些非師范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實踐學習,僅靠面試之前的“惡補”來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幼教工作者隊伍的質量。我們或許可以借鑒蒙臺梭利教師培訓的要求,非師范生參與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時必須有一定時段的實踐實習,才能夠獲得報名資格。
其次,教師資格證考核以結果性評價考試為主,采用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來考核考證者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但是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但市面上部分“教師資格證培訓班”以速成班的形式招收學生,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即可讓學員通過教師資格證的考試。因此,可借鑒蒙臺梭利教師培養的做法,對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學員進行過程性評價,比如可以要求考生提交學習記錄和實習日記等。
最后,觀察能力不僅僅是蒙臺梭利幼兒教師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是任何一個幼教工作者都必須擁有。基于對兒童的觀察,才能知道兒童在做什么、要做什么,才能給予正確的、合適的支持。幼兒教師資格認證的理論學習中包括一些有關觀察的理論或技能技巧,但這些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即使考證者完全掌握了觀察的理論和方法,也不能保證其在教學現場科學、合理地觀察。因此,在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環節可以加上現場觀察環節,讓考證者觀看一段幼兒活動的視頻,并現場書寫觀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