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孩子,你慢慢來》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文字,無比美好,背后更蘊含著一份教育智慧:幼兒園需要“慢教育”。從2019年建園開始,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孫家疃第二幼兒園不斷深化教育內涵,打造獨具特色的環境文化,將游戲與自然緊密結合,探索幼兒游戲活動的價值。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遵循“慢教育”理念,即讓游戲周期、游戲過程慢下來,讓幼兒從容探究,逐步實現教師、幼兒、園所的共同成長。
向上“生長”的力量,優化游戲環境。在游戲開發準備階段,我們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描繪一張藍圖,想好玩什么樣的游戲。我們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課改理念,本著“讓教育回歸自然”的思想進行親自然特色建設,制定了《戶外自主游戲改造方案》《室內區域游戲建構方案》,建構室內與室外的聯結。在游戲場地打造中,遵從幼兒視角,做到好玩有趣;尊重幼兒需求,確保想玩愛玩。努力建構自然化、系統化、多元化的深層游戲架構模式。
另一方面,建構游戲場地,架生態化橋梁。我們啟動線上環境論證會,反復討論,展開游戲改造的整體構想。在室外游戲中,我們初步調整高結構材料,對游戲場地進行重新規劃。例如,拆除玩法單一、占地面積較大的大型攀爬架,將其變成更具趣味性、挑戰性的攀爬設施;將有安全隱患的大理石臺面去除,換成起伏的輪胎圍邊,既滿足幼兒平衡挑戰的需求,又增強游戲空間的立體感;建造高低不一的花園式洗手池,將墻面設置成涂鴉墻,方便幼兒們繪畫,讓每一寸空間都能靈動起來。
向下“扎根”的實踐,深入開展游戲。我們將重點放在室內區域游戲的創設及探索上。第一,準備游戲環境,創“多元化”模式。比如增設“生活區”,小班幼兒重在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照顧植物、疊衣服等,培養其自我服務能力;中、大班幼兒重在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比如編織、系蝴蝶結等。開設自然區,將各種自然材料投放到區域中,供幼兒們觀察、做自然筆記等。將科學區和自然區有效結合,引導幼兒觀察年輪、測量長度等,做到區域生活化、主題化。
第二,堅持游戲時間,行“慢教育”方式。我們希望幼兒不趕時間、不趕過程、不趕進度,在游戲中慢慢觀察與探索。2021年9月,幼兒園在原有基礎上細化了一日流程,將碎片時間融入游戲活動,讓幼兒們自主選擇游戲、從容進行游戲,將一日規范從理論層面真正落實到幼兒層面。
第三,凝練游戲文化,營“自主愉快”氛圍。教師和幼兒們一起討論、確定了幼兒園的吉祥物——丁寶(原型為蒲公英)。在游戲空間,處處都有“丁寶”的身影,它寓意教育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愛和自由,讓他們自由探索、奮力生長。
我們重在研究區域材料的價值、游戲的氛圍、幼兒的專注度,從幼兒進區前的選擇,到環境準備、自主合作、物歸原處的規則,再到結束時聽著音樂自主整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整合“自然”的活動,深化游戲內涵。首先,創新一套玩法,制定“收放自如”的規矩。我們將原有的“幼兒成長檔案”進行升級,結合園本特色梳理出《二幼自然成長手冊》,記錄幼兒們與自然互動的點滴。同時,手冊也成為幼兒們戶外自主、室內區域、自然游戲、自然課程四合一的“手賬”,可以隨時回顧、觀察、比較。針對區域活動中作品擺放雜亂的問題,經過研究,我們增設“百寶箱”,幼兒們可以根據喜好為百寶箱定制專屬標簽,隨時將作品和自然物進行收藏整理,方便區域活動的使用、與同伴分享,同時也便于教師隨時了解每個幼兒的成長及興趣點。百寶箱成為幼兒發展評價的參考依據。
其次,守護一個夢想:做真游戲,感受生長的力量。幼兒們是故事的創造者,我們是故事的呈現者,希望能基于幼兒的立場,通過游戲把故事延續下去。我們相信,只要勇于探索、守護幼兒的游戲夢想,教育這個說不完的故事,會續寫得越來越精彩。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