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霞,黎佳意
(1.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廣西桂林,541006;2.靖西市委組織部,廣西靖西,533800)
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直觀體現,是區別不同民族的價值和認知體系的重要依據。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中,由紅色基因逐漸孕育、生長、傳承而形成的持久延續的價值觀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與文化的象征。[1]它將中國歷史進程的紅色情節注入文化之中,是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過程中重要的力量,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高校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日益重視。高校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紅色文化教育對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促進高校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堅持以人為本、弘揚愛國主義、堅定理想信念和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也是培養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素材,有著巨大的育人價值和強大的育人功能。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主流狀況總體是積極向上的。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然而,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一些學生的觀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紅色資源作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蘊含著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信仰。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助于增進大學生對我國革命先烈光輝奮斗歷程的了解,培養大學生努力奮斗、不畏艱難的品格,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解決當下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和行動方向不明的問題,使他們能找準定位,提升自豪感和自信心,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的優良作風和樂于助人、團結友善的美好品德。
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存在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傾向。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受到不良文化的沖擊,推崇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紅色文化所蘊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牢固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以此為契機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深刻領悟黨的革命精神與奮斗目標,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2]
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是構筑國家民族精神的基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追求。同時,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正是紅色文化一以貫之的核心精神,是鼓舞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中華兒女獨有的紅色基因。因此,只有將紅色文化植入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思維體系中,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對中國夢的深刻認識。
紅色文化是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是我國獨特而寶貴的文化財富,極具影響力和感召力。紅色新媒體平臺、革命遺址等紅色教育載體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生動直觀的素材。科學開發和充分利用紅色教育載體,具體展現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心路歷程,有利于拉近學生和紅色革命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思想上、情感上、感官上產生共鳴,提高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由于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人們認知需求多元化等原因,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調查顯示,當今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的認同感和期望值都比較高,但當前高校紅色教育在諸多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途徑陳舊單一、教育力量缺乏整合以及新媒體參與不夠等方面。[3]
互聯網的發展為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新途徑。但目前,一些高校對新媒體的認識和建設力度不足,需加強理念、擴充載體、創新設計。高校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用不足致使大學生在學校層面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機會較少;對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紅色文化教育的優勢認識不足,造成高校新媒體平臺傳播優勢被削弱。一些高校的新媒體平臺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沒能有效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多是轉載上級文件政策或是進行長篇大段的理論解讀,紅色文化的內容形式與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切合。[4]
隨著時代發展,大學生群體逐漸呈現出思想多元化的特點。而目前多數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化和泛化傾向。與老一輩相比,紅色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時間距離較大。高校以陳舊、單一的方法開展教育,難以激起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的興趣和對紅色文化本身深入了解的渴求。
當前高校紅色文化教材資源較少,相關教學重事實陳述,教師講授較為空洞,缺乏凝煉升華。[5]許多英雄事跡和革命故事很難講出新意,容易被學生誤解為老調重彈。高校思政教師的能力和素養并未達到同一高度。此外,由于受專業性質和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除了政史類專業教師和學生,以及對紅色文化感興趣的個別人,涉足紅色文化領域的群體不多,影響了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紅色文化是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創造并沉淀的精神財富,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文化載體是高校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現實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將紅色基因植入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從而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隨著黨中央對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下,紅色文化得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學生課堂、社團活動、班團主題活動或理論學習活動,以及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將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是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1.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
高校教材中融入的紅色文化資源極大豐富和充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等內容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新增了許多歷史事件和革命人物的事跡材料;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等。高校教師應秉承與時俱進的原則,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進學生對紅色文化及其內涵的理解與掌握。
2.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環節。高校要切實運用好當地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努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可以通過青年志愿者服務或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等實踐活動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節假日追尋革命先輩偉大而艱辛的歷史足跡,接受紅色文化洗禮,體會紅色文化氛圍,感悟紅色文化力量,錘煉意志,堅定信念,展現當代中國青年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6]
革命遺址、歷史紀念館等應陸續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接納高校學生參觀學習。高校師生可以利用黨團主題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到紅色基地參觀學習,直觀感受紅色文化教育,更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紅色基地工作人員要經過集中培訓,規范工作標準,認真對待每一次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精心講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基地的教育優勢,以利于廣大高校師生真切學習領悟紅色文化知識。
高校學生可根據專業特點和個體發展需求,到革命根據地、遺址、革命戰爭路線等開展“踏尋先烈足跡”“挖掘紅色故事題材”“重走紅軍路”系列活動,用語音、文字和圖片記錄紅色文化,結合課程、課題研究和實踐項目,整理形成實踐成果。學生在收集、挖掘和整理材料等實踐、研究過程中會不斷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3.校園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有序開展
(1)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教育
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是特殊的人文資源,凝聚著黨和國家發展歷史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愛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紅色教育素材。高校利用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關鍵節點開展教育,不僅可以豐富校園紅色主題文化,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可以堅定學生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和決心。
(2)校史校情中的紅色基因傳承
校史校情是高校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涵蓋了高校的辦學理念、校風學風、社會評價等校本特色,是展示高校的重要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高校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校史校情中的紅色基因,將紅色校史文化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邀請杰出校友傳授勵志經驗、開展校史校情主題系列活動等方式,直觀展現學校發展歷程,從而不斷增強學校思政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在接受底蘊深厚的大學文化精神和奮斗歷程的過程中,傳承紅色基因,懂得感恩、學會珍惜,激發責任感和自豪感,主動擔當時代賦予的重任。
(3)創新網絡思政,利用新媒體做好紅色文化教育
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平臺極大豐富了文化宣傳的方式。新媒體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高校應借助其特點,將紅色文化與當代主流思想結合起來,增強紅色文化的現實感和現代感,促使大學生接受革命教育洗禮,充分發揮紅色網站對學生價值觀教育和理論素養提升的積極作用。
第一,搭建多樣化的網絡平臺,豐富網絡傳播渠道。高校可利用校園網、學校官方公眾號、網絡課堂、網上論壇、短視頻平臺、學生班團社群等網絡平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和教育活動,營造紅色文化網絡氛圍。
第二,多種形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高校可通過設置紅色文化專欄、舉辦紅色文化專題論壇、開展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定期上線紅色電影等方式讓習慣于在網絡上獲取各種信息的當代大學生能隨時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高校應以問題為導向,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認知發展規律,精準施策。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把握:
一是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實際問題。高校教師應明確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學習成長中的困惑,充分關注發生在大學生身邊具體的熱點和實際問題,掌握各種社會問題發展的動態和趨勢,深入挖掘和探究紅色資源的現實價值,使紅色文化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為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和服務作用,引起學生的認同和共鳴。
二是尊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簡單認知,被動接受,而是一種積極、能動的知識體系構建過程。高校應在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握學生思想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紅色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和內容,讓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方式與學生的接受方式、接受水平達到平衡,真正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的現實教育與思想引導,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文創產品開發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都是在對原始素材深刻挖掘并結合時代審美特征和人們精神文明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和創造。我國各地區有著頗具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高校應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引導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設計出頗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讓紅色文化以實物的形式影響社會、鼓舞人民。高校還可以紅色文化故事為素材展開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一是根據地域特色拍攝影片,創作舞臺劇、話劇、音樂舞蹈作品,以主題文化活動、競賽、專項比賽甚至專業課程考核等為契機,將作品進行推廣,擴大影響力。二是結合紅色文化故事內容創作美術、書法作品,多渠道傳播紅色文化。三是挖掘紅色文化故事作為原始素材加以潤色,創作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學作品。師生在對紅色文化深度了解的基礎上,共同進行紅色文創產品開發,根據原始素材展開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不僅能使大學生更深入地探究和了解紅色文化,而且在文創產品和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過程中,紅色文化資源得以更廣泛地推廣。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產生的寶貴精神財富。高校需充分融合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育人的切身感受,讓紅色資源內化成為大學生自身的紅色素養,幫助大學生成為可以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使命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