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敏
黨的十九大將“鄉村振興”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繼續把國家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到2035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深刻地指出:“我們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起始階段,是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先機與重要基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發展農村學前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以農村為重點提升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為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要實現鄉村學前教育的振興與發展,建設高質量學前教育體系是關鍵。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我國區域間、城鄉間學前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問題較為突出。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短板主要集中在農村、邊遠、貧困等地區,這些短板不補上,讓每個兒童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健全新時代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幼有所育”,必須著力破解當前學前教育發展失衡的瓶頸,瞄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補短板、強幫扶,加快完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供給。
強化政府職能,加大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補充供給。
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屬性決定了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應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必須強化保基本、守底線、補短板職能,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加大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經費投入重點向相對貧困地區傾斜,聚焦貧困山村學前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增強經費保障的穩定性。其次,在“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框架內,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政府要適當上移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責任中心,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厘清市縣教育財政事權,適度減輕縣級支出責任。省級政府可根據實際綜合考慮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學前教育經費占政府財政支出比例、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等,加大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農村幼兒園的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
按需合理布局,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
貧困地區發展學前教育面臨很多實際困難。從需求方來看,城鎮化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涌向城市,其子女也多被帶到了城市,低出生率導致留下的人減少了。從供給方來看,貧困山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給園所布局和管理帶來較大挑戰。因此,應切實結合人口密度、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和當地實際需求形成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形式多樣的辦園格局。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指出,應充分考慮出生人口變化、鄉村振興和城鎮化發展趨勢,逐年做好入園需求測算,完善縣(區)普惠性幼兒園布局規劃,原則上每三年調整一次。結合三孩生育政策實施和地方實際,及時修訂和調整居住社區人口配套學位標準,推動城市居住社區、易地搬遷安置區配套建設與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幼兒園,產權及時移交當地政府,確保提供普惠性服務,滿足就近入園需要。完善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布局,辦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通過依托鄉鎮中心幼兒園舉辦分園、村獨立或聯合辦園、巡回支教等方式滿足農村適齡兒童入園需求。充分發揮鄉鎮中心幼兒園的輻射指導作用,實施鄉(鎮)、村幼兒園一體化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實施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
優化資源配置,完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效率供給。
首先,政府要優化教育財政投入結構,從宏觀上確立區域間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優次排序和比例。一方面著力解決學前教育最急需、學位缺口最緊張的省區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一位難求”問題,不斷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以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的分配關系,以中央“輸血”刺激中部鄉村“造血”,逐步提升對本地區學前教育的“供血”能力。其次,不斷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在完善設施設備硬件條件的同時,應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和保教質量等的提升,避免高投入產生的投入冗余,增強按需供給、有效供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再次,建立監督和問責機制,形成完善的學前教育財政經費績效評價制度,將投入與產出聯系起來,避免資金投入“一刀切”等不合理現象,保證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以及資金的合理配置,實現學前教育服務的效率供給。
提高職業吸引力,保障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的穩定供給。
建設高質量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需要有一支穩定的鄉村幼兒園教師隊伍作為人才支撐。自《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以來,鄉村教師工資收入和生活條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是,這份支持計劃并沒有明確包括幼兒園教師,當前鄉村幼兒園教師在工資待遇、專業成長等方面仍然缺乏保障,獲得感不高,流失現象較為普遍,久而久之形成了優秀幼兒園教師“進不來、留不下、教不好”的惡性循環圈。因此,要加大對鄉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傾斜和支持力度,加快補齊鄉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短板。一方面,要切實保障和提升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艱苦邊遠程度和教師在農村工作年限,提高鄉村教師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的崗位津補貼標準和力度,完善鄉村青年幼兒園教師的戶籍、住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配套政策,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待遇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應盡快建立完善的鄉村幼兒園教師榮譽制度,將職稱評定和評優評先進一步適度向鄉村傾斜,對在鄉村從業時間較久、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榮譽表彰和物質獎勵,切實增強廣大鄉村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提高鄉村幼兒園教師職業吸引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在鄉村幼兒園安心從教,努力打造一支能夠擔當鄉村學前教育振興使命的幼兒園教師隊伍。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JZD049)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