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姍姍 苗 妙 澤 玉
近年學者對于融媒體研究越加深刻,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的報道更加講究對平臺以及技術渠道的不同的運用,新聞形式越來越廣泛。在嚴肅的兩會報道中也已經出現AR、VR、H5、短視頻新聞、云采訪等多種形式。筆者將從概念界定、發展脈絡、不足與反思這幾個方面闡述融媒體時代兩會新聞報道中傳播媒介的嬗變。
2009年,莊勇在《從“融媒體”中尋求生機的思考與探索》中首次提出融媒體概念,認為融媒體是將不同媒體比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優點集納梳理最終整合以實現各方面的融合,發揮最大傳播效果的新型媒體。[1]2014年媒體融合發展戰略首次上升至國家層面,2014年也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元年”。[2]之后,兩會就成為融媒體新聞的競技場。而今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也從增量改革向質量改革邁進。傳播媒介的發展變化,5G+8K+衛星、VR、AR全息技術普遍應用,技術不但讓用戶更有參與感、代入感、體驗感,而且一定程度上受眾會對各種新形式的新聞更喜聞樂見。
兩會召開已逐漸形成了規范性的兩會報道模式。融媒體時代兩會報道已經從“代表委員前面跑,記者的‘長槍短炮’后面追”轉變為現在的“盡在掌中”“3D立體展現”。
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使得每年兩會成為媒體融合最新成果的展示場。2016年兩會,《人民日報》再次組成“中央廚房”團隊,而“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這也成為2016年兩會報道媒體的普遍選擇。如今“中央廚房”已經成為常規。2018年兩會上《人民日報》幾乎每天都有“融兩會”專版。[3]
2016年和2017年兩會VR(虛擬現實)視頻現身,可以體驗到“沉浸式”的報道,如同身臨其境。2018年兩會上人民網最新啟用的稿庫傳圖系統,拍攝的照片素材直接傳回采編中心,方便快捷。2019年出現一系列體驗感頗好H5交互融媒體作品,做到“快閃”以及“圖文+短視頻”矩陣發布,還有特別策劃為融合報道添彩。[4]
2016年和2017年兩會,VR(虛擬現實)視頻出現在兩會報道中,很多媒體都刊發了代表委員帶VR設備看視頻的照片。《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等各大媒體都在不同平臺推出相應新聞。VR可營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讓用戶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有如同身臨其境的感受。[5]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中央電視臺率先在兩會期間推出“兩會云直播”系列內容,搭建記者互動平臺和微視頻工作平臺,主會場和發布會現場設置29路云鏡頭,其碎片化、多角度的內容傳播贏得了用戶的認可和好評。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各種形態的網絡直播報道爭奇斗艷,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由人民網與騰訊網合作打造,每天連續9小時不間斷播出,總時長超過100小時;政協大會開幕,“央視新聞”移動直播用戶就接近960萬、觀看人數超200萬……
2018年兩會報道實現了自動文字稿件生成以及自動視頻生成的突破。而新華社“媒體大腦”的使用,讓受眾看到人工智能快速集納信息。“媒體大腦”在兩會開幕前夕,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15秒就可以生產出一條數據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媒體大腦的應用體現了新聞自動化生成的快捷準確,但同時我們更看到技術有更替,內容才是無所不能,只有“好技術”和“好內容”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體現融媒體的優勢。
一方面做直播,一方面用圖片和H5等新技術手段,通過手機與網友的互動不斷升級。2016年起,時政熱點類的H5刷屏兩會朋友圈也成為常態。例如,《人民日報》推出的《厲害了,word檢察官!》《我的兩會秘密花園》,《光明日報》推出的《看習主席如何擴大中國“朋友圈”》等等。H5創作的一個亮點就是將嚴肅的時政新聞放到一個具體場景之中表達,受眾就像是一邊刷著朋友圈一邊觀看了兩會內容,作品中還內嵌了小視頻、表情包等,形式豐富多樣,也讓視頻看起來更加新鮮有趣,參與感十足。
2019年兩會人民日報抖音賬號中推送的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開幕會以及西藏代表團審議等現場的短視頻播放量也高達1.5億。這些產品,與報紙優勢互補,提高了傳播力,開掘了傳播深度,拓展了傳播版圖,實現了共同進步。2019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互動視頻——H5產品《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打電話”的形式實現用戶隨機與陌生人“視頻通話”,了解其生活狀態以及個人的愿望、目標。可供“視頻通話”的素材庫里是40名來自各個省市、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普通人,提前錄制生活化、有趣味、有代表性的視頻,將兩會中人民面貌展現出來凸顯民生議題,感受兩會關注人民聚焦平凡生活的特征。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得以實現從小屏到大屏,信息的多次傳輸多平臺呈現也已經實現,可視化的新聞產品帶給受眾的是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媒體只有結合新媒體優勢,在融媒體大環境下開放包容以贏得廣泛受眾。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通過“5G+VR全景”技術,為受眾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互動性更強的畫面感,高傳輸速度之下視頻的優異表征能力被利用起來。2019年兩會應用的5G終端設備和VR全景相機,讓受眾在“兩微兩端”就可以享受超高清實時傳輸的兩會畫面。[6]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加快推進,兩會正在成為檢驗媒體融合成果的演練場。與以往相比,兩會媒體融合的態勢進一步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更加緊密,報(臺)、網、端、微一體化聯動趨于成熟,融合新聞報道的優點愈加趨于明顯,多平臺多端口輸出方便快捷,“兩徽兩端”相互配合,兩會報道矩陣式發布成為常態。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媒體,在移動平臺上形成傳播矩陣,凸顯兩會報道傳播“微”力。據統計,2019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兩微兩端”(人民日報法人微博、人民日報法人微信、人民日報中文客戶端和英文客戶端),共發布各類形態的兩會報道超過2100篇,直播55場,重點融媒體產品超過20個,總閱讀量超過60億。在微博上,主流媒體均開設兩會相關話題,保證信息不間斷更新。其中,僅人民日報、新華視點、央視新聞三家微博開設的兩會話題閱讀量總計就達到100多億。在微信公眾平臺,多家媒體設置兩會菜單,集納兩會報道。
融合是深入的,也是全面的,不同類型媒體的合作也在推進。百度百家號與多家媒體聯合打造兩會資訊平臺,共同搭建兩會新聞專題信息流的頻道頁面,將大數據、信息流精準推送同時與權威媒體內容融合,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多元化方式,將優質內容分發出去。例如24小時新聞頻道“央視會眼”就是由央視新聞和微博聯合推出,播出后的好評如潮。
2020全國兩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面臨一些新問題,兩會報道也出現了新變化。5G+4K8K+AI由面對面轉向屏對屏,無接觸的弱現場化成為一個全新挑戰。此時AI合成主播成為最佳人選,以新華社AI主播新小微為例,她全天候報道會議進程,提供系統、準確、全面的報道,從新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滿足受眾要求。AI合成主播在新聞報道中不僅僅是輔助,而且一定程度上也逐步走向承擔新聞報道的任務。“5G+全息”首次實現了相隔千里卻可以“面對面”進行訪談的“想象”。
真人比例實時投放到演播廳,跨越空間的實時傳播使得抗疫一線的人大代表可以在演播廳講述他們的故事。[7]場景化報道在融媒體時代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像是單一的媒介形態,內容呈現的方式更加多元,其目的是為用戶提供舒適的觀看體驗,讓用戶沉浸其中,全身心投入。[8]5G來臨之后,越來越多的新技術等待我們開發探索,新聞新形式和新傳播媒介的發展永遠在路上。
2021全國兩會聯動集約是主要趨勢。定位和特色相近媒體開始聯合制作,同步播出。其間“燈火里的中國”融媒體大型直播,是由江西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報道團隊主導策劃的,湖北長江云、貴州天眼新聞、天津津云新媒體、廣東觸電新聞、上海東方網、云南日報、川觀新聞等多家媒體參與。萬物皆媒的時代,廣西日報-廣西云與戶外媒體、運營商聯手,通過“大屏+小屏”“手機屏+戶外屏”的“萬屏聯動”方式報道兩會。羊城晚報與互聯網聲音平臺荔枝、暨南大學聲海工作室等聯動,傳遞青年一代的“兩會之聲”。
2022全國兩會更具“柔和性”節目內容、深度、趣味兼有,其中“張揚兩會Vlog”在各大平臺反響熱烈,網友紛紛表示央視抓住了流量密碼。同時兩會中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風元素突出,“詩畫兩會”、古風MV等等將中華文化和現實議題結合,實現“破圈傳播”。《人民日報》文物音樂會改編自動漫歌曲《達拉崩吧》實現語態活化。新華網推出XR看報告:繪景未來,該新聞產品從兒童視角出發,運用XR(擴展現實)拍攝、VR(虛擬現實)繪畫和虛幻引擎三維渲染二維等技術,構建了童話般的虛擬場景,第一次實現實景布景與虛擬場景融合,用“繪景”展現“愿景”,呈現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目標和任務。
近年來兩會報道不斷突破、創新,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越來越大,也使得受眾對于兩會的關注度更高。時政報道不再枯燥無味,更加讓受眾喜聞樂見。但同時兩會報道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說報道中的慣性思維甚至嚴肅新聞娛樂化這些都值得我們警惕。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其中的問題并不斷改進,讓技術賦能做到1+1>2。
近些年,技術的發展之下,越來越多技術出現H5、AI、VR等等使得沉浸式交互式體驗也不斷普及。但近幾年的兩會報道中也不乏出現雖使用新術手段,看起來新奇炫酷,但是不重實效,形式上五花八門但內容缺乏深度,報道意義不大,使受眾體驗感不佳進而降低公信力。另一方面,受眾媒介素養仍需培養,在與時俱進的技術形式不更新換代,廣大受眾的媒介素養也亟須提高,對于國家政策的傳達與解釋應有更通俗易懂、寓教于樂的形式和方法。僅僅依賴高科技的媒介手段,而受眾缺乏接收和讀取信息的能力,這樣的傳播無疑是無效的。
相反一些關注新聞內容,借助得體形式的新聞就簡單易懂,很受受眾歡迎。比如記者Vlog、代表Vlog,不但增強了新聞的紀實性更使其有了趣味性,記者采訪背后的采編過程中的故事,拉近了受眾和記者之間的距離,更在微博、B站這種年輕人聚集的平臺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記者們出圈、圈粉無數,好感度拉滿,進一步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語言上運用一些網絡熱詞如新華社采訪代表們隨身攜帶的物品時用“開箱”一詞,能夠改變以往一成不變的程式化話語體系,主動轉變語言風格去使用個性化網絡語言,拉近和受眾間的距離。[9]
新聞產品立足于其新聞價值,形式大于內容對于媒體百害而無一利。2017年光明網的“鋼鐵俠”引起廣泛關注,但后續它的新聞作品卻并沒有出彩,只會影響其公信力和影響力。兩會報道的本質是為了內容的傳達,新奇的技術和表達方式都不是根本。傳遞會議信息,關注民生發展,為人民服務才是兩會報道的本質。
融媒體時代兩會報道,“中央廚房機制下”只要采集同一內容素材進入全媒體數據庫進行二次加工以適應不同平臺使用,就會導致內容一定程度上的同質化,尤其是對于地方媒體來說雖然建立了大而全的全媒體矩陣,內容同質化的同時也沒有做到差異化傳播。我們需要警示更需要重視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新媒介技術可以直觀地展現在新聞報道中,不斷創新的媒介技術的確可以為受眾帶來更新奇的體驗,但是“內容為王”永不過時,不能以新聞報道形式創新而忽略內容創作,內容和形式需相輔相成,技術的“曇花一現”難以永葆新聞的“青春”。只有將新聞的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才能在兩會報道上大放異彩,成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