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晶晶
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與善于回顧過往、總結歷史,繼而更加奮力前行分不開。黨的歷史是一部催人奮進的奮斗史,新時代青年要從黨的歷史中汲取豐厚滋養、堅定理想信仰、增亮青春底色、砥礪奮斗精神。當然,身處新時期日益強大的中國,對當代青年的黨史教育,更需要一線語文教師借助文本、通過活動更直觀、深層次發生。
1.學情的必然要求
革命傳統作品雖然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同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但是要真正做到共情、深入,直抵學生情感深處,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要讓學生有代入感,在內心深處了解并認同革命傳統文化,更好地確立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時代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社會同頻共振。
2.課標的題中之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課程結構中,這三方面的內容始終貫穿高中語文學習生活。2021年1月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也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要充分發揮中小學課程教材在革命傳統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線語文教師應遵循指導,深入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黨史教育價值,讓黨史發揮“立德樹人”作用,深層次融入新時代青年精神血脈之中。
1.作品統計及分析
以革命視角,對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統計,詳見下表。

表1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革命傳統作品的統計
《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體裁為詩歌,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透過語言文字,可以感受到革命者的青春激情和奉獻精神。茹志鵑的《百合花》是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小說。該篇文章雖然距離現在學生的認知較為久遠,但其中的歷史背景、思想感情卻是引發學生感受、認知與思考的優秀素材,這有助于促進學生領悟解放戰爭勝利的力量來源,增強珍愛自我生命的責任感,提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使命自覺。
2.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1)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實現課程內容的整合
革命傳統作品基本為名家名篇,但因教學進度等要求,運用單篇教學精讀品味在時間上不現實,同時容易陷入教師煩瑣講解、學生不愿聽講的循環中。大單元教學,可以通過提煉、深化,將散落的珍珠連接成串,更利于實現課程內容的整合。比如《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可以嘗試放在一起構成革命追求之詩歌大單元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
(2)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
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歷來較為單一,基本以講授法為主。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大單元教學可以統整歷史背景的講述、呈現,采用小組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助力深層次教學的發生。例如可以借鑒“超時空”系列電影概念,開展“穿越時空見到您”等主題活動;借鑒《見字如面》節目形式,開展學生代表與革命志士的寫信交流任務;借鑒《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形式,開展“如果您還在”活動,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真切感受革命志士的忘我奉獻精神。
(3)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大單元教學改變單篇教學零散、細碎的教學現狀,以單元整體的高度、廣度與深度進行規劃、設計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發現學習、深度學習,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整合課內外有效教學資源,設計情境、任務、主題等,采用視聽結合、讀寫結合、專題調研、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實現學生語文能力、核心素養的提升。
那么,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到底該如何實現大單元教學?在執教《百合花》這一經典革命傳統作品時,筆者嘗試將黨史教育融入文本解讀全過程。以下為具體教學實踐:
(一)渲染氣氛:課前播放電影《百合花》主題曲。
(二)導入課文:歌曲里唱的百合花有什么樣的特點?開在群山綿延之處,潔白無瑕、美麗頑強,在雨中綻放,經歷春秋冬夏,默默蓄積成長力量,不驚艷卻打動人。
(三)梳理文本
1.該篇文章塑造的人物主要有哪幾個?
小說主要講述年輕通訊員奉命護送“我”到包扎所,而后向一個小媳婦借被子的故事。人物有小媳婦、小戰士和“我”。
2.各人物有什么樣經歷與形象特點?
小媳婦:剛過門三天,長得好看,額前有蓬松留海,鼻梁高、眉毛彎,善良純樸開朗,也有著新嫁娘的矜持羞澀。小戰士來借她被子時,她沒好意思說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讓本來就拙于與女性打交道的小通訊員更拘謹。而后她終于同意借被子,同時心里對小戰士充滿了歉意,尤其是在小戰士為救人而犧牲自己之后,深受感動并堅持用自己的被子給犧牲的小戰士蓋上。
小戰士:是一個剛參軍一年、只有19歲的農村青年,稚氣未脫、質樸單純、不善交際、羞澀可愛、執拗堅持;關心戰友,舍己為人,毫不遲疑用自己的身軀壓住冒煙的手榴彈,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眾的危難。
“我”:年輕的女文工團員,大戰前夕,被派到前線包扎所幫忙。熱情開朗,善于作群眾工作。對同行的這個憨厚質樸的小同鄉產生了一種比戰友、比同鄉更親切的感情,同時又非常理性冷靜。
3.情境活動任務一:聚焦主要人物小戰士,假設他是共產黨員,初步完成以下《黨員登記表》。

表2 《黨員登記表》
4.以上表格很難填寫,因為小戰士信息有限,無名無姓,作者為何這樣塑造?
《有關茹志鵑作品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到:“也有作家,卻把自己的努力放在那些正在成長或正在改造中的人物?!比阒均N《百合花》中塑造的小戰士正是如此,質樸善良、朝氣蓬勃、勇于犧牲,但他羞澀、可以說不夠完美,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在普通人的身上、小人物的身上,顯現出英雄性,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英雄不是一個概念,更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救世主,而是一個個生活在現實中的有血有肉的普通民眾。茹志鵑塑造的這個小戰士,就只是一個“人”,一個正在成長的普通年輕人,有著生命力、有著豐富的情感。
5.為何作者不塑造一個更加偉岸的形象?
大人物固然令人敬佩、令人仰望,但普通形象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仿佛就是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這樣更具有力量感:
(1)直擊人心,有打動人心的真實?;仡櫿恼?,有很多細節值得探討,比如“他見我挨他坐下,立即張惶起來,好像他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29字的篇幅,我們卻直觀發現了小戰士的羞澀與緊張,而這種羞澀與緊張是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曾親歷的,一下子就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
(2)以小見大,更可窺見群體。有一個關于“半床棉被”的動人故事。1934年11月,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徐解秀老人家中,3名女紅軍借宿一晚后把她們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床送給老人。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堅持與堅守。
(3)深刻表現人與人之間的肝膽相照、軍民之間的魚水情。茅盾先生在評析《百合花》時說:(這篇文章)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正如茹志鵑先生在談及此文創作時所說,“戰爭使人不能有暢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就在一個剎那,便能夠肝膽相照。”
6.情境活動任務二:聯系戰爭背景,是否可以改寫結局——小戰士不死?
故事發生在解放戰爭初期,是在1946年的中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國共力量是國強共弱,戰爭中雙方的進攻與撤退交替進行,傷亡較大。
小說能否改寫結局,讓年輕的生命不凋謝呢?恩斯特·貝克爾在《拒斥死亡》中說,“死自身不僅僅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情結符號”。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小戰士的死不僅僅是他個人生命的終結,更是解放戰爭時期無數像小戰士一般前仆后繼的普通戰士英勇參戰、壯烈犧牲的見證,還是一個民族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的共同記憶。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完成小戰士的《黨員登記表》登記。
以下為學生交流共享材料匯總:
7.情境活動任務三:結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完成兩位主人公《黨員登記表》登記。

表4 《黨員登記表之張秉貴》學生分享匯總

表5 《黨員登記表之鐘揚》學生分享匯總
張秉貴說:“我們真是工作平凡,但崗位光榮,責任重大?!辩姄P在腦溢血搶救醒來后,在ICU病床上口述了一封給黨組織的信:“就我個人而言,我將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他們很普通,無論年長或年少,都立足于自身工作;他們也很偉大,有追求、有擔當、有堅守,在自己崗位上貢獻光與熱?,F在以及未來的我們也一樣,用奮斗青春、時代擔當獻給黨,踐行“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
8.知識延伸任務:推薦閱讀同時期背景的作品——峻青《黨員登記表》,并進行比較閱讀。
總之,高中語文必須利用自身優勢,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提高社會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深入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真切體會革命志士、人民群眾的崇高精神和偉大人格,真實感受英雄前輩肩負重擔、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這有助于新時代青年堅定理想信仰、陶冶性情品格、汲取豐厚滋養、增亮青春底色、砥礪奮斗精神、培養民族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