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性——理念、方法、制度的突破;
普適性——具有較強的復制推廣價值;
持續性——讓公共政策富有生命力。
浙江省、安徽馬鞍山、合肥經開區等多地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通過綜合評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1年,安徽省先后兩批大規模選派干部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到關鍵崗位和平臺上接受歷練。這一“硬核”舉措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現、培育、使用人才的生動實踐。
上海、溫州兩地共同打造“科創飛地”+“產業飛地”的“雙向飛地”模式,推動雙方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化的優勢互補,在一體化發展的同時,也為長三角“飛地”合作提供了經驗參考。
為激勵各地大抓項目、抓好項目,2021年9月,浙江省創新建立投資“賽馬”激勵機制,對全省市縣區從投資增速、重大項目推進兩方面11項指標進行考核,并進行“賽馬”激勵。
江蘇省首創企業柔性引才“科技副總”制度,即通過政府立項形式,鼓勵全國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到企業兼任“科技副總”。
浙江創新建設“產業大腦”,以數據資源和數字技術為基礎,對數字產業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進行及時分析、引導、調度、管理,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雙向融合,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浙江啟動實施“三服務”2.0版,各地黨政主要領導化身為貼心“店小二”,精準推進“三服務”(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合肥市統籌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形成了以場景化應用為依托、以智慧防控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內核、以市場運作為抓手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
作為上海浦東落實《引領區意見》的重要舉措之一,2021年7月,浦東新區發布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計劃(簡稱GOI),以開放激發創新活力,從而構建錯落有致、生機勃勃的創新熱帶雨林。
蕪湖市聚焦影響企業利潤的關鍵制約因素,最大程度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努力實現重點企業和全市企業平均利潤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或比周邊同類城市高1%,成為蕪湖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
圍繞浙江省委對寧波“成為服務全省的人才高地”的要求,寧波打造浙江創新中心,以“有中心、無邊界”為建設理念,以“雙層孵化、多方協同”為培育模式,實行“科技飛地”管理體制。
近年來,南京市啟動“百校對接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選派百名干部赴全國百所“雙一流”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擔任科技人才專員,探索招才引智新模式。
為了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快捷、精準地為企業匹配優惠政策,蘇州市創新推出“政策計算器”。企業只需簡單操作,就能獲取自己可享受的優惠政策信息。
為打造銅陵城市IP,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銅陵市舉辦城市IP文創大賽、奇妙銅陵城市IP創意論壇等活動,打響了“智造新銅都、生態幸福城”城市品牌。
寧波市奉化區制定出臺了建設共同富裕特色區行動方案,并且總結、梳理出奉化“共同富裕”12個工作法,包括機制先導、改革集成、鄉村再造、創新調節、共治共享等。
為了向長三角發達地區借力,安徽省界首市率先在上海市設立離岸科創中心,積極承接上海創新資源,持續深化與上海在科技、人才、項目間的合作交流,實現“借梯登高”。
2021年初,南京市溧水區聚焦基層創新,首設“獵豹獎”“樹懶獎”,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鞭策,解決基層創新痛點,激勵基層干部用改革的思路謀劃發展。
寧波市鄞州區通過人才鏈、企業鏈、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服務鏈“六鏈聯動”,系統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系統,走出了一條創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之路。
為讓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及時解決,江蘇省睢寧縣打造了由縣委書記任首席辦事員的“速來辦”信訪平臺。通過“一個平臺3條渠道7日答復”模式,開放式受理、辦理、回復群眾反映事項。
為盤活存量工業用地、拓展發展空間,義烏市以小微企業園建設為主線,通過推進傳統塊狀行業整治,創新低效用地盤活和二次開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