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超
(本溪廣播電視臺,遼寧 本溪 117000)
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新時代的變革,催生著傳媒方式的轉變。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之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全面的新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傳媒格局在被不斷地打破,既有的信息傳播方式在不斷變化。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感到了變革的壓力。隨著信息技術的更進一步發展,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在祖國的大地之上,讓原本已經倍感壓力的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再一次承受新時代變革所帶來的沖擊。面臨著新興媒體的“圍追堵截”,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紛紛開始思索“突圍”之道,探究在這個嶄新的媒體時代下如何生存與發展。雖然新興媒體具備時效性高、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所具備的權威、真實、專業性強等特點就變得不重要。反之,電視廣播新聞媒體所具備的傳統優勢及特點才是其在面臨新興媒體挑戰之時實現突圍的根本。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當以順應時代發展作為前提,工作中積極汲取新媒體優勢為改革重點,在堅持一貫優勢的基礎之上推動自身新聞傳播方式的優化與創新,在實現“突圍”的同時繼續引領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新聞傳播內容方面,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通常由專業新聞工作者經過非常嚴格的收集、審核、調查、整理等過程,較比于新興媒體而言,內容質量方面更加有保證。在任何新聞的發布之前,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都要對新聞的內容進行播報前的審核,評判新聞內容是否具備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顯著性、公開性、廣泛性等新聞特性。由此可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內容更具有真實性,內容質量也相對于新興媒體而言更高。
雖然當前新興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沖擊很大,但是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發展而積累下來的行業優勢以及地位并沒有失去,在很多時候,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發布的新聞的權威性要遠高于新興媒體。當面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很多受眾群體還是更愿意相信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不僅因為其新聞內容的質量更高,而且其權威性也更強,真實性和可信度也先對更高。
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專業性不僅僅體現在人才的擁有方面,同時也體現在對于新聞產品的嚴謹性態度方面。在人才方面,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憑借著行業的地位以及權威性,仍對于新聞行業的頂尖人才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人才選擇以及人才培養方面均有著很高的要求,致使其所擁有的新聞行業才的素質相對新興媒體而言更高,這也是其新聞產品真實性、專業性以及權威性等等更強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對待新聞產品的嚴謹性方面,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也較比于新興媒體而言更加嚴格,不僅有著非常嚴格的審核制度,而且對于新聞內容的質量、社會效應等等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第一,傳播效率更高。新媒體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其與生俱來便具備了先進的信息技術所具備的諸多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優點之一便是傳播效率更高。隨著互利網技術的深入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之下,用戶可以非常便捷且高效地獲取到新聞信息,甚至實現了新聞信息發布與接收的同步。
第二,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在互聯綱技術的支持之下,新聞信息的傳播范圍較之于以往寬泛了許多,用戶足不出戶便可以獲取到世界任何一角落的新聞,只要新聞發布的位置可以連接互聯網即可。不僅如此,借助于互聯網的優勢,如今新聞信息的傳播途徑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僅用戶可以通過個人電腦連接互聯網來獲取信息,還可以通過手機、數字電視等等來獲取新聞信息。除此以外,用戶還可以廣泛的通過社交媒體,如微信、抖音、QQ、快手等等社交平臺來獲取或交換新聞信息。
第三,新聞信息形式內容更加豐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形式與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新媒體不僅在形式方面給予了受眾群體以更多的選擇之外,還在內容方面進行了極大的豐富。在形式上,新媒體繼承了所有傳統媒體所擁有的新聞信息傳播形式,并且由于互動性強的特點,使得同樣的傳播形式卻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效果,受眾群體與媒體之間由于互動性的加強而大大提高了相互之間的黏性,并且由于內容更加豐富,涵蓋范圍更廣等原因,更加使得受眾群體對于新媒體的依賴性變得更高。
第一,真實性不足。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點之一便是信息采集與發布主體的下沉,既往的傳統媒體時代,信息采集與發布的主體集中在傳統媒體,而隨著新興媒體的涌現,社會的話語權便隨之分散開來。如今幾乎每個民眾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使得傳媒環境之中的新聞信息數量激增。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興媒體的很多工作者專業性存在著很明顯的不足,在面對新聞信息的時候很難辨明其真偽,而且由于很多信息的傳播者往往容易在傳播過程中意氣用事,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因素,致使新聞信息的可信度更進一步降低,甚至造成謠言的產生。
第二,內容良莠不齊。由于新興媒體的大量涌現,使得當前的傳媒環境中充斥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內容,并且隨著審核力度的降低,致使當前傳媒環境之中的新聞信息內容的質量參差不齊。例如在如今的傳媒環境之中充斥著很多“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也有的新興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而有意夸大報道內容,如許多新聞信息內容刻意使用醒目的標題,以“標題黨”的形式吸引受眾,而有的新興媒體則在內容方面采取夸大事實的報道方式,既降低了新聞信息內容的真實性,也給謠言的滋生留下了隱患。
第三,輿論管理難度加大。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途徑被極大地拓寬,這在提供了信息傳播以便利的同時也讓輿論控制的難度變得更大。新興媒體從業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有失職業道德的現象,例如有的新興媒體在新聞報道的時候過分的融入個人情感,甚至是蓄意煽動社會輿論情緒,導致輿論在情緒的影響之下而出現有失公允的現象,近年來的許多事件都反映出了類似的問題。
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專業能力方面毋庸置疑,其所生產的新聞信息產品的質量也絕對靠得住,但是卻也存在著節目內容相對單一的問題。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新聞內容多局限于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雖然也有環境、民生以及農業等方面的內容,但是一則是占比相對較少,二則是統籌性內容較多,變化性很少。而新興媒體在節目內容方面則豐富的多,靈活性也更高,這便使得很多受眾群體的注意力被新興媒體所吸引,與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漸行漸遠。另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新聞節目缺乏更為深入人民群眾心里的內容,缺乏更為細膩的人文主義精神,雖然其很多民生方面的內容,但是由于缺少能夠真正從人民群眾實際出發,使得人民群眾依然感受不到新聞節目的關懷與關注。
相較于新興媒體而言,我國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新聞傳播手段仍以廣播和電視尾注,節目的時間也相對固定。在既往的傳統媒體時代,如此的傳播方式并沒有太多的不妥之處,而在新媒體時代,在新興媒體的比照之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如此傳播方式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來。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群體更習慣于自由靈活的新聞信息獲取方式,不再習慣于固定的時間以及固定的方式。另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新聞節目仍是以線性的方式進行播放,這對于當前的受眾群體而言并不十分符合其新聞信息獲取習慣,其更加偏向于自主性和互動性更強的方式。
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出現了因為人才短缺而導致的發展動力不足跡象。由于新興媒體的大量涌現,不僅造成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受眾群體的分流,也導致了其人才的流失。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當前我國廣播電視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雖然其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專業知識的傳授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卻存在著與時代發展不同步的現象,這就導致當前我國廣播電視專業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行業發展需求,無法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另一個原因是當前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內部的人才培養與晉升機制健全程度不足,致使行業人才既得不到應有的培訓,也沒有獲得合理的晉升途徑,使得很多行業人才專業能力得不到及時的更新與提升,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發展相對滯后。
廣播電視新聞行業在我國已經發展多年,其在形成了非常系統和固定的工作方式的同時也形成了一些相對滯后的管理機制,如走流程、形式化等機制。新媒體時代是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雖然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業務能力等方面占據著優勢,但是由于管理機制的老化等問題,依然會使得其在新興媒體面前失去既有的競爭優勢。不僅如此,在許多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內部仍然存在者“組班子”“走后門”等現象,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自身的發展,而且也影響了整個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正當風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信息無疑是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生命線,不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信息都是傳媒行業競爭的核心。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正是由于信息資源的豐富才使得新興媒體有了生存的空間,同時也由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自身信息獲取渠道的狹窄,而使得其由于信息資源的匱乏而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對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而言,為了在新媒體時代眾多新興媒體的挑戰之中實現“突圍”,首當其沖的便是要拓展信息來源的渠道,從競爭的源頭予以補強。一方面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將自己與新興媒體之間的競爭差距拉近,如其可以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QQ等社交平臺上創建自己的官方平臺,通過這些官方平臺來更好的向受眾群體展示自己,同時也鼓勵受眾群體在這些官方平臺上提供信息資源,然后對信息資源加以整理,借助于自身的優勢及權威性,提供內容更為豐富、更切近受眾群體的新聞信息產品。另一方面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也要實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了解受眾群體的關注點和新聞偏好,在提高自身信息內容多元化的同時,也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內容的針對性,針對于時下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性報道,發揮自身專業性優勢,利用熱度新聞來樹立自身在受眾群體之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群體獲取信息的渠道較之以往豐富了許多,靈活性也提高了很多,如可以利用個人電腦、手機、電視等等方式來獲取新聞信息,并且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受眾群體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需要固定時間來收看新聞節目,其可以通過手機、個人電腦等終端實現隨時隨地觀看新聞節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當首先積極拓展自身的新聞傳播渠道,如拍攝新聞節目的短視頻或者制作宣傳片等等,也可以通過抖音、快手、微博、微信、QQ等網絡社交平臺來向受眾群體提供新聞信息。
從現階段我國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來看,其在專業人才方面并不十分缺乏,但是卻缺少綜合能力強以及具備新媒體思想的人才。另外,當前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內部缺少完善的培訓與晉升機制,使得許多既具備專業能力又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往往無法適應。因此,為了實現新媒體時代的突圍,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訓機制以及內部人員晉升通道,給予人才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動力與機會。同時廣播電視新聞媒體還應當積極與高校、企業進行合作,著眼于社會需求和時代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當前廣播電視新聞行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之下,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了出來。很多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認為新媒體時代是對于他們的挑戰與考驗,而實際上,新興媒體所發起的挑戰是對于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不斷進步的鞭策。作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而言,應當擺正心態,積極認清時代發展的形勢與需要,明白要實現“突圍”唯有努力提高自我能力。因此,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應當在堅持自身的既有優勢的基礎之上,努力實現信息來源渠道的拓展、傳播渠道的拓寬以及自身行業內部人才培養以及人才晉升機制的完善,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積極心態面對時代所賦予的考驗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