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剛 胡磊

霍山高橋灣產業集群。 攝影/岳陽
“十三五”以來,六安努力從“追趕者”到“趕超者”,在戰貧、戰旱、戰洪、戰疫等一系列挑戰中實現了動態速度的位次攀升和主要工作的創新創優。GDP增幅從2016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逐年收窄差距,2019年躍過全省平均,2021年位居全省第2。
收獲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差距,特別是全省經濟總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一直縈繞著我們。面對發展上的落差,我們還要進一步發憤圖強,敢與同自己過不去;拉高標桿,敢與強者比高下。什么是紅色精神傳承?我們發展上不服輸就是體現。六安是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土地,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轉化為趕超發展的斗志,既要瞄著標兵,又要望著追兵,爭取各項工作實現更好位次,讓六安的“光榮榜”寫得更長。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六安作為長三角成員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對標滬蘇浙25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2021年12月,六安被列入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市,迎來發展的重要機遇窗口。我們要充分利用長三角創新、交易、資金、行業協會等方面優勢資源平臺,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把握好松江幫扶六安的機遇,力爭兩地幫扶合作成效名列前茅。
六安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關鍵的一步棋是合六同城化。六安從規劃上首先做到一體化,在“十四五”規劃和國土利用規劃中,始終與合肥融為一起。
其次,我們堅持與合肥錯位布局互補發展,持續推進產業、科創、園區、市場“四個鏈接”,圍繞合肥龍頭產業做配套,圍繞科創機構做底層,圍繞合肥園區做情報,圍繞合肥市場做農產品供給,在推進一體化過程中找準具體抓手,使得工作可推進,推進可考量。
把握中心城市的溢出效應,避免虹吸效應,六安重點要做好城市功能的強化。近年來,我們開展了“暢強補”專項行動,從城市發展的痛點、梗阻點著手,不斷豐富城市服務業態,增進群眾福祉,解決了一批老百姓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
一個城市的醫療、教育、商業不僅關系到民生的便捷性,也是投資環境。我們要讓外地客商、游客來到六安,不僅看到景色很美,生活一段時間也感到很舒適,這才是城市的承載力。

迎駕集團洞藏酒生產車間。攝影/徐程
工業是我們最大的短板,也是趕超的根本希望所在,必須要堅持工業強市。我們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鐵基新材料、電子信息、食品健康、新型建材等五大主導產業,梯次培育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實施“雁陣”計劃,推動企業走向資本市場。
我們圍繞項目建設、投產、落統等關鍵節點,每月跟進進度,確保項目早日達產見效,像栽一棵樹那樣幫助企業成長,通過培土、澆水,最后長成參天大樹。此外,傳統產業創新潛力很大,通過裝備升級、技術改造、工藝改進,最終促進“老樹發新枝”。
推動制造業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六安不斷掃描短板弱項,一方面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另一方面,為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成長生態,讓小微企業成為規上企業的“苗圃”。
實現工業強市,必須把開發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平臺辦好。我們堅持把開發區作為一把手工程,提出開發區建設要“三為主三融合”,即產城融合、以產為主,二三產融合、以二產為主,科工貿融合、以戰新產業為主。圍繞“畝均論英雄”改革,積極開展企業畝均效益評價行動,提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發展質量。
要發展富民產業,六安主要的優勢有兩方面,一是特色農產品,二是生態旅游業。
大別山區物產豐富,可以說是一座寶庫。融長入圈后,六安的農產品市場輻射范圍更大,成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主供應基地。六安特色農產品品種多、品質優,但單一農產品規模不大。我們大力開展“138+N”工程,培育一批農業產業發展帶頭人,推行規模經營、主體經營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經營,發展壯大八大特色主導產業,促進N種特色產業競相發展。與此同時,還開展了“6969”工程,加強農業平臺建設和市場主體培育,推動能人經營、主體經營、規模經營。
六安是安徽文旅版圖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革命老區,六安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豐富,單體旅游資源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我們要把資源挖掘好、線路策劃好、服務優化好,做優大別山紅綠交融文化旅游樣板區。發揮自身獨特的基因傳承、文化魂魄,打造六安紅色地標品牌,持續深化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不斷塑好六安形象,放大六安聲音。
綠色振興,必須以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為前提。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生態屏障,特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六安必須在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擔負起生態保護的重任。近年來,六安天更藍、水更清,空氣質量優良率居全省前列,六大水庫水質優良率始終保持100%。。
當然,綠色振興的內涵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保護。六安近年來將綠色發展融入全局,加強生態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讓產業變綠、綠變產業,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金寨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霍山縣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色振興取得豐碩成果。
在新形勢、新格局下,六安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長三角發達城市也同樣面對。我們積極前往長三角地區“拜師求藝”,尋找破難之法,組織干部跟班學習、上崗實訓,健全多層次經常化溝通對接機制,把長三角發達地區謀事干事的創新理念、破解難題的創新方法、人所不能的創新機制學到手,對標對表列出改革事項,在對口交流調研中,轉換成我們的作業題。
首先要樹立高標準,要目光所致看到問題。我們提出主要領導要當主治醫生,干部要當好臨床醫生,不僅要提出問題更要解決問題。
其次是梳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機制。要推動廣大干部做好成長型工作,發力改變縮小發展差距;做好保健型工作,統籌發展與安全,做好重大風險的防范,保持社會肌理的健康;減少消耗型工作,推動廣大干部珍惜時間的價值,從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時間謀發展、干實事。
最后,要堅持事業為上、知事識人、以事擇人,樹立面向基層、突出實干的用人導向。以“出活”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積極引入“賽馬”機制,在“賽馬”中“選馬”,讓推動發展的有為干部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