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穗歡
“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即“以學科原理為中心內容,使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借助多種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生為了解決真實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共同參與項目活動,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實現交叉學科的學習。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整本書閱讀形式更為多樣與開放,跨媒介、線上線下閱讀相結合、跨學科的探究式閱讀,能引導學習者建立學科領域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
黨的十九大會議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紅色閱讀是學生閱讀意愿度較低的一個類型。項目式學習關注現實世界中需要實踐參與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讓學生不斷回答老師設計的問題,這樣能有效減少純閱讀的枯燥感,增加閱讀的主動性與趣味性。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如何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向黨獻禮?我們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了本次項目式閱讀。
本次項目式學習的驅動問題是如何在當代社會推廣紅色文化。基于此,我們這樣建構活動。

?

【學生任務】
在閱讀前測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平時閱讀較多的是故事情節比較吸引人的小說,對紀實文學基本沒有接觸,對紅色著作的了解停留在“呆板”“乏味”“人臉面譜化”等較為負面的印象。針對現狀,我們從激趣入手,安排學生在周末觀看電影《紅星照耀中國》,給學生的任務是在中國地圖上畫出斯諾的行走路線、標注重大事件。
【教師引導】
教師安排一節導讀課,向學生介紹“紀實文學”這種文體,結合教材中的導讀,提示學生在閱讀紀實文學中需要注意的幾點:1.紀實文學的特點;2.紀實文學的閱讀方法;3.紀實文學的語言特色。
教師和學生一起翻閱《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序言和目錄,發現作品是按照斯諾“探尋紅色中國”的時間順序來記錄見聞的。作者用他的親身經歷來記錄下共產黨人及紅軍、蘇區的真實情況,開始他的“紅色中國”之旅,揭開“紅色中國”的神秘面紗。
【學生任務】
針對學生閱讀缺少目的性的情況,教師根據《紅星照耀中國》的每個章節設計了不同的導讀練習,裝訂成冊,帶領同學們閱讀。
【教師引導】
教師根據同學們的閱讀情況進行每周反饋,糾正一些似是而非的閱讀誤區。同時也根據實際閱讀情況和學生意見修改閱讀手冊,不斷進行完善,從最初的1.0版本,到最終的3.0版本。每章的閱讀配以閱讀任務和重點能力指向,有明確的指導性。如序言到第一章的閱讀中,重點能力指向為“提取信息,了解作者寫作的‘客觀’意圖,感知紀實文學的‘真實性’特點,初步感受紅軍將領的形象”;第五章的能力指向為“通過對比聯讀,了解長征的艱苦及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了解紀實文學中作者的主觀感情傾向”。重點能力點的設計圍繞紀實文學的特點,結合本章內容,能夠指引學生在閱讀時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提升能力,閱讀活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對紀實文學的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以后閱讀紀實文學打下堅實基礎,從“這一本”到”這一類“的閱讀邁進。
在完成全書閱讀后,教師和同學一起從整本書的角度重新回顧、歸納,深入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理解“紅星”的深刻內涵,挖掘“紅色精神”的內在含義,把握紅色精神在當今的時代意義。這節總結課,教師把閱讀教學引向縱深發展,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升了閱讀的品質。
【過程性評價】

《紅星照耀中國》閱讀手冊評價量表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革命先輩用自己的鮮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英雄贊歌,他們的事跡凝聚成紅色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胼手胝足、砥礪前行,也正激勵著現代中國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今天我們所處的新時代,社會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但紅色精神依然流淌在中國人民的血液之中。活動設計目標是讓同學們用心去尋找和發現身邊紅色精神的踐行者,記錄他們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學生任務】

?
【教師引導】:
1.提供參考的人物傳記:茨威格《偉大的悲劇》、楊振寧《鄧稼先》、羅曼羅蘭《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
2.提供傳記寫作支架:

【過程性評價】
傳記寫作評價量表

?
廣州是紅色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這里的眾多紅色印記,是革命歷史的見證,是同學們了解革命歷史、瞻仰革命先輩的圣地。尋訪紅色蹤跡,是同學們對紅色革命歷史的再學習,是了解并傳承紅色精神的路徑。
【學生任務】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出一條廣州紅色路線主題之旅,可圍繞紅色人物、時間、事件等某一個主題來策劃“最廣州”紅色步徑,設計目的是讓參觀者更深入地走進廣州的紅色精神。定稿后在班級舉辦一次“‘最廣州’紅色步徑——廣州紅色基地旅行路線方案策劃”推介會,向同學和老師進行推送。

?
【教師引導】:
1.提供各大旅行社的線路參考
2.提供廣州紅色基地一覽表
3.提供活動方案寫作支架:

【過程性評價】
在開展“最廣州”紅色步徑推介會時,每個小組成員施展渾身解數招攬“生意”,積極推銷各自的旅游產品。班級其他同學則作為線路采購員,購買喜歡的旅游線路,最后以票數定高下,獲獎代表要發表獲獎感言。


在為期半個學期的“紅色閱讀”項目式學習中,同學們能夠順利讀完整本書,根據閱讀手冊完成相應閱讀任務,對紀實作品的閱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教師在字、句、段、篇的閱讀指引,能帶領同學們進行深度閱讀,提升語言素養。同學們在對紅軍領導人物、紅軍英雄人物、紅軍群像、紅小鬼等人物的賞析評價中,提升了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每周都有和同伴、老師有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導讀與共讀雙管齊下,同學們的閱讀更有效果,思維訓練更有針對性。
傳記寫作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同學們挖掘人物的光輝精神,用一定的事例進行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初一寫《祥子小傳》時中心更為突出,內容更為詳實。在寫“我”身邊的“紅人傳記”時,“紅人”化身為同學們前進的動力,同學們在寫作中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禮,加深了對紅色精神的理解,促進了同學們對紅色精神的傳承。
在總結課上,重溫紅色人物的經歷,同學們總結紅色精神的體現,發言十分踴躍,是從心底里迸發出對他們的崇敬。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梳理斯諾對中國紅色革命的認識,看到他的心路歷程,引起了同學們共鳴。教師提出新時代更需要發揚紅色精神,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弘揚社會正能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同學們在聽到這些充滿正能量話語時是眼神堅定。紅色的種子順利播種,并無牽強與造作。
我身邊的紅色印記——身邊的“紅人”采訪活動安排在十月份開展,同學們利用國慶假期,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和采訪,與身邊的“紅人”進行深入交流,發現身邊的紅色印記,挖掘“紅人”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和他們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責任擔當。同學們為有這樣的“紅人”親人、身邊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傳承紅色基因,就應該和這些“紅人”一樣開拓進取、堅持不懈、敢為人先。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在項目學習推進中融合而成。
項目式學習中的采訪“紅人”任務,同學們在家庭和社區中選擇采訪對象,需要和各色人物進行交流,從中鍛煉了同學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膽量。在紅色步徑的設計和推廣活動中,同學們發揮了小組各成員的聰明才智。各出奇招招攬“生意”,所選的主題各有特色,既能突出“紅色”意義,又能針對當代人的旅游需求進行設計。同學們跨越語文、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界限,靈活運用所學的資源,或以人物為主線,或以地鐵線路為主線,或以旅游+美食為主線,設計出一條條有吸引力的紅色步徑旅行線路。活動有創意又有參與性,最后環節的拉票活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同學們在此項目中有了更多的深入交流,在挑主題選線路、親自走景點、設計最終路線過程中,小組內同學需要展開討論,思維碰撞出創意的火花,踐行中得到深刻的體驗,綜合能力在活動中得以不同程度的提升。
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來撬動《紅星照耀中國》的整本書閱讀,以這一本書的閱讀帶動紅色閱讀,有效運用紅色資源,讓學生以沉浸的方法來認識紅色人物,在新時代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這種方式的嘗試,能打破時空的界限,培養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親近感,調動他們學習紅色知識的主動性,引導他們感知和認同紅色文化,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紅色精神,為中華的偉大復興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