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丹,杜曉菊,張文英
(南充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當前,世界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在國家戰略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同時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快速發展產生海量的數據和更多的需求,帶來科技情報工作技術變革與工作模式的創新。地方科技情報機構作為地方科技創新發展的“耳目、尖兵、參謀”,能否在新時期搶抓機遇,加快自身改革創新,是實現自身與地方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對科技情報工作相關文獻資料和實際調研進行分析,從科技情報工作的核心出發,以四川為例,梳理了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發展的瓶頸,提出了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路,以期對地市級科技情報事業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1956年開始創立科技情報和信息服務工作。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迅速、系統地把我國科技情報工作開展起來”[1]。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國內科技事業剛起步,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科技水平[2]。科技情報工作的目標定位是系統引導科學研究為國家建設服務。科技情報機構經歷了初建、發展、調整、轉型4個時期,工作重心也從文獻收集翻譯到信息化建設、知識服務、智庫服務不斷變化[2]。科技情報機構建立65年來,機構性質與定位經歷了較大的轉型與改革,情報工作具體內容和方法工具也隨著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不斷調整,但其工作核心一直是為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情報信息支撐。
以四川省為例,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定位為科研型(軟科學)公益性事業單位,由財政全額撥款。四川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中,廣安、資陽未成立市級科技情報機構,眉山屬于民辦非,綿陽與圖書館合并,由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主管,其余都為各市、州科技局下屬事業單位,大多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合并,兩套牌子,一個機構,單位工作人員普遍只有幾人到十幾人。地市科技情報機構面臨著以下發展瓶頸。
在四川省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中,除了廣安、資陽、眉山、綿陽,其余大多為市州科技局下屬事業單位,目前大多聚焦核心業務少,定位與職責不清晰,員工很難發揮重要作用。以筆者所在南充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為例,平時主要承擔行政事務工作,只在科技項目立項時會接觸科技查新,幾乎很少開展情報分析研究。利用情報分析工具與技術開展基于數據的情報分析研究是科技情報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脫離核心業務也就失去了其核心競爭力。
目前市級科技情報機構服務內容仍以傳統的情報和信息服務為主。地方科技情報機構業務主要是文獻資源服務、科技查新、科技統計、競爭情報等,基本都建有集期刊論文、專利、科技成果等資源的在線文獻資源平臺。但在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爆炸式增長,信息來源更多元,對數據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同時社會上各種開展信息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多。科技情報機構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匱乏,傳統的科技情報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更多更廣的需求。科技情報機構競爭優勢越來越弱,亟待開拓新的服務。
市級科技情報機構全部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資金來源為財政全額撥款,工作經費緊張,缺少資金購買先進設備、開展大型科技情報課題研究、對外進行交流學習[4]。同時,這又導致研究手段和工具落后,較難產生高質量的情報產品,競爭優勢難以體現,形成研究競爭力不強、加劇資金缺少的惡性循環。
市級科技情報機構編制有限,人員數量少,一般只有幾人到十幾人,人員結構不合理,老化嚴重[4]。市級科技情報機構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基本工資和績效組成,基本為固定工資,薪酬待遇難以吸引高級專業人才,高級復合型人才更是幾乎沒有。晉升通道不通暢,獎勵機制不科學,在編在職人才積極性不高,引進人才也難以留住。同時,對在職技術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很少。大數據時代對信息的敏銳度和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業務人員的能力已經跟不上科技情報發展的需求。
服務是科技情報的核心,數據是科技情報的靈魂,脫離了本職工作,科技情報的價值無從體現。地方科技情報機構在新時期要想發展應加強數據處理分析能力,新引入情報分析工具方法,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提供更多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同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反過來促進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成長,從而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本文著重從資源平臺、服務內容、人才隊伍談具體的發展思路。
在大數據環境下,面對浩瀚的信息數據,科技情報機構要想開展高層次的信息服務,應利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文本關聯等技術,智能獲取、挖掘、加工、存儲信息。加強對科技報告、智庫報告、年鑒、市場報告等各種資源的采集,并依托科技管理平臺,形成公開出版文獻、灰色文獻、開放信息、原生科研數據等文獻型、事實型、數據型多類資源數據庫[5]。同時,大數據、云服務的快速發展使得隨時獲取情報服務成為可能。可利用云服務、移動互聯網打造科技情報移動云服務平臺,進行海量信息存儲及處理,整合豐富的信息、情報專家的智慧以及第三方的服務,通過手機App、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即時便利的信息服務[3]。
3.2.1 圍繞當地特色產業提供情報服務
可以針對當地重大產業,對當地中小企業、科研院所等的產業發展現狀、科技研發等情況進行調研。利用計量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手段和技術,對科技文獻、科技成果、專利等進行產業和關鍵技術發展可視化分析,實時收集全球重大研究、科技戰略規劃及政策進展,挖掘分析產業和關鍵技術發展趨勢與規律,對產業前景預測判斷,為政府產業布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據[5]。如,德陽市主要產業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等,可以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開展效益調研分析、相關技術發展路線趨勢、前瞻性研究、風險預判等,為政府提供戰略決策支持,為企業提供技術發展方向、競爭對手分析等競爭情報。此外,有些地方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可針對當地已落后的特色產業尋找新的潛力產業。
3.2.2 開展科技項目評價分析
情報評價具有客觀、科學、公正的特點。近年來,在國外重大科技項目立項時綜合運用多種情報分析方法對技術創新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已成為一種趨勢[6]。目前國內科技項目立項評審普遍采用的是專家同行評議,可在科技項目立項評價中引入情報分析作為專家同行評議補充,為立項提供科學依據。除此之外還可以針對已立項科技項目收集最新研究和技術信息,開展項目動態分析和比較研究,為科技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3.2.3 面向科研創新提供全流程知識服務
對企業、科研院所以及個人等各類創新主體提供科研創新全過程的知識服務[5]。例如,在企業、科研院所進行研究的時候,利用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科研院所提供高被引文獻資源,發布相應技術需求。利用機器翻譯、智能語義分析、頭條推薦等技術,為科研主體推送相關領域研究前沿、代表性研究團隊情況動態報道。在申報立項時提供科技查新、申報指南咨詢等多項服務。項目完成時,促進技術對接、成果轉移轉化等。
3.2.4 開展科技查新檢索促進成果轉化
除了常規對申報的科技項目進行查新,可以針對科研主體的技術需求進行檢索,促進成果轉移轉化。以筆者所在的南充市為例,已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創新挑戰賽,針對企業技術需求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與查新有相似之處。可以借鑒中國創新挑戰賽的模式,針對企業的某一項技術需求,嵌入檢索手段,利用科技文獻資源平臺,在科技文獻、科技成果等中對相關技術進行檢索,搜集開展相關研究的企業、單位和團隊個人,并從中牽線搭橋,促進產學研合作。
3.2.5 開發特色情報產品與服務
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都有經費不足的問題,可以開發特色情報產品與服務來開辟收入來源。比如,通過對專業活動引用的文獻進行分析、整理,制作引文研究報告和開發其他信息產品,為發表的研究成果附參考文獻;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等技術研究核心期刊前沿學科的最新進展。
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在大數據的驅動下,科技情報工作向知識密集型、數據密集型、智能密集型發展[5]。只有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為地方科技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情報服務,才能實現科技情報的高標準發展。
3.3.1 科學合理設置人員結構
在招引人才時,要做到專業對口。在人員結構上,應加大專業和復合型人才的崗位設置。
3.3.2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全面實施各部門負責人競爭上崗制度,部門負責人和員工“雙向選擇”[7],強化分配激勵機制。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收入可分為“基本保障部分”和“激勵搞活部分”,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等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3.3.3 優化人力資源
定期對在職員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不定期組織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交流學習等。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完成某一任務,緩解人才不足的壓力。同時,在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增強情報人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
在新時期,科技創新是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面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以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科技情報需求與服務不平衡的矛盾,地市級科技情報機構只有加快發展,才可在新的時期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地方科技情報機構作為地方科技創新發展的“耳目、尖兵、參謀”,核心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應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地市發展優勢,從完善科技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圍繞地方發展創新服務內容、強化人才力量等方面加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