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愛弟,王寅平
(北京市昌平區機關幼兒園,北京,102200)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教育事業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1]。幼兒園素質教育離不開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需要堅持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及深入推進,以創造力培養為宗旨的STEAM教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STEAM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與數學(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縮寫。STEAM教育旨在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強調體驗性和實踐性。STEAM教育是一種近幾年興起的新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幼兒STEAM教育主張把幼兒放在第一位,以幼兒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順應幼兒的稟賦,提升幼兒的潛能,完整而全面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幼兒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保護幼兒的求知欲,順勢引導,為幼兒樹立主體意識。
2017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進一步肯定了STEM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性。[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3]這與STEAM課程的重點,即讓幼兒初步感知科學、技術、工程和藝術方面的知識,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探究能力相契合。未來教育面向的是幼兒的全面發展,未來的學校教育將更加強調核心素養的塑造——21世紀的核心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是為了使幼兒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適應未來的生活。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塑造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促進每個幼兒的全面發展。
建構活動是中班幼兒熱衷的活動,它是幼兒通過操作各種建構材料塑造物體形象,反映周圍生活特征或心中想象世界的一種活動。建構活動通過思維、創造和動手操作反映現實生活,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教師需要在與幼兒的互動中融合STEAM中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藝術元素,設計出建構活動方案,在實踐中開展較完善的STEAM教育活動,最終達到幼兒搭建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和社會性交往能力等全面發展的效果。
STEAM教育理念要求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中班5歲左右的幼兒處于認知發展的萌芽期或敏感期,主要依靠直覺思維,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體驗發展認知能力并逐步實現知識積累和社會化。中班階段是幼兒語言能力、空間能力、細微事物觀察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各種能力發展的敏感期,教師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是很有必要的。在建構活動中,隨處可見的房子、公路、汽車都可以成為幼兒的搭建內容,他們可以通過細致觀察、分析構造、表達交流、動手操作等環節生動形象地展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基于STEAM教育理念開展中班建構活動應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獲得預期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途徑之一。幼兒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反映在游戲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動地進行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幼兒來說,游戲是生活本身,游戲充盈于心,充盈于思想、情感和身體。全神貫注于游戲的幼兒是富有創造力的、自由的、快樂的。游戲化的活動形式和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可促進幼兒對STEAM活動的理解,教師也能基于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判斷幼兒的STEAM素養發展情況。例如,某班建構活動“搭建公交車”來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該班幼兒升入中班后,談論最多就是有關假期出游的趣事,他們談論的內容有“我是坐雙層公交車出去玩的”“我坐的大巴車下面能放行李箱”“我坐公交車時是我自己刷的卡”等,這與其他幼兒產生了共鳴,由此,該班生成了建構活動“搭建公交車”。
STEAM教育強調學生針對真實問題或現象進行探究思考,運用以往知識經驗發現新的知識并建構新的意義,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主動探究、歸納的思維有別于傳統的演繹式思維。例如,在建構活動“搭建公交車”中,教師利用STEAM教育理念引導幼兒思考,幼兒通過觀察發現了用以往經驗搭建的斜坡有銜接不上的問題,由此產生了利用長條積木搭建斜坡并用積木支撐的方式搭建車頭的想法。在制作車門的過程中,幼兒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表達、敢于發問,最后制作了合葉。這一案例說明,在STEAM教育理念引導下,教師有敏銳的教育眼光,善于發現幼兒,能讓幼兒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問題意識讓他們的生活經驗能夠服務于建構活動。
探究式學習是幼兒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信息或理解的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幼兒獨立的操作、感知、觀察為他們提供了發現自己能力的良好機會,而探究的結果使他們重新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STEAM教育是開放的,旨在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發展幼兒的個性特長,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由此可見,二者的內涵與指向是一致的,探究式學習有助于STEAM教育理念的實現。
從與幼兒的交流中可以發現,大家對公交車的談論熱度不減,有幼兒提議搭建一輛公交車,于是搭建公交車的建構活動開始了。
【案例】幼兒在搭建初期,對想要搭建的主題很明確,但對搭建什么樣的公交車并不是很清楚,如對車身多長多寬、里面有幾個座位、需要幾個車輪等沒有清晰的認知。于是,在搭建前,教師組織幼兒圍坐在一起,一邊翻閱汽車圖書一邊說自己的想法。有幼兒說:“咱們搭一輛跑得特別快的公交車,像跑車一樣快。”這個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觀察多種汽車圖片的過程中幼兒有了新發現,他們發現跑車速度快,所有的車頭都是扁的。然后,教師多次組織幼兒討論和協商,他們最終確定還是要搭一輛大一點的、車頭扁的、速度像跑車一樣快的公交車。于是,有幼兒在紙上畫出了他們心中想要搭建的公交車的樣子。
由上述案例可知,在活動初期,幼兒對搭建主題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敏感性。于是,教師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參考書籍,啟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大膽發表想要搭建“速度像跑車一樣的公交車”的觀點,對活動內容有了新的認知,能提出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教師再引導幼兒將現有的想法與過去的經驗聯系起來,讓幼兒通過探究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想法,逐漸確立搭建細節。在此基礎上,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想象畫出來,有目的地執行搭建計劃。在上述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了STEAM教育理念中的工程思維,讓幼兒將搭建公交車的活動視為一個工程項目,從工程的角度計劃、設想整個項目。
【案例】很快,一輛由用長條積木圍攏的長方形車身、三角形積木搭建的車頭、半圓形組合成的車輪組成的公交車就完成了。萌萌說:“車頭怎么都跟車身分開啦?”“我知道,是因為三角形太小了。”瑞瑞一邊說著,一邊在玩具柜中尋找,但并沒有找到大小合適的積木。最終,幼兒認定用三角形的積木搭建車頭的效果并不理想:三角形積木雖然有斜邊,能夠搭建出斜坡,但受大小的限制,車頭部分太小,不能與車身連接上。這時,子睿把長積木的一端搭在車頂,另一端落在地上,一個斜面就自然形成了。可不一會,積木就滑落到了地上,子睿再次嘗試搭建,但積木還是滑落了。這時教師提示幼兒:“想一想,積木為什么會倒呢?”俊俊說:“因為地滑。”康康說:“積木太斜了。”聽著幼兒的分析,教師很高興他們能夠通過觀察,找出失敗的原因。于是,教師再次拋出問題,鼓勵幼兒想出解決的辦法:“有什么辦法能防止積木滑倒呢?”默默伸出一只腳,擋在了積木底端:“我用腳擋住它!”默默的辦法讓在場的小朋友都笑了,但也啟發了他們的想法,浩浩說:“那你不能一直用腳擋著啊。要不我再用一塊積木擋住它?”說著,浩浩拿出了一塊長積木擋在了傾斜的積木的底端,當他松開雙手時,積木并沒有滑落,說明這個方法可行。于是,大家一起搭建車頭最前面的直立面,找好直立面與車頂搭斜坡的位置,公交車的車頭就搭建完成了。原來,給斜放著的積木一個作用力就可以了。
幼兒通過合作探究實施搭建計劃,遷移以往搭建斜坡的經驗,嘗試搭建車頭,發現搭建過程與搭建計劃不相符時,大膽提出質疑,最終利用經驗重組,通過使用一塊積木擋住傾斜積木的方式成功防止積木滑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當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用STEAM教育理念引導幼兒不斷深入挖掘問題背后的原因,讓幼兒感受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妙處,學到了STEAM知識。最終,幼兒獨立創造新的搭建方式,順利完成搭建車頭的活動。
【案例】新的問題又來啦!搭建的車門被積木覆蓋,無法真正打開,乘客不能上下車。嬌嬌想拆除車身中間的部位,將部分長條積木換成彩色積木,涵涵卻不同意。陽陽想了想說:“我們可以去美工區做一個車門呀!”一個幼兒提出:“車門多大呢?”小雨雙臂上下分開比畫著:“就是要跟車身一樣高。”“那到底是多高呢?”幼兒還是無從下手,顯然,剛剛用手量并不能準確地測量出車門的高度。凡凡趕忙來到車身旁,蹲下來數著積木的塊數:“1、2、3……用了5層積木。”凡凡在KT板上擺好5塊積木,可還是與車身高度不一樣,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幼兒的細致觀察下,他們發現:公交車上的積木是橫著放的,而測量用的積木是豎著放的,它們的長短不一樣,肯定量不準。于是,幼兒調整后測量積木,這一次,他們準確地測量出了車身的高度,做出了兩個車門,接著又掏空、安裝塑封膜當玻璃門。就這樣,車門的雛形完成了。為了更好地還原公交車門開關的樣子,幼兒不滿足于只把車門靠著車身擺放,他們覺得這樣開門的時候,車門會與車身分開。他們走到班級門前仔細觀察,有了新的發現——合葉。教師請來了幼兒園總務組的師傅,幫找到這個材料,讓幼兒更直觀地觀察合葉。師傅告訴幼兒,這個是合葉,是專門用來開關門的。了解之后,幼兒拿來硬紙板,裁剪、打孔、穿孔、連接,自制了合葉。他們用一個紙板貼在積木上,另一個紙板貼在車門上,一扇能開關的公交車車門就完成了。公交車除了有車身、車門,還要有雨刷器、車燈、駕駛室、方向盤、座位等。幼兒兵分幾路,在美工區熱火朝天地進行制作活動。很快,幼兒的公交車完美地呈現出來了。
幼兒在制作車門的過程中發現“估計”測量的方式并不準確,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了新經驗,運用了非標準化測量的方式——積木測量,這讓幼兒初步感知了測量的意義,感受了使用測量工具的重要性,數學方面的學習力得到提高。教師引導幼兒從客觀實際中探求知識,從收集信息(發現門的開關奧秘)、處理信息(觀察合葉的奧秘)中獲得知識經驗;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行探索(自制合葉),獲得與其相關的經驗;引導幼兒從多方面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促進幼兒樹立科學的態度,運用多種策略與他人合作完成較復雜工程的項目。幼兒運用相關經驗進行汽車裝飾,使搭建的公交車更美觀,這體現了STEAM教育理念中的藝術教育。幼兒在與同伴交流、協商游戲氛圍中激發藝術感知的能力,進行反光鏡、車牌、車燈的工程設計等,學會分享、合作,嘗試開拓和創新,最終順利搭建出心目中完美的公交車。
【案例】“滴滴滴,345路公交車馬上就要開車啦,請沒有上車的乘客抓緊時間。”君君小售票員的召喚吸引了很多幼兒前來體驗乘坐公交車的游戲。可原計劃安排的4把小椅子坐不下這么多的小乘客,怎樣才能滿足更多的幼兒參與到游戲中呢?佳佳說:“我們搭一輛更大的公交車。”“可是,那樣的話我們就得重新搭了”“要不把座位挨得近一點”“可是,由于搭建的空間有限,即使兩個小椅子貼著,也不能再容納一把”,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一時沒個結果。這時,帆帆的主意打破了僵局:“公交車上也有豎著放的座位,要不咱們豎著放。”君君聽了連忙移動了小椅子的位置,由原來的擺短邊變為擺長邊,椅子的數量從原來的4把變為擺放8把。空間、布局的轉換,讓更多的幼兒能夠參與游戲。
在建構活動中,每個幼兒積極主動、大膽猜想、不斷探究,其動手能力、邏輯思維等探究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得到了發展。在公交車上擺放座椅的活動讓幼兒認識到了公交車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法,通過改變小椅子的方位的方式,增加了小椅子的數量,容納了更多的幼兒參與游戲,讓幼兒感受到了只有合理布局才能更好地使用空間。這些都是STEAM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主要內容,即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藝術知識與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