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江蘇省相城中等專業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歷史的空間概念是依靠歷史地圖來表示的,因此,歷史地圖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好地圖和學生一起探討歷史問題。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不僅可以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地圖,還可以在網上找到很多地圖,這些地圖對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并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作為老師,我們有必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好地圖這一重要的歷史學習的工具。歷史地圖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而歷史課本文字又比較多,文字史料相對來說,學生學習有一定難度,也比較枯燥,有時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1]。而且,閱讀文字史料,尤其是古代史的學習,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大考驗。如果古文功底不好,或者對于閱讀能力不高的學生來說,閱讀文字史料是非常消耗時間的,學生會缺乏耐心。而歷史地圖和文字史料相比,具有比較直觀的特征,可以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形象化。
比如,我們觀察一下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的地圖。我們先讓學生看西周時期分封了哪些諸侯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然后再看一下秦朝實行的郡縣制有哪些郡和縣。到了西漢劉邦又是怎樣管理地方的?我們知道西周實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兼并、紛爭不斷。所以,秦統一六國后實行了郡縣制。到了西漢,劉邦把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是因為劉邦認為分封使東周滅亡,郡縣使秦滅亡。所以,他把兩者結合,可是西漢后來又出現了七國之亂。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地圖,讓同學們討論如下問題:到底大家認為,一個中央政府應該如何來管理地方呢?從地圖上我們甚至可以知道,我們現在的行政區劃,省、市、縣的劃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既來源于歷史,又和歷史上其他時期有很大不同。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并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我們一定可以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變成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深入思考。有了思考,學生就能比較透徹地掌握一些歷史知識。
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逐步增強,所以,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利用地圖創設一定的情景或者提出一些帶有思辨性質的問題,讓同學們討論,就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自然而然就記住并理解了某些歷史知識。
在歷史學習中,有很多基礎知識是需要學生記憶的,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頭疼的地方。而且,這些知識通過背誦文字這樣的機械記憶,是很容易被遺忘的。但是通過地圖,我們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并記住一些知識。
在我們的歷史書中,關于秦滅六國完成統一這個問題,有兩個知識點,我們通過地圖可以很好地理解,一個知識點是秦滅六國的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還有一個知識點是秦滅六國所采取的策略。很多書中提到了兩個重要的詞“遠交近攻”和“合縱連橫”。有的書中還有合縱連橫的地圖。利用這個地圖,我們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詞。遠交近攻,這是秦滅六國所采取的辦法,以及戰國時期幾個小國,為了對付齊國和秦國這兩個強國所采取的軍事外交策略。
遠交近攻的辦法,是指秦國和遠的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使之不與為敵。這樣可以為秦國在軍事上減輕負擔。比如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在地理位置上在最西面,而離秦國最遠的齊國在最東面,所以,齊國是最后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先攻打近的國家,得一寸土地是一寸土地,一步步蠶食向東挺進。離得近的國家被攻克之后,相對比離得遠的國家也好管理。
而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他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在地圖上可以看出,燕、趙、魏、楚這些國家南北為一條縱線,他們可以聯合齊國或秦國對付別國。而秦、韓、魏、齊這些國家基本在東西一條橫線上。
通過地圖學生很容易就記住和理解了為什么最先滅的是離秦國最近、實力和地域最小的韓國,最后滅的是最遠的強大的齊國。對照地圖一講解學生也很容易就記住了秦滅六國的大體順序,理解了“遠交近攻”和“合縱連橫”是怎么回事。
從能力和情感目標上,也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一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策略是息息相關的,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一個政治家要懂軍事,一個軍事家還要懂地理、歷史知識。因此,我們每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學一些各方面的知識。
再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學習中,由于清政府戰敗,外國列強與我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內容有的學生記憶起來很困難,又比較容易混淆。有很多條約內容涉及開放通商口岸的問題。例如,鴉片戰爭后開放廣州、上海、寧波等口岸,甲午戰爭后開放蘇州、杭州、重慶等口岸。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口岸的開放,都是一步一步,并有一定規律可循。被迫通商的口岸在地圖上的分布是由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由沿海到內陸,由沿海到沿長江。但是很多歷史書上只有戰爭后簽訂條約的內容,講到了哪些口岸,而沒有地圖,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去網上搜尋地圖,讓他們找出這些城市,并說出這些城市現在所屬的省份時,這樣我們就把書上的文字變成了地圖,通過看地圖再思考,學生也很快能發現這些規律。
由于開放的口岸是有步驟、有規律可循的,通過對地圖的反復觀察和琢磨,學生記憶知識時也不會混淆了[2]。有些歷史考試題目,就會涉及這樣的問題。例如下面這道題目:與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放的口岸具有的特點是:A.數量增多B.開始深入內地C.由東部延伸到西部D.從東南沿海擴展至整個沿海地區。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利用地圖讓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那么,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就自然會解決了。
知識遷移是指一種知識對另一種知識的影響。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將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新學的知識和技能上面。
我們仍然以前面的例子為例,我們呈現中國近代史上一些不平等條約被迫開辟通商口岸的地圖,再呈現改革開放的地圖,還可以呈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把這些地圖呈現給學生后,讓學生們討論一下,通過這些地圖可以發現什么問題?相信學生很快就會得出結論,原來像廣州、泉州這些沿海的城市,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對外通商口岸。到了近代,這些城市又變成了帝國主義國家要求我們國家進行被迫通商的口岸,這些口岸城市也是我們現代史中講到的在改革開放中開放的口岸。對外開放的格局為什么是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因為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因素,決定了開放的格局是先沿海再沿江,先沿海再內陸。通過這些歷史地圖的研究和學習,我們把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全部聯系起來了。從而我們也理解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通過改革開放使沿海這些交通便利的城市吸引外資先富起來。而這些城市,正是它們在地理上的優勢決定了它們在我國歷史和政府決策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把古代的知識又引入了現代的思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增強了知識的遷移能力。我在第一點的舉例中提到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問題,也是如此。很多政治、歷史問題,其實從古到今,一直在討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是這些客觀存在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用現代眼光審視一下歷史問題,再用歷史經驗為我們的現實問題提供借鑒。通過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真正地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解決問題。
另外,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聯系的。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歷史背景的,有前因后果的。例如,我們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這一世界史中重要的歷史知識時,是必須要用到地圖的。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中心發生轉移,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歐洲國家開始了殖民擴張,新航路的開辟與美國獨立戰爭、中國的鴉片戰爭等知識都是有非常重要的聯系。我們必須通過地圖,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增強知識的遷移能力。由此可見,歷史地圖的使用在我們的歷史學習中是多么重要。
除了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以外,通過地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等。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個個小家庭組成了祖國大家庭,國與家休戚與共。歷史是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地記錄、研究和詮釋[3]。歷史教學要特別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因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是建立在對國家歷史上的重大政治、經濟等方面事件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利用地圖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將要到哪去”的問題。
例如,我們用地圖可以繼續討論,剛剛提到的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的問題。我們可以問學生,我們現在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比較早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相對來說,是我們國家比較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一些內陸和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如東北、西北、西南等地,這些地方地廣人稀,有些人覺得這些地方地理條件比較差,有些甚至是高山、沙漠地區。那就讓這些地方獨立或者從我們國家分裂出去吧?行不行?針對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肯定也會得出結論,這是不行的。因為這就像自己家的地盤、院子被鄰居侵占或毀壞一樣,肯定是不行的。前幾年有一部電影叫《諾亞方舟》,世界末日來了,人們乘方舟尋找高地。而我們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區就是這樣的高地。一旦像近代史一樣,我們國家如果又受外國侵略,侵略者要在東南沿海登陸,沿海地區的人必然要向內陸逃去,要向那些“高地”逃去。所以,不管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還是比較落后的內陸地區,對于我們整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聯系我們的社會熱點問題,去年我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的沖突,守邊士兵為了守衛邊界犧牲了生命,這更激發了我們保衛國土的愛國熱情。所以,我們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都很重要,即使是看似不那么重要,比較貧困落后的地區。所以,我們才更加理解了鄧小平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更加明白了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不能讓一戶困難群眾掉隊”的原因了。理解了這些政策和理論,我們才能更加愛國、愛黨、愛人民。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要停留在文字表面。
綜上所述,歷史地圖可以幫我們跨越時間,專注空間。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可以縱橫古今,不斷地總結歷史上的經驗,吸取歷史上的教訓,為我們今天所用。我們“從歷史中來,要向未來走去。”所以,不管是對于老師來說,還是對于學生來說,歷史地圖都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工具,我們要不斷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這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