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云
古詩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具有珍貴的教育價值。統編版語文教材實施以來,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中心小學通過三年的實踐研究,探索出四種“互文性”閱讀策略,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打開了一扇窗。
尋根求同式互文,關聯內容助想象
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讓學生直接想象詩的意境,學生沒有抓手容易胡思亂想或者空洞想象。這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詩句,讓學生能夠借助詩句想象,喚起類似的情感體驗。
以《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為例,其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中“長江”這一意象飽含了詩人李白對于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學生單靠理解詩意很難想象當時送別的場面。于是,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了以前學過的古詩《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中李白借助潭水來表達和友人的感情之深。接著,教師又讓學生閱讀了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別》中的詩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時,再讓學生回到本課學習的詩句中去體會“長江”一詞蘊含的情感,想象當時的送別畫面,使學生更容易感受李白借長江之水所表達的深厚綿長的情誼。
同中探異式互文,關聯題材廣積累
中國古代詩歌題材豐富多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送別詩、愛國詩等都在小學階段的古詩學習中有所涉及。引導學生分類學習和記憶古詩文,不僅有助于他們在日常表達中運用古詩文,還能使他們在同題材的古詩文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從而讓古詩學習更加系統化。
比如《涼州詞》一詩,學生了解這是一首邊塞詩,在學習中能夠體會到邊塞戰士們的思鄉情和邊塞生活的艱苦,但在理解邊塞詩所包含的多元化情感方面存在困難。于是,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了其他邊塞詩:王瀚的同題詩作《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其四,李白的《塞下曲》。學生在開放的互文閱讀中總結了邊塞詩中的一些常見意象,比如羌笛、玉門關、樓蘭、折柳等,他們興奮地發現,不同的詩人會用相同的意象表達情感。
以人為本式互文,關聯詩人促深化
通過閱讀大量古詩會發現,同一詩人創作的不同詩詞,所傳達的情感和價值取向有著高度相似性。雖然我們無法再與詩人會面,卻能從他留傳的詩句中感受到他生命的溫度。
在教學《夏日田園雜興》時,教師找出詩人范成大所創作的《四時田園雜興》組詩中其他三個季節的詩歌,讓學生互文閱讀。一開始,學生只能從詩句中發現田園生活中人們的忙碌和樂趣,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猜想一下范成大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推想出他可能是一個樂觀、熱愛田園生活且感情豐富的人,而在范成大留存下的大量詩作中也印證了這種推想的合理性。
拓展延伸式互文,關聯生活重運用
學習古詩怎樣才能達到“文化的傳承”效果?教師嘗試將古詩與學生生活對接。
在教學《菊花》時,教師互文了多首有關菊花的古詩,然后出示菊花圖片,鼓勵學生用恰當的古詩來贊美所見。教師出示成片的黃色菊花時,學生用“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贊美;教師出示在寒風中開放的菊花時,學生或用“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或用“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等贊美。長此以往地練習,古詩會更多地走進學生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充滿詩意。
互文閱讀學習讓學生觸類旁通,打通了古詩文學習的命脈。深入學習古詩文,不僅會提升學生的古詩文審美素養,還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