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珍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65)
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界限已經不復存在,而是呈現出交互融合,共通發展的態勢,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時代潮流。所謂的媒體融合,是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共同發展,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支撐,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采集和分發平臺,再造新聞采編流程,實現立體化傳播的過程。
媒體融合的傳播環境,讓傳播方式和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大眾媒體不再是話語權的唯一掌控者,其話語權不斷被分化,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在不斷下滑。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廣播媒體作為老牌傳統媒體,雖然私家車保有量的增加使之迎來了發展得“第二春”,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移動人群作為廣播聽眾的重要構成,他們是廣播聽眾的同時,更是網民和新媒體用戶,他們接收信息的習慣與傳統廣播聽眾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辦廣播節目方式,必然無法適應當下聽眾的收聽需求。縱觀目前全國各地的廣播媒體,無一不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奮進,只有高舉互聯網旗幟,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探索融媒發展得轉型之路,才能讓傳統的廣播節目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傳統廣播節目依靠聲音符號來傳遞信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素養高低直接決定了一檔節目質量的優劣,而在媒體融合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又被賦予了新的角色,他們必須要從單一的“聲音播報者”的身份定位中跳脫出來,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各種職責,比如,“新媒體內容提供者”或“視頻化節目主持人”等等,這也就意味著廣播節目主持人必須向“全媒體主持人”和“全能型主持人”方向發展,這樣才能助力廣播的媒體融合轉型,為受眾生產更多的優質融媒產品。
在媒體融合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廣播媒體的融合已經進入深水區,從以往的“互聯網+”變成了“互聯網融”,從媒體運營理念到頻率策劃設計,從節目編輯、采訪到節目傳播,都需考慮融入互聯網元素,借助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力量,為傳統廣播媒體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廣播節目主持人作為重要的廣播從業人員之一,他們在媒體融合語境下,早已經不是只要在直播間里念念稿子,和聽眾互動一下,就可以勝任本職工作,而是要代入“融媒”角色中,切實地肩負起各種各樣新的工作,助力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傮w來說,新時期廣播主持人的角色轉換已經是大勢所趨,主要由內、外因共同決定。
為了適應廣播媒體行業的轉型需求。隨著各種各樣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不斷涌現,傳統廣播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被不斷弱化和邊緣化,雖然移動人群使得廣播媒體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移動受眾與互聯網用戶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他們更多時候是互聯網的忠實粉絲,其信息消費習慣和信息需求與傳統廣播聽眾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有效地吸引廣播聽眾的關注,廣播節目和廣播媒體的轉型已是勢在必行。
其中與新媒體相比,廣播媒體的部分傳播劣勢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單純依靠聲音傳播,遠遠沒有圖文并茂來的生動直觀,這對于已經習慣于在網絡時代“讀圖”的受眾來說,只“聽”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而且與聽眾的互動交流存在諸多限制,比如,主持人必須在廣播節目直播過程中才能和聽眾進行互動交流,這種固定時間的互動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受眾的互動需求。此外,廣播“轉瞬即逝”的特性,讓部分聽眾還來不及跟主持人交流,還處在意猶未盡的狀態中,這一時段的直播節目就結束了,而一旦聽眾離開主持人營造的“直播場”,主持人想通過新媒體平臺連接聽眾,進行引流,實現廣播直播節目受眾向新媒體平臺受眾的全面轉化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新形勢下,廣播媒體行業需要主動轉型升級,與時俱進,樹立“精品化”節目意識,打造精品的廣播垂直類系列節目:直播節目、錄播節目、有聲書、可視化節目等等,這樣才能給受眾帶來更多的全面訴諸于視聽感官的融媒體精品內容。
廣播節目主持人要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必須要積極地轉型。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之下,廣播主持人要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必須轉變理念,牢牢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快角色轉型的步伐,在做好日播廣播節目播音主持工作的前提上,積極進行角色轉型,不斷培養互聯網傳播的思維,以責任為準繩、以節目為基礎、以聽眾為中心,積極做好各項工作,完成自身轉型,成為新時期“全能型”廣播主持人,爭取制作更多滿足聽眾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優質節目,提升廣播媒體的公信力。
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的工作較為簡單,只需要負責自身主持節目的稿件編輯,然后在直播間里完成主持工作即可。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工作的外延已經拓展,他們必須要承擔起整個節目的生產制作,不但要承擔廣播節目的采訪、視頻化現場直播主持,而且要肩負起欄目策劃、活動統籌、項目統籌、現場執行、視頻編導等工作,當好一位“全能型”選手。
首先,新時期廣播主持人要具備較高的新聞采寫技能,還要會廣播新聞的采訪寫作。2018年9月,筆者和同事前往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采訪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助人為樂模范”的91歲高齡的退休教師葉連平,原來的采訪提綱主要圍繞:“了解葉連平為何會給孩子們上免費英語課、葉連平獎學金如何設立”等進行,實際采訪過程中并沒有按照原來的采訪提綱進行,而是根據和葉連平老師當面的溝通和交流,不斷深入挖掘,豐富采訪提綱的內容,豐富后的采訪提綱添加了具體的細節問題:“葉連平老師的成長經歷、如何成為一名老師、自創的教學方法、為什么會幾度哽咽”等,采訪地點從葉連平老師的家調整到葉老師為孩子們辦的“留守兒童之家”進行。帶回采訪素材后,筆者和同事們用短短兩天的時間進行了整理、編輯、播音、制作。這是頻率推出的“慶祝教師節特別節目”系列報道中的一篇,我們將這篇報道選擇在葉連平老師新學期第一次給留守兒童上課的時候播出,具有紀念意義。廣播一線主持人通過一線采訪不僅鍛煉了自身的采訪能力,還通過節目向受眾真實展現了社會正能量,傳遞榜樣的力量,使受眾和創作團隊從節目中汲取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這篇訪談獲得了2018年第三季度安徽省優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一等獎和安徽廣播電視獎廣播播音與主持類一等獎;其次,新時期廣播主持人要有“鏡頭感”,需多向央視的主持人和出鏡記者學習,要具備完成視頻化直播主持的能力;最后,新時期廣播主持人要有基本的活動統籌、項目統籌、現場執行能力、視頻編導能力。廣播節目的直播只是廣播一線主持人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廣播媒體舉辦大型活動或者和相關單位進行項目合作時,主持活動的只有一位或者兩位主持人,其他主持人要具備和相關人員共同協作完成活動統籌、項目統籌、現場執行、視頻編導等相關工作能力。
如今,廣播的音、視頻節目的優質播出或一個項目的順利完成都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系統性工作推進中,廣播主持人不僅僅要能主持,還要具備節目策劃、活動或項目統籌、現場執行、視頻編導等能力。總之,“全能型”廣播主持人是集采訪、編輯、播音主持、視頻化現場直播主持、節目策劃、活動或項目統籌、視頻編導等為一體的多面手。
眾所周知,新時期的“全能型”廣播一線主持人不是廣播記者與主持人崗位的簡單疊加,而是要能夠策劃,能夠運營,能夠出鏡,是“離開直播間,也能出好活”的新型復合人才,不但要學會、學好,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會靈活運用。在和安徽省總工會聯合推出的大型融媒體采訪《2020勞模故事江淮行》中,筆者和兩位同事負責完成對合肥公交集團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夏力和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草莓達人”田峰的現場采訪,采訪任務包括:廣播錄音采訪、稿件寫作、稿件播音、視頻直播主持、宣傳片導演和拍攝。筆者在此次采訪任務中負責廣播錄音采訪、稿件播音、視頻直播主持、宣傳片導演四項工作,兩次采訪歷時五天,筆者在不同的角色中進行轉換,在與同事之間高效率配合下,順利完成采訪任務,隔天發稿、三天出視頻,高效率高質量的工作成績得到安徽省總工會的認可和好評。新時期“全能型”廣播主持人必須能夠根據具體新聞工作的需要,懂得從整體出發,在各種角色之間游刃有余地切換角色,不論承擔何種工作任務,都能干得出色,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為廣大廣播聽眾和所在頻率服務。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平臺的高度發展,使得網絡信息異常豐富,且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虛假信息和導向錯誤的信息。廣播一線主持人作為主流媒體從業者,在從事各項新聞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地肩負起社會職責,時刻牢記廣播一線主持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重要的宣傳任務,切記不能“越位”或“錯位”,千萬不能把自己與一些草根主持人和網絡主持人混淆,而是要站在全局的視角,嚴格遵守新聞紀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成為新時期主流媒體人的楷模。
在新媒體語境下,廣播主持人一定要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全能型”的廣播主持人,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樣樣都有所涉獵,并非意味著要求廣播主持人樣樣精通,所以大部分廣播主持人還是要做好播音主持的本職工作,在特定的環境下,在工作需要的情況下,高效率地進行充分學習和準備,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角色轉換,通過和同事的共同協作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千萬不要用全部的工作精力去追求“全而精”,而忽視勤練播音主持業務,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媒介發展新時代,也是泥沙俱下的信息爆炸時代,廣播一線主持人是離受眾最近的一群人,廣播一線主持人在每天的直播節目前需要根據自身節目定位,全面分析從各個渠道搜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甄別、梳理、編輯、送審、播出,嚴格遵守“初審二審終審”的三審制度,把好播出最后一道關,保證在節目中為受眾提供真實、有效、有趣的豐富信息,在日播節目的錘煉中,不斷培養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在做好宣傳工作,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切實提高綜合業務素質,為自身角色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新時期的廣播一線主持人,首先一定要對新媒體時代媒介發展規律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要正視新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客觀公正地認清和承認新媒體的巨大優勢,積極轉變傳統媒體觀念,不能固步自封,要有“開放、開明”的態度,2018年底,筆者對自制廣播線性系列節目《十萬個為什么》進行修改和調整,使其適合新媒體傳播規律,通過141集的編輯、播音、制作,廣播和喜馬拉雅平臺同步播出,短短三個月,獲得了1萬+的點擊量,并有網友私信催更,之后的四年時間,筆者陸續推出適合網絡傳播的《聲音記錄》《說給孩子聽的經典故事》兩個系列節目,也獲得不俗的點擊量。在廣播一線主持人進行角色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學習各種新媒體平臺操作模式、信息分析模式,巧妙利用新媒體的各種資源,取長補短,為自身的角色轉換提供不竭動力。廣播一線主持人只有通過認真思考,深耕細作,以可聽可看的優質節目為主要抓手,不斷嘗試將廣播媒體的長處和新媒體的優勢相結合,才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轉變傳統媒體觀念,讓廣播一線主持人不再像以往一樣受限于直播時間段,而是以多樣化的精品內容和傳播方式,在更多的平臺形成傳播力和影響力,拓寬受眾面,使之成為廣播一線主持人工作的核心。在傳統受眾的收聽習慣從收音機轉到手機客戶端時,全媒體覆蓋成為廣播一線主持人必須開拓的陣地。
新媒體時代,用戶已經成為所有傳播活動的絕對中心,他們牢牢掌握著媒體渠道的選擇權,如果媒體無視他們的信息需求,結果就是受眾會直接無視這一媒體。廣播媒體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牢牢樹立用戶思維,以聽眾為核心,以他們的信息需求為出發點,發揮傳播信息的功能,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局面。
綜上,現如今廣播主持人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面前,為了增強廣播媒體的市場競爭力,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規律,一線的廣播主持人一定要充滿信心,積極思變,敢于去嘗試廣播主持人的角色轉型,不斷通過刻苦學習、專業培訓、多次實踐,大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準確、靈活地進行角色轉換,從而徹底打破傳統廣播主持人的崗位界限,由此,增強廣播媒體的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力,在實現自身職業追求的同時,促進廣播媒體更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