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潔苡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學校是傳統德育的主陣地,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品性養成的重要場所。在智能時代大背景下,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小學以極具特色的“學雷鋒”文化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優化課程結構、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逐步在區域內建立了有章可循的一體化特色大德育體系。近年來,學校以長期積淀的“學雷鋒”文化特色為底蘊,推行新時期學雷鋒“五品”文化體系,志在用關愛的力量,培養溫暖的學生,建設滋養型學校。
我們需要怎樣的雷鋒精神?學校運用多種方式面向各個群體展開數據調查,在大數據的分析下,結合社會需求、時代需要,將辦學理念凝練為“讓愛充滿校園,用心成就未來”,突出雷鋒的大愛精神,并融入時代所需的責任擔當、志愿服務、文明有禮、求真向善、全納融合等,進一步將新雷鋒精神具體到愛祖國、愛自己、愛他人、愛團隊、愛社會五大具體行動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浸潤,在實踐中升華品質。
新時代,賦予“學雷鋒”的新方法。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傳承“學雷鋒”文化應主動轉變活動方式,落實個性化教學,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地域優勢,彰顯特色。學校將臨近口岸等地理因素轉變成德育實踐的優勢,主動對接邊檢、海關等部門,構建“教育共同體”,共同研發了“愛路護路教育”“國門生物安全進校園”等特色課程。疫情期間,學校和羅湖醫院集團聯手舉行了多次疫情防控和急救進校園等活動,在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一方面,向學生展現了各周邊單位“堅守崗位學雷鋒”的具體做法;另一方面,給予了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清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如何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
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實踐體驗是新時代“學雷鋒”課程的突出屬性,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有利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與行為能力。學校運用智能手段提供一種模擬的生活形態,創設一些道德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主動實踐、感悟成長;策劃了一系列活動,每個活動都提出具體的體驗要求、列出項目、做好記錄、提供分享學習平臺,逐步形成《學雷鋒做小主人》的校本成長手冊。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智能時代的學習已經完全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同時也促進學習型社區的發展。學校開設了以“學雷鋒”為主題的家庭共同成長課程,包括義工服務、親子陪伴、家長互助、爸媽開講等。學雷鋒德育實踐活動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在家庭和社區也扎下了根。如今,羅湖小學結合周邊實情,建立了深圳市第一支親子義工隊,聯合市義工聯在羅湖口岸掛牌親子服務站,把以往搬運行李的單一形式變成綜合服務,運用信息化手段協助過往旅客查詢資料、驗證過關等。家長的親自參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過程可控,評價可視。針對“怎樣讓學生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品格內化”問題,學校做了深入探討。以傳承雷鋒精神為主題、以德育課題研究為核心,創新德育的目標、內容、實施方式和評價管理。學校啟用全員評價,運用曉黑板App,將學習雷鋒的五種品質對應為具體的五類行動,引導學生從日常做起,爭做“雷鋒精神的種子”。在App中,羅湖小學將五種品質附在明德星、啟智星、博雅星、健體星和勞動星上,評價過程中,一到五星不同程度的量化等級,讓學生有了不斷成長的體驗過程,也使其在歷練中見證自身的進步。日常評價的視頻還可以作為班隊會的資源,形成德育教育的微課,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微課中了解規則、養成習慣。
為使“學雷鋒”文化更有生命力,羅湖小學將國家基礎課程統一為“釘子課程”,強調在知識性學習中學習雷鋒的釘子精神;將其他延展性、綜合性的課程統一為“百寶箱課程”,與國家基礎課程融合發展、共生共榮。就像雷鋒一樣,隨身攜帶“百寶箱”,隨時為人民服務,新時代學校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有拿得出手的本領。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