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曉俐 陳 艷
《溜索》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小說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傳神凝練的語言、紆徐有致的節奏,給我們描述了一次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經歷,表現了滇西馬幫特殊的生活。陳艷老師的執教抓住了單元訓練目標中的“分析小說語言特點和作家獨特的藝術風格”一項,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教學思考。該課堂教學獲得安徽省蕪湖市2021年初中文科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第一名。
部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了“主題單元”的編排方式,給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主題單元教學。開展主題單元教學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情感培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認識到開展主題單元教學的意義,并探索和研究具體有效的方法。
課堂伊始,教師播放怒江溜索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溜索的“驚險”,由此吸引學生快速進入作品情境。因為這是小說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學生已經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方法比較了解,對“小說”這一文體的閱讀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小說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置問題:“這篇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小說當中的環境是怎樣的?”“小說中寫到了哪些人?這些人各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瀏覽課文,自主梳理文本內容。學生找到課文里描寫怒江的句子,稍加理解就看出了這里環境的高峻險惡。通過對首領和馬幫漢子以及“我”的描寫,學生也都能把握住人物形象。
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較少,主要是讓學生勾連前面所學知識自主閱讀,形成分析歸納能力。教師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做好問題設計,提供閱讀策略指導,適時組織經驗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相機點撥,組織并平等參與問題討論,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引導學生緊扣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和語文核心素養自主學習。
這種“抓住共性巧閱讀”的教學環節設計實際上是基于“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自主閱讀課型,是從教材的單元主題出發,促使學生進入整個單元閱讀的課型,也是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的課型。
作為新筆記體小說,《溜索》的語言極具特色,無論是大量疊詞的使用,寫人和牛心理變化的連續短句,還是寥寥數語中勾勒形象特征的白描,亦或是有庸俗野性之氣的文白交雜的表達形式,都很值得關注。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能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并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個性化語言之前,先選取了文中的一處環境描寫作了一個賞析示范,并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開展有效的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教學,更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前提就是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所以教師接著讓學生先自主尋找文中具有畫面感的句子,提供品讀的角度,再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探討分享,通過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自主得出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許多學生在交流的時候找到了文中獨特的比喻、精妙的動詞,也關注到了阿城雅俗共賞的語體風格,可見對文本的感受是深刻的,但是這種感受在變成口語表達的時候就有些含糊其辭,有些“只可意會”的意思,這時教師加以適時而明確的指導,學生對這種陌生化的語言特色就會有更清晰具體的認識。從現場教學來看,教師的指導是比較多的,但是存在一些“設計”的意味,少了些隨堂而發、隨生引導的靈活性,因此指導效果也就有所減弱。
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教學和審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學生獨特的閱讀審美體驗應當被鼓勵和肯定,而教學這門藝術的遺憾之處也就在于,即使教師精心準備和設計,在教學呈現中也可能因為課堂的“生成性”而有所欠缺。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讀寫共生是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有效手段。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在語文教學中,抓住“讀”與“寫”的契合點,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選擇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處場面,用所學習到的語言技巧進行片段寫作,把場面描寫生動。
教師提供了下水文作為示范引導,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范本、指明了方向。在學生現場創作后進行交流分享并適當點評,培養了學生語文運用的能力,發揮了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二者互補互促,相得益彰,才有利于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問題,本節課有亮點,也有美中不足之處。雖然教學重點明確,不過在語言個性化的解讀方面教師的引導確有待完善,朗讀指導沒有突出,學生讀得少,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自主性未得到充分體現。片段寫作訓練則稍顯倉促,以讀促寫的效果不夠理想,若是學生細細斟酌可能會有更多精彩的分享。除此之外,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作為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培養和檢驗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起到“舉一反三”中的“反三”性作用,是“知”向“行”轉化的工具,以檢驗和反饋單元目標的落實情況,展示講讀課文的成果。教師在執教中如果能利用上隨文旁批和閱讀提示等自學輔助系統,學生的知識遷移將會更加有效。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讓課堂變得生動而豐實,兼具活力和深度,讓文本散發出獨特的韻味。
《溜索》教學設計
陳艷
【教學目標】
一、把握情節,體會環境描寫和人物特點。
二、精讀相關語句,品味阿城的語言特點,簡單仿寫。
三、了解作者及筆記小說的特點,理解文中作者蘊含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特色,感受阿城獨特的語言風格。
二、體會文中的畫面感并能進行仿寫,運用到寫作中來。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研讀法、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看視頻,了解怒江溜索。
提問:看完視頻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預設:驚險、刺激、震撼。
的確,視頻中的怒江之水十分湍急,所以當地人想要出行過江,就要把溜索作為重要的渡河工具。那當驚險的動態畫面幻化為文字,我們又會有怎樣的體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溜索》去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視頻畫面讓學生感受溜索的驚險,快速進入情境,激發起閱讀興趣。]
二、讀共性,過“溜索”
這是一篇小說,讀小說要抓住三要素來讀。請同學們依據情節、環境、人物這三要素,帶著問題快速瀏覽課文。默讀時間3分鐘。
(一)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情節。
預設:首領帶著馬幫漢子和我用溜索的方式過怒江。
(二)小說的環境有何特點?(這是一處______的環境)
預設:高峻險惡
(三)文中寫了哪些人物?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這些人物的特點。
預設:
1.首領:從容不迫、勇敢無畏、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粗獷豪邁。
2.馬幫漢子:團結協作、英勇無畏、本領高超、堅強樂觀。
3“.我”:膽小怯懦。
[設計意圖:學生剛剛學過幾篇小說,他們可以從三要素入手,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這樣處理,不僅目標明確容易自主梳理,并且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品個性,細“溜索”
(一)至此,《溜索》讀完了嗎?顯然沒有。讀小說,不讀三要素是不行的。但是,只讀三要素也是萬萬不可的。除了讀出小說的共性,還要讀出一篇小說的個性。
提問:剛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你被什么吸引?
老師自己是被阿城文字營造出的畫面吸引的。一起來看看第6段描寫怒江的句子——PPT投影,教師配樂朗讀:“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亮亮”“涓涓”是視覺感受,寫出怒江在遠處的光彩,隱隱喧聲從聽覺角度表現出怒江的氣勢,雖遠在天際卻不失磅礴之氣,這一組疊詞的運用,使節奏舒緩、綿延,很好地展現了怒江的雄闊壯美。
(二)文中像這樣極具畫面感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從小說的人物或環境方面找出你認為最具畫面感的一處文字品讀,可以抓住詞語、修辭,也可從語言給你的整體感受著手。(自己圈畫一兩分鐘)然后小組分享并思考為什么是這些文字?他們有什么特點?(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成果。教師適當指導朗讀。)
預設:
1.奇特的比喻:“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
2.真實不避俗的細節描寫:“小肚子脹得緊,像有尿,卻不敢撒,生怕走了氣再也立不住了。”“屎尿盡數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
3.動詞精妙:
(1)“精瘦短小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的一下小過去。”“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這幾個“小”字活用作動詞,將漢子們快速溜索時愈來愈小的視覺感受一下子點了出來,極其精準而又特別。
(2)“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首領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這幾句描寫,突出首領沉著勇敢的形象。
(3)“牛們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馬向岸前移去。”“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起來。”——牛的膽小驚恐刻畫的十分細致。
(4)“那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展現鷹在怒江峽谷上憑風滑翔的情景,鷹的勇敢無畏和牛正形成鮮明的反差。
4.文字干凈簡潔,常省略主語:“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領隊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覺耳邊生風,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
聽了同學們的分享,我們發現阿城的語言特點豐富,不僅動詞精妙,比喻奇特,而且文字干凈簡潔,雅俗共賞,讀來別有一番韻味。
(三)一切思考感悟,都是立足于文本。通過對文中人物形象的賞析,你從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預設:
1.馬幫漢子在自然面前的樂觀向上、挑戰精神。
2.作者對馬幫漢子們英勇無畏的贊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品析文章語言的精妙。因為上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情節人物已有了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品味語言,發掘作者表現人物形象和渲染環境的獨特手法,就沒有那么難了,而對文章語言特色的理解見仁見智,學生既能獲得創造性的閱讀體悟,又能將思維打開,這就為下面的仿寫訓練做了準備。]
(一)回顧同學們剛才賞析的各種句子,阿城的作品風格的確令我們耳目一新,郭楓曾這樣評價阿城的小說(ppt 展示)——“阿城的小說語文,近乎中國文學中的古典詩的手法。明白一點說,阿城的小說語言的特色是:說的少,說的淡,說的輕。”
課文的語言用詞精準,寥寥數語卻有萬鈞之力,只言片語間將人物的神采盡數展現,作者的白描手法不可謂不高超。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故事中的“我”始終是隱藏的,卻又無處不在,因為“我”已經和周圍的風景、情境融為一體,同學們讀來就更多了些身臨其境之感。并且,本篇文章一改傳統小說注重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點,我們在探討文章語言的時候,反而被大量描寫展現出的畫面所吸引,這樣的筆法也是我們在之前的學習中很少碰到的。
那么,為什么阿城的語言會有如此獨特的魅力呢?PPT展示:
“筆記消失了,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寫筆記小說的原因之一。”——阿城
阿城的許多小說其實是繼承了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傳統,多寫世俗社會中的凡人小事,篇幅短小,筆法上也多用白描,看似隨意,其實形神畢現。語言文白交雜、簡而不寡,充滿了詩意和韻味。
(二)活學活用,現場“溜索”。
其實阿城的語言特色也可以為我們所用,為寫作增色添彩。生活這本有趣的大書一定有一頁令你難以忘懷,也許它是一屆運動會上的奮力奔跑,也許它是一次等待美味時的期待與欣喜,也許它只是你夏日晚間散步時看到的廣場舞,又或許僅僅是此時此刻你在這個課堂中的所見所想。選擇生活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一處場面,用上剛剛學習到的語言技巧寫一段話,把場面描寫生動。(出示一些情景圖片作參考)
1.教師提供下水文并朗讀:(出示新冠疫情期間一位醫生與感染嬰兒隔墻對視的圖片)疲憊的身影轉出安靜的走廊,步履匆匆。孩子在玻璃墻前等她。三步并作兩步,近了,腳下卻微微一滯,心被墻內搖搖晃晃的小身影刺疼。孩子歪歪張開手臂,想要最溫暖的懷抱,她極力撐著手扯出柔軟的笑容,眼里滿溢溫柔憐愛,下一秒卻再忍不住,急急轉了身拭淚,咸酸的,一直落到心底。
2.學生現場仿寫一個小片段,交流分享,教師適當點評。
(三)無論我們選擇的是哪一個場面,當它幻化成筆下的一字一句,這就成了我們內心的投射和外化。回到課文,從阿城的文字,從他對馬幫的描述中,你能猜想阿城的學歷和經歷嗎?
出示作者介紹:阿城在青少年時代經常跑去舊書店,他的知識結構也就非常豐富。坎坷而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讓他的作品帶有一種世俗社會的野性“元氣”。
[設計意圖: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后,引導其模仿這種語言技法進行寫作實踐,并能夠知人論文,了解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從而加深對其風格的認識。]
一處奇險的怒江峽谷,讓我們認識了一群英勇無畏的馬幫漢子,體驗了一次奇特的溜索經歷。大家如果對阿城感興趣,課下還可以去讀一讀他的《遍地風流》和《棋王》,進一步感受其小說與眾不同的語言風格。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期待大家的新發現。
1.圈畫文中有畫面感的句子再細細品讀。
2.完善小練筆,把場景寫完整并使其富有畫面感。
【板書設計】
溜 索

【教學反思】
《溜索》是九年級下冊小說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學生之前已有小說文體的閱讀學習,因此對于文章人物形象、環境和情節是極易把握的。但是他們對于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阿城知之甚少,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和生活經歷,學生也是難以切身體會的,因此我把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文章語言特色的品悟上,一方面想讓學生拓展思維進行個性化閱讀、創造性解讀,同時也能把這些自主發掘的語言技法活學活用,應用到日后的寫作當中,把文學感悟與運用實踐結合起來,達到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從課堂效果來看,因為804班的學生們整體基礎較好,反應較快,所以整節課的推進非常順利。有些遺憾的是語言品味環節小組交流比較熱烈,用時較長,所以仿寫片段的時間就相對少了一些,不然學生細細斟酌可能會有更多精彩的分享。同時,在學生賞悟語言環節我的朗讀指導沒有突出,學生讀的少,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如何更好地調動課堂,引導課堂,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