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琴
新聞框架是指媒介機構將處理信息的組織框架運用到新聞的選擇、加工、新聞和文本意義的建構的過程。新聞框架作為媒體對于新聞信息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原則,關系到新聞自身的立場、編輯擬定的方針以及新聞發布的時機、時間、新聞性質等①。筆者結合美國學者托德·吉特林在《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中提出的框架理論,分析《農民日報》中對農民相關報道的框架建構,以期為其他媒體提供參考。
《農民日報》是針對農村群體進行傳播的中央級媒體。作為主流媒體中首個面向農村地區進行宣傳的報紙,它不僅在農村發展情況報道方面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而且在農民群體中有較好的口碑。因此,本文選取《農民日報》作為案例分析的對象。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筆者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引發的日期作為案例選取的時間點,選取涉及農民形象的文章作為案例。為避免選取連續日期的重復性,筆者采用每隔8天進行一次樣本選取的方式,保證了從周一到周日這7天中的每一天都會被選中,最后選取了126天作為樣本時間。在這126天中,《農民日報》共有98份涉及農民形象的報道。
鄉村振興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維護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農民日報》作為面向農民群體的中央級媒體,理應成為農民群體了解國家政策的“耳目喉舌”,既有對農民傳達政策的責任,也有兼顧社會效益的義務。通過對《農民日報》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關于農民形象的報道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報道內容方面,“農民返鄉創業”的相關事件報道占比為22.45%,“學習技術脫貧”的事件報道占比為16.33%。在關于這兩類內容的報道中,《農民日報》通過對農民返鄉經歷、創業經歷或是學習技術等經歷的描述,展示了國家在鄉村振興、貧困幫扶等方面對部分農民和部分落后地區的相關政策,讓讀者了解了諸多助農政策實施后,農民在技術學習、資金不足等方面的改善情況。2018年10月27日的報道《巧手縫出紅火日子》中提到,河南商丘一名返鄉農民在當地的“巧媳婦工程”的幫扶下,不僅學習了電動縫紉機的使用技術,還帶動了村中留守婦女的就業,幫助部分農戶家庭擺脫了貧困。
在這類報道中,大多數文章都展示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民返鄉創業或是學習技術脫貧的成功案例,并且為其他返鄉農民提供了借鑒經驗。通過觀察大部分報道,可以發現在正式實施鄉村振興政策后《農民日報》對政策宣傳的高度重視。《農民日報》通過聯系當地村干部或是農民,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的困難與解決經歷,并且通過這種對過程的追溯,讓讀者在當事人的經歷中感知政策落實后農民群體得到的切實幫扶。
在國家政策鼓勵農民群眾返回家鄉創業的大環境下,《農民日報》報道農民回鄉創業的事跡契合鄉村振興中的政策宣傳方向。在多篇報道中,《農民日報》多次將報道對象稱為“新農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汪向東教授認為,“新農人”可以用農民新群體、農業新業態、農村新細胞這三個方面進行概括。“新農人”群體主要在農村地區活動,從而構成當今鄉村發展中的重要細胞,這個細胞原本是沒有的。相比于傳統小規模人力耕作的農民來說,懂技術、懂經營的“新農人”成為當今鄉村振興中的農村主力軍。
《農民日報》中的農民形象具有多樣性,其中呈現出來的比較明顯的身份有返鄉創業農民、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學習技術的新型農民等。提取報道中的主人公性別信息,發現報道中主人公的男性占比為76.53%,女性占比為23.47%。在報道人物的選擇上,《農民日報》更傾向于男性,女性角色的占比相對較少。在年齡分布上,30歲以下農民占7.14%,31~40歲農民占20.41%,41~50歲農民占 18.37%,51~60歲農民占14.29%,61歲以上農民則有18.37%,各個年齡層次分布相對均勻。主人公身份為村干部的報道共有17篇,占比為17.35%。村干部作為政府和國家工作在農村的中堅力量,往往具有較普通農戶更為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農民日報》將村干部作為主人公進行報道具有極大的新聞價值。另外,《農民日報》中關于返鄉創業農民的報道有22篇,關于農民學習技術從而脫貧的報道有16篇。在這38篇文章中,新時代農民作為報道的主體,展現出與傳統樸實單純的農民不同的形象。在2018年10月19日的報道《滿腔熱情創業投身農業致富》中,劉建國是一名大學畢業的IT精英,他積極學習綠色防蟲知識,了解網絡分銷渠道,建立線上線下立體分銷路線。諸如劉建國這樣的抱著滿腔熱血返鄉創業的有文化、有技術的青年,無疑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在《農民日報》中,93.88%的相關報道為正面報道。《農民日報》作為主流的央級媒體,在關于農民形象的報道中十分注重農民群體中具有優秀品德的個人榜樣形象。通過此類報道,《農民日報》積極引導讀者認可農民正面形象,對農民產生正面的榜樣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農村地區的經濟生產等都在短時間內有了較大的改變。而精神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需要長遠投入的工程,在部分地區還沒有及時跟上發展的步伐。再加上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價值觀的沖擊,依托于傳統公序良俗的價值觀逐漸呈現分化趨勢。傳統主流媒體在做好政策宣傳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起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責任,通過有關于“返鄉創業”“學習技術”“個人榜樣事跡”等正面類型的報道,引導農村地區樹立應有的正確價值觀。在這些正面報道的宣傳引導之下,《農民日報》傳遞出積極進步的農村情況,有助于改善人們對傳統的農村落后形象的刻板印象,助力鄉村振興。
在報道農民形象的過程中,農村人物的可選擇性是多樣化的。《農民日報》盡可能多地將不同身份的農民包容進來。但在人物形象的展示中,《農民日報》仍然是有所側重的,其中村干部、返鄉創業農民、優秀個人榜樣和種植、養殖大戶都是比較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這幾類人物發揮著重要的帶頭作用。例如,村干部們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返鄉創業農民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或是創業或是學習技術,為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地區落地實施貢獻了力量。優秀個人榜樣通過個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具備的傳統美德,反映鄉村振興中精神文明的發展。《農民日報》通過重點展現這幾類人物,概括性地傳達了農村地區積極正面的形象。
新聞圖片作為新聞報道中對文字的重要補充,不僅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還能以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報道內容更具有說服力。在報道中添加新聞圖片,能夠將人物、事件、地點等信息進行整體展示,進而讓這些信息具象化,使讀者在圖片中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事件的真實性、人物的貼近性、地點的接近性,從而實現高效的信息傳遞。《農民日報》的主要受眾是廣大農民群體,圖片的添加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不同場景圖片的加入也使得《農民日報》中的人物更加立體。在選取的人物報道中,大部分報道都通過新聞圖片對文章中涉及的人物生活進行了展示。在圖片的選擇上,《農民日報》根據報道中主角的身份和日常生活,選擇了較為樸素且具有代表性的場景。當主角身份為農民時,多以展示農民在田間地頭勞作的場景為主;當涉及“新農人”身份的農民時,則展示主人公使用新技術管理農田的場景;當主角身份為村干部時,圖片中則會呈現村干部在基層工作的場景。這種通過主角身份來展示農村生活內容的表現形式是《農民日報》的常用方式。采用這些貼近農民生活場景的圖片,不僅展示了不同身份農民的精神面貌,也使得報道更具有可信性和貼近性。
《農民日報》在農民形象的報道上具有鮮明的語言特色。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農民日報》的許多文章通過給人物貼標簽的形式來概括式描寫人物的性格、身份、經歷等,如“90后”“水果營銷大王”“守書人”“土專家”等②。標簽化的人物描寫模式能夠快速為人物的身份進行簡短精煉的介紹,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快速形成對報道中人物的整體認知。其次,在報道人物的形象塑造過程中,《農民日報》更著重突出個人的性格或者能力特色,如“田間秀才”“樂器大王”“土豆兄弟”“水果夫妻”等。在2019年4月13日的報道《“水果夫妻”賣苗記》中,記者以記錄故事的口吻,輔以主人公夫妻二人的敘述,講述了夫妻兩人從外地打工到回到家鄉零陵古村開始培育果樹幼苗,建立農業產業園的經歷。這樣的故事化敘述過程,不僅清晰呈現了報道中的人物形象,更讓讀者在這樣的敘述中更有代入感。
拉斯韋爾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到,傳播對社會具有環境監視和社會協調的功能。報紙的環境監視和社會協調功能是通過反映社會問題來實現的。農民群體作為一個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和社會地位較低的社會群體,其社會關注度也相對較低。此外,整體偏低的媒介素養也使得他們很難通過在媒體上發聲來反映農村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農民日報》作為社會各界了解“三農”問題的重要窗口和廣大農民獲取“三農”信息的重要平臺,在報道中不僅需要積極報道農村地區的正面事件,還要承擔起反映農村問題、監督或協調解決問題的責任。
對農民形象的報道不僅能讓社會各界更深入認識農民群體,也能從農民個體的報道中展示發展中的新農村。這種對新農村的展示,既能夠改變社會對傳統農村地區的負面印象,也使得農民群體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更好地投身于鄉村振興。根據目前的農民形象報道情況,《農民日報》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
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平臺具有快速傳播、靈活互動、多媒體呈現等特點。因此,在融媒體時代的大趨勢下,傳統媒體不斷嘗試轉型。相比于自媒體的后起之勢,傳統媒體有著自身多年積累的人才、技術等優勢③。《農民日報》積極布局了“兩微一端”,在微信、微博、抖音以及長視頻平臺嗶哩嗶哩都建立了自己的賬號,此外也建立了農民日報的客戶端。從數據上來看,《農民日報》在各個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并不是十分順利。《農民日報》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閱讀量較低,大部分文章的閱讀量在1000以內,點贊量未超過100的也占大多數。其微博的閱讀量、評論量則相對更少。作為官方賬號,《農民日報》在抖音的賬號粉絲量較高,達到380多萬,但其視頻點贊量和同是央級媒體的“央視農業”融媒體賬號相比,仍然有進步空間。
在各個融媒體平臺的報道內容選題方面,《農民日報》可以將更多的目光投到農業、農村、農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措施上。作為傳統紙媒,《農民日報》在編輯人才隊伍、視頻制作技術等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相比于自媒體賬號,《農民日報》還擁有紙媒的采編權,能夠派出自家記者直接來到農村基層,獲得現場一手資訊。在融媒體平臺的話語表達體系方面,《農民日報》可以嘗試轉換傳統的嚴肅風格,抓住網絡熱點,根據平臺用戶的特點開創新欄目。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84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因此,《農民日報》豐富融媒體賬號的內容,能夠吸引到更多農民群體關注,更好地面向農民群體宣傳國家方針政策。
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發揮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正面宣傳是指對社會積極事件,如見義勇為、科學進步等事件進行報道;輿論監督是指運用新聞報道引起社會關注,運用社會力量對不良事件進行批判。表面上看,正面報道和輿論監督的立場是相對的,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推動社會進步④。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業在新的生產發展中可能會與原本的農業格局產生矛盾,傳統農村在受到現代發展的沖擊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農民作為普通人,也可能會在生產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新時代的農民與傳統的農民有著很大的區別。《農民日報》要將立體生動的農民形象傳遞出去,就需要新聞工作者花費更多的時間深入了解人物身上更多的故事細節,挖掘農民群體的需求。例如,返鄉創業成功的農民都遇到了哪些共性問題,各地方政府針對此又有哪些對策;許多鄉村面臨著人才流失問題,農村如何吸引鄉村青年返鄉創業,等等。應深入走進基層,走進田間地頭,帶著真切的關心和謙遜的態度,與農民群體進行交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將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有血有肉的農民形象展現出來。
在近幾年的鄉村振興相關報道中,有關農民形象的報道逐漸出現變化。總的來看,有關農民形象的報道大多是趨向正面的。這些報道由人物經歷入手,講述了鄉村環境和政策環境等對農民群體的扶持。這樣的報道框架能夠以小見大,透過農民個人的形象看到整個鄉村振興下的新農村情況。《農民日報》關于農民的報道框架,對于其他媒體報道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具有極大的參考意義。當然,《農民日報》在報道過程中也會存在報道形式不夠豐富、報道事件不夠深入等問題。但是,隨著我國主流媒體的思維轉換和自媒體的督促監督,《農民日報》有關農民形象的報道正在逐步改善。《農民日報》作為報道“三農”題材的主流媒體,必將在未來的報道中塑造出更多、更完整、更立體的農民形象。
注釋:
①楊雪.框架理論視角下《甘肅日報》脫貧報道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1.
②黃赤澄.《農民日報》中的農民形象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0.
③肖健雄.《新華每日電訊》鄉村振興報道的生產困境及其優化路徑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0.
④李夢奇.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民日報》三農報道新聞框架研究(2017-2019)[D].鄭州:鄭州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