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承才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地位的提升,為構建和諧、穩定的國際傳播環境,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打造新時代國際傳播環境成為亟須解決的重要難題。步入數字化時代,智能媒體飛速演進,萬物皆媒是當下傳媒的顯著特征。在此時代背景下,國內各大主流媒體需不斷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強化主流意識,肩負起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的重任。
在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媒體的影響下,中國故事原本的主體、范圍、目的、效果等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尤其是在西方媒介強國的影響下,國內媒體對外傳播事業發展受阻,且對外傳播效力趨于減弱。近年來,我國在對外傳播上苦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傳播效果,但也受到一些挑戰,主要表現為不善于講述對外故事以及因數字鴻溝帶來的技術“綁架”。
國內許多主流媒體在對外報道時主要是以國家大事、政治活動為載體進行宏大的政治性敘事,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國外受眾信息接收的文化差異,很難產生聯動效果,不便于預期傳播效果的發揮,甚至可能引起傳播的逆反效果。此外,我國的外宣活動也以展示宣傳片和宏觀理念為主。但對于海外受眾來說,治國理政離他們非常遙遠,他們絕大多數是更傾向于了解“雞毛蒜皮”之事的尋常人。
當前,新媒體的發展加速了媒體的智能化。新媒體不僅使傳統媒體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級,還作為一種結構性的力量參與到社會的生產和傳播中,不斷重塑著人類的社會關系。而技術的不均衡發展也會擴大當下各國的“數字鴻溝”,主要表現為一些媒介欠發達國家由于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影響,不能用新技術了解國外的新思想、新文化,使得本國的文化及國際地位被邊緣化甚至被西方強勢文化吞并。
故事是一種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敘事模式。縱觀人類文化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故事是對人類文化價值的系統化解讀,而故事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體系則是對人類文明的提煉和升華。長期以來,中國故事在本土風情的渲染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敘事風格,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受眾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語言邏輯。在長年累月的傳播中,主流媒體在中國故事的對內書寫上取得了不錯成效,但在對外傳播方面還需要在書寫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海外受眾的生活習慣、審美趣味。毋庸置疑,主流媒體要想真正讓中國故事邁向世界文化舞臺中央,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就要講究邏輯,并為這個邏輯的展開尋求不同的視角,從微觀、中觀、宏觀入手,讓宏大的敘事主題顯得細致且形象。
伴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不斷沖擊著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社交平臺開始成為故事講述的重要平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多元,人際關系也呈現出虛擬化的趨勢,很多人沉浸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對此,各大主流媒體要借勢社交網絡平臺,傳播優質內容。正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海外版》用交通體系的巨大改變向世界報道“中國奇跡”——鐵路營業總里程突破13萬公里,公路總里程突破480萬公里,每分鐘有近3.4萬人次和9.8萬噸貨物處于交通輸送中,中國路網四通八達①。同樣,一些外媒也相當注重中國宏大主題的故事敘述邏輯。例如,2019年,英國《衛報》在《新中國成立70年故事》的報道中,通過展現普通人的真人真事,對中國的變遷進行深入剖析,吟唱出一段崢嶸歲月的贊歌,傳遞中華之驕傲。
當下,新媒體技術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受眾進行探究。各社交平臺能夠為運營商提供上億人的網絡使用偏好數據,將公眾的社交熱情轉化為大數據,從而研發并推送提升用戶卷入度的互動化服務。針對當下傳播環境的“分眾化”特征,《人民日報》聯合騰訊共同研發推出“家國夢”手游——一款專門面向青年群體的模擬家園建設的游戲,目的在于激發青年群體的家國情懷,形成適應當前群體的“放射狀”傳播。同樣,主流媒體在對中國故事素材進行選取和報道的過程中,需要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在主動設置議題內容的同時增強報道的情感黏性,輸出真情實感的故事講述。
中國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離不開適宜的傳播載體。從文本的書寫到傳播路徑的選擇,各主流媒體都需要進行充分挖掘,尋求適宜的傳播方式,從而實現不同文明間互聯互通、互構互建的效果②。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包括新華社、央視網、CGTN在內的國內主流媒體都精心策劃推出了展現中國共產黨員新時代特征的報道。這些報道既豐富了黨員的形象和時代內涵,又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價值引導力以及多元渠道的融合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對內寫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時代命題,也是時代使命,更是我們能否在全球確立中華文明的價值地位、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由于主流媒體在傳播報道中擁有比自媒體、網絡媒體更強的媒介公信力,以及對信息源和采編權的媒介接近權,主流媒體在對中國故事的書寫與傳播中肩負著重要使命。
簡單來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歷程中最基本也是最深沉的力量,它包含著人們對本國文化價值的堅守與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深深烙印在中華兒女的腦海中,成為激勵整個民族薪火相傳的動力。我們的文化自信自始至終都流淌在集體記憶中,經過時間的磨煉和時代的發展不斷持續深化,變得更加開放、包容。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即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起來,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國際事務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對內方面,中華民族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這是中華文化邁向世界、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站穩腳跟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柱。新時代下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取得了罕見的成就,《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在重要時間節點通過數據和圖像的形式對這種“儀式感”進行報道,激發了國民的身份認同,將社會聯結成一個整體,強化集體意識,增強了文化凝聚力。
對外方面,始終堅定我國文化自信,可以有效防止西方文化強國所進行的文化滲透,避免宣揚文化霸權主義。中國官方通過國外媒體平臺如Twitter、Facebook等進行跨國文化交流,在保護自身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吸納優秀的他國文化,有效實現“美美與共”。同樣,保持對待不同文化的謙遜態度,更契合國際傳播和平友善的要求,有利于形塑中國的大國形象。
在新媒體技術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新媒體平臺憑借其高度的信息擴散和多向互動的傳播能力,已經開始在政治傳播中成為基于國家利益之爭的博弈場所。如今,奧運會開幕式已經成了展現媒體視覺技術、傳遞國家形象的重要競技場。從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360度VR視頻到2018年平昌冬奧會增強現實技術的大范圍運用,再到2021年東京奧運會VR技術的升級換代,用戶可以更好地通過Xdinity(COMCAST旗下的電子數字服務)體驗各類運動賽事的VR直播。2022年,北京冬奧會還未開幕就備受海內外矚目。自帶感知設備的“智能防疫員”、接近于零的低碳排放量、媒體在導播室就能輕松實現“云轉播”等,這些成就得益于中國各科研團隊的一次次挑戰突破,最終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呈現給參賽運動員和數億觀眾。國際奧委會工作人員葉卡捷琳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真的很驚艷,每一刻我都很享受。點燃奧運之火、升旗儀式都別出心裁。北京成為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很開心能見證這一刻。”
大數據平臺監測結果顯示,在北京冬奧會開幕期間,網絡媒體傳播以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等特點成為觀眾的第一選擇,76.21%的用戶通過移動互聯網關注過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及相關信息。同時,傳統媒體同樣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生活,39.12%的用戶通過傳統電視關注著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相關信息。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央視新聞與快手短視頻合作運用“1+6”多鏈路直播技術,使用“5G+4K”技術,以央視新聞1路主信號和其他6路分信號,為快手短視頻用戶提供多視角觀看選擇的權利,同時使觀眾在直播間可以自由發表評論并進行實時互動,滿足觀眾全方位直播互動性體驗。在每場比賽結束后,平臺自動生成回放,用戶可以毫無時空約束地回看、轉發、下載。此外,在我國奧運健兒奪冠之際,朋友圈被一張張“五星紅旗”刷屏。在此前的圣火傳遞儀式中,各大新媒體平臺推出的H5互動新聞產品在換照創意上進行延伸,網民可以通過鏈接對現有圣火傳遞照片進行再生成,貼上自己選擇的頭像,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慶祝儀式以及國民的愛國情愫,激起了廣大網民的參與熱情。
以往背景宏大、建構復雜的國際傳播敘事方式最能全面展現事件圖景,但已不適應當前多元開放的國際傳播格局。從自身來看,新媒體語境下我國對外傳播呈現出“集中化”與“碎片化”的雙重特征。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原有的宏大敘事、自我為主、灌輸式的宣傳已不再適用。這種“宣傳腔”的敘事邏輯很容易引起當代受眾的反感,甚至會產生傳播的逆反效果,造成嚴重的“文化折扣”。
當下的傳播環境已發生深刻的變革,受眾開始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按需搜索的主動者。同時,以維基百科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開始越來越重視受眾的地位。如今,傳統媒體不僅開始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協作,還開始將受眾的需求列為第一服務宗旨,并且始終堅守新聞業的“喉舌論”,不斷在新聞實踐中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傳統媒體在對內書寫中國故事時應積極融入當前傳媒生態,轉變現有的話語方式,充分考慮到民生視角下的不同語境差異,與各階層受眾建立“共通的意義空間”,提高傳播的易讀性和吸引力。將“硬”訴求轉變為更加合理的“軟”需求,可使傳播更加人性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傳統的宣傳思維早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傳播環境。只有“硬”訴求與“軟”需求相輔相成,推陳出新,才能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伴隨著自媒體的深耕與創新,傳媒領域逐步進入Web3.0時代,人們開始自由地在網絡中充當內容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傳播者和受眾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提升,碎片化閱讀成為該時代背景下的顯著特征。
短視頻滿足了受眾碎片化閱讀的需求,它不拘泥于傳統生硬的圖文形式,能夠將中國故事形象化、具體化。早在2015年,中國網就著力打造一檔《中國3分鐘》的英語時事短評節目。該節目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聚焦國內外重要事件進行報道,回應國際關切,向海外觀眾準確傳達中國立場,每期節目控制在3分鐘內。“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論述不僅站在全球傳播的高度,還扎根中國的現實環境,為良好的國際傳播格局勾勒出一張全新的藍圖。而隨著新媒體行業和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增強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內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好中國聲音已成為國內各主流媒體的頭等大事。
要想布局全息媒體,不再拘泥于傳統報道的圖文形式,就要打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通道,在新的傳媒環境下善用H5、直播、數據新聞等形式對中國故事進行創新型報道,輸出主流價值觀,激發全國人民的家國情懷。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期間,由“央視頻”出品的視頻《此時此刻——共慶新中國70華誕》在全國70家影院同步播出。這也是我國首次將4K信號以衛星傳輸的方式引入電影院線,同時配以杜比5.1環繞立體聲,達到層次分明的音響效果,讓數億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盛大的國慶閱兵式,同享驕傲。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相較于被廣泛應用的4G而言,5G擁有高時速、廣連接、低時延的特征。5G技術也更契合4K超高清的畫質輸出和5.1聲道音頻輸出的傳輸網絡要求,且5G技術的商用為人際通訊由現實到虛擬現實、聲音畫面由高清到全系帶來可能,使得新聞傳播由此邁向“全”時代。
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助力國家形象的建構,首要任務就是用技術手段準確預判受眾的興趣所在。這就要求社交媒體有效利用當下的融媒大勢,建立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多平臺互動的傳播體系,構建立體化媒體矩陣。如今的媒體具有一體化、多功能的特征。尤其是步入5G時代后,高新技術的運用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為實現多渠道、多內容的終端整合提供了技術保障。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中,中央電視臺首次在閱兵直播中采用5G技術,依托華為聯合三大運營商搭建的傳輸網絡,賦予觀眾全新的直播體驗。近年來,5G技術在國家大事、國際事務的轉播中應用更加廣泛。同時,在5G傳輸網絡的保障下,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利用Pro2、Insta360Titan等設備,構建了VR直播矩陣,實現了以第一人稱視角感受新聞報道的沉浸式用戶體驗。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自提出起,就成為當代中國新聞媒體的使命和職責,廣大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更要肩負時代使命,做傳播中國故事的踐行者。中國一直在前行,中國逐夢前行的步伐勢不可擋,國家形象在一次次探索和精心構建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也因此賦予了中國更深刻的時代內涵和全球意義。未來,主流媒體應加強對中國故事的系統闡釋,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
注釋:
①陳姣娣.《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閱兵報道”中的國家形象建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②孟達,周建新.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媒體賦能[J].人民論壇,2019(1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