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理想
河南放了一個“大招”。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出萬年松。”“年輕干部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困難多的地方去、到大風大浪中去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接地氣、有底氣,才能壯筋骨、長才干。”2021年10月11日,河南舉行“墩苗育苗”計劃交流任職干部專題培訓開班式,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為第一批近千名“墩苗育苗”干部“打氣”。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墩墩苗”來比喻年輕干部的成長。近年來,包括河南省在內的很多省市地區紛紛著手謀劃和實施“墩苗”行動。
河南為什么要實施“墩苗育苗”計劃?干部“墩”什么?如何“育”?
河南實施“墩苗育苗”計劃,并非“突發奇想”,而是基于深刻背景下謀定而后動的重大舉措。
一是為了更好順應時代召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河南而言,大有可為。
河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個強省、一個高地、一個家園”(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生態強省、開放強省和國家創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園)的現代化河南。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提出“兩個確保”(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奮斗目標。如期基本建成現代化河南靠什么?靠的就是一代接續一代的優秀干部隊伍,而這離不開優秀干部隊伍培養選拔長效機制。因此,組織實施“墩苗育苗”計劃,成為持續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儲備干部的關鍵抓手。
二是為了更好契合國家需要。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又希望河南,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是河南的使命,是河南的責任,也是河南的擔當。
那么,實現“中原更加出彩”靠什么?靠發展。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又靠什么?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出萬年松。”“年輕干部只有到大風大浪中去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接地氣、有底氣、壯筋骨、長才干。”
所以歸根結底,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就是要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正因如此,適時實施“墩苗育苗”計劃,成為河南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的戰略舉措,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寄予河南“中原更加出彩”殷殷囑托的具體行動。
三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期盼。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比較大,產業結構偏重偏粗偏低,供需匹配度不高等方面;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較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等方面。
而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廣泛、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靠那些真正懂人民、愛人民、能為人民辦實事謀幸福的優秀干部隊伍。因此,組織實施“墩苗育苗”計劃,成為河南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打造能長期更好為人民謀幸福的優秀干部隊伍的關鍵所在。
河南實施的“墩苗育苗”計劃,思路清晰,特征鮮明,其中“突出三結合”和“堅持三個不”,是河南實踐中較具代表性和參考價值的思路與做法。
先看“突出三結合”。一是“選上來”和“派下去”相結合。既從縣(市、區)選派符合條件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到省直、市直單位交流任職,也從省直、市直單位選派符合條件的正處級、副處級干部到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交流任職和選派符合條件的正科級、副科級干部到縣(市、區)直單位交流任職。通過一“上”一“下”雙向交流、共同成長,促進領導層與執行層實現有機銜接。
2021年10月21日,《河南日報》刊發的《在實踐實干中鍛造烈火真金——我省“墩苗育苗”計劃工作綜述》一文披露,此次“墩苗育苗”共有966名選派干部,來自省級單位248人、市級412人、鄉鎮(街道)306人,縣級接收660人;來自省直機關154人、省管企業32人、省管高校41人,首次面向中央駐豫單位選拔21名干部,充分發揮各領域各行業干部“蓄水池”作用;注重選拔結構性干部,女干部215人、少數民族干部28人、黨外干部37人,政法系統干部76名,選調生244名。
在這一批下派干部中,到縣(市、區)交流任職的277名處級干部平均年齡36.9歲,其中擔任黨委副書記46人、黨委常委90人、政府副職141人,一般均兼任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383名科級干部平均年齡30.4歲,一般都擔任縣(市、區)直單位關鍵重要崗位正職。
從學歷來看,到縣(市、區)交流任職的處、科級干部均為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236人、博士35人;到省直、市直單位交流任職鄉鎮(街道)黨政正職均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具備科技、金融、城建、管理、環境、法律等領域專業背景的占比達到38%。
二是立足當下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在大風大浪中鍛煉和選拔、多接幾次“燙手山芋”、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等都是河南實施“墩苗育苗”計劃中的具體路徑,而大風大浪、“燙手山芋”等本身又都是當下基層亟待破解的難題。同時,“著眼未來5年、10年、15年乃至30年河南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需要”,是河南實施“墩苗育苗”計劃的核心出發點。那么,注重培養和形成一支具有未來戰略眼光及能力的優秀干部隊伍,則成為河南實施“墩苗育苗”計劃的主要落腳點。
三是目標導向與結果導向相結合。實施“墩苗育苗”計劃,始終以造就一支能夠滿足現代化河南建設需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為目標。而在具體實踐中,又須以結果為導向,方能及時糾偏,促使“墩苗育苗”各項任務及目標如期高質量完成和實現。
再來看“堅持三個不”。即堅持不系保險帶、不貼標簽、不搞路線圖。其中,不系保險帶,就是要讓被選派的干部杜絕混日子、走過場心態,讓他們真正明白沉下去、干得好才是最好的出路、最好的保險帶,組織認可、群眾滿意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倒逼被選派的干部真正在基層一線得到鍛煉和提升。

要讓優秀的年輕干部在崗位上切實為人民辦實事謀幸福、為基層一線高質量發展增磚添瓦、貢獻力量。更好的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儲備干部。圖為與縣中學的學生面對面交流
不貼標簽,就是要有效防止搞成特殊群體,既有效避免從上到下“墩苗”的年輕干部眼高手低,又有效避免從下到上“墩苗”的年輕干部畏手畏腳,也有效防止滋生“特人特待”“特事特辦”不正之風,進而助力被選派的干部真正沉下去、融進去、干得好。
不搞路線圖,就是要讓被選派的干部明白,被選派不是晉升、鍍金,干得好才是晉升、鍍金的前提條件,促使被選派的干部端正心態,樹立實干實績導向,主動、自愿在大風大浪中接受歷練,真正墩出經驗、墩出能力、墩出心態、練就真功夫。
高質量實施“墩苗育苗”計劃,保障“墩苗育苗”各項任務及目標如期達標完成和實現,關鍵在于統籌唱好“選苗、墩苗、育苗、用苗”四步曲。
“選好苗”是第一步。沒有“好苗子”,難有“好收成”。當前,不少地方在推進“墩苗”行動中出現了攤派、混日子、為了評職稱去鍍金、為了晉升去獲取基層經歷等不良現象,說明其選苗過程流于形式、應付,使得良好的政策機遇難以有效落地和發揮支撐帶動效應。注重規避這些問題,才能真正選好苗。選苗,要建立科學管用的選苗機制,認真貫徹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真正把政治過硬、素質過硬、作風過硬的年輕干部選出來,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輕干部選出來,優先給他們舞臺,讓他們去歷練、去成長。
“墩好苗”是第二步。要明晰“墩”的場景,引導被選派的年輕干部到吃勁崗位“墩苗”歷練、到基層一線“墩苗”成長。要理清“墩”的路徑,通過多做幾次“熱鍋上的螞蟻”、多接幾次“燙手山芋”、多體會幾次“如坐針氈”等途徑,提升年輕干部能打硬仗、能扛重活、能攻難關的真本領。要把握好“墩”的度,不能為了“墩”而“墩”,要遵照年輕干部成長規律,因人而異,既不過分的“墩”苗,也不蜻蜓點水式的“墩”,讓年輕干部在相適宜的“墩”中,扎下深根、壯根,筑牢“茁壯成長”根基,增強“抗病抗災”能力。
“育好苗”是第三步,是保障墩完后的幼苗按照預期茁壯成長、成材的關鍵。要常態化“澆澆水”,通過壓擔子、交任務等方式,持續加強年輕干部的崗位歷練頻度、程度,實現“打怪升級”。要精細化“施施肥”,針對年輕干部歷練過程中出現的信心不足、動力不強等問題,及時開展凝心聚力專項提升行動。要制度化“修修枝”,針對歷練過程中出現的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等苗頭問題,實時開展糾偏回正工作。要規范化“打打藥”,針對歷練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作風、違規違紀等苗頭問題,及時開展提醒、處理、召回等工作。
“用好苗”是第四步。以用為本,是組織實施“墩苗育苗”計劃的根本所在。對表現優秀的年輕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膽使用,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求全責備等觀念,打破隱形臺階,優先提任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干部到關鍵崗位,真正用當其時、用當其位。用好苗,既要讓優秀的年輕干部在崗位上切實為人民辦實事謀幸福、為基層一線高質量發展增磚添瓦、貢獻力量,也要更好發揮其“好苗”的示范帶動效應,實現“好苗”帶動“賴苗”成長、成材,一起朝著全體“大豐收”邁進,更多更好更可持續為現代化河南建設儲備干部。
優秀年輕干部是新時代河南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中堅力量。當前,河南已邁出“墩苗育苗”行動的關鍵一步,后期能否誕生出一批具有借鑒和推廣價值的實踐經驗、交出讓國家認可和人民滿意的答卷,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