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兵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但是也在此過程中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所以各方利益者必須樹立二者融合發展的意識,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及策略,提高廣大游客的綠色環保旅游意識,倡導全員參與的情況下,堅持生態資源的保護第一,提高鄉村旅游建設效能,進而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引言
鄉村生態旅游項目作為目前鄉村振興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管理方式粗放、建設布局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建設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巨大風險。因此,實踐中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立足于各鄉村區位、文化、民俗特點,堅持適度性原則,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細化發展規劃,加大宣傳力度、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加大執法力度,強化法制觀念,創新發展方式,創建特色旅游目的地,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措施,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1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
在鄉村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中,兩者不僅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還對彼此相互制約,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就不會得到有效地發展。鄉村旅游實踐的過程中,如果不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那么鄉村旅游開發就沒有實質的意義和價值了。大多數的鄉村生態環境都處于粗放式管理狀態,甚至無人管理。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管理者突然面對迅速增加的車流、人流及物流等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和處理,尤其是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低端產品“農家樂”,旅游人員在衣食住行上不加節制,隨意浪費食物,隨意丟棄垃圾等行為都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并且這些污染一旦造成,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進行解決,而且影響了后期游客的進入。
2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有些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由于指導思想、規劃理念滯后,缺乏科學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措施,采取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污染水源、河流邊坡硬質化等行為方式,導致了鄉村旅游景區內部及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水質變差等,打破了原有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系統。同時,有的鄉村旅游開發,過于看重人造景觀的設計和建設,致使原有的綠地面積大幅萎縮,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生物多樣性減少。此外,隨著景區游客的增多,在景區內部未能及時修建污水凈化系統、配套垃圾處理設施等[1],也容易增加鄉村旅游景區的生態環保壓力,加上過多游客數量及其素質較弱,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景區環境可能會出現持續惡化。
2.2基礎設施建設不全
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影響游客旅游消費的體驗感,進而影響到鄉村旅游的口碑和開發效益。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鄉村基礎設施現有體系無法滿足外來廣大游客的消費需求,在交通、餐飲、住宿、公廁及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比較滯后,加之鄉村旅游服務人員多以當地農民為主,缺乏必要的業務培訓,造成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2.3開發管理方式過于粗放
由于對自然資源的演替規律和生態系統內在機理熟悉程度不高,在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所使用的技術也并不符合自然資源的開發需求,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開發。開發中功利性非常強,片面追求眼前、近期經濟利益,只講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不顧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重開發、輕保護,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3.1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樹立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鄉村旅游是一種大眾參與的活動,因此公眾自覺的環保意識在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系統闡釋了生態系統的內在結構和演變原理,要求人們必須按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全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2],樹立 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3.2用市場化手段推動生態保護創新
想要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的融合工作,需要充分發掘當地的生態文明資源,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推動生態保護創新。同時,開發、包裝、推銷這些更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文化,讓更多人感知體驗,持續建設生態文明,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注重人文環境傳承,以市場化手段推動生態保護創新發展。鄉村旅游開發要深深植根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厚文化土壤,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化,保障資源得以更好開發,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推動二者融合,注重實踐完善
只有以可靠的理論保障實踐,才能確保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融合,防止陷入相互矛盾的境地。在融合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因鄉村旅游開發而破壞生態文明,也不能因過度保護生態文明而阻斷鄉村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鄉村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相關旅游單位需要建立嵌入式的系統模型[3],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系統控制核心,控制鄉村旅游開發的進度和程度,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的強勢組合與弱勢互補,真正推動二者協調發展。制定完善的國土空間開發制度。注重生態制度和生態文化的建設理論研究,實現兩者更好的協同發展。
3.4增強開發治理效能
通過完善政府、企業、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目前,鄉村旅游發展還存在運維管理混亂、發展模式雷同、服務水平落后、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需要多方參與到鄉村旅游治理當中,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4],改變鄉村旅游粗放式的發展模式。(1)要明晰土地產權,利用市場機制整合旅游開發要素。(2)要 加強對鄉村旅游開發中違法行為的監管。(3)充分挖掘各個鄉村文化資 源,結合鄉村振興政策,突出各地特點,一業獨大,牢固樹立我有他無的理念,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旅游規劃,避免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造成資源浪費。(4)發揮基層自治組織功能,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 ?引導他們共同參與到鄉村旅游項目建設中來。
結束語: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鄉村旅游成為行業中最具有發展的新業態。鄉村旅游業與常規的旅游模式不同,鄉村旅游更具特色,所以近些年來受到人們的追捧,帶動了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但是,伴隨著鄉村旅游行業的發展,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我國現階段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所以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必須要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促進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衛民.鄉村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09):47-48.
[2]李華強,鄒安瓊,姚沁.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相關者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20(02):83-88.
[3]韓笑,趙志遠,蘇倩.有關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思考[J].區域治理,2019(42):72-74.
[4]靳曉婷,惠寧.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村產業融合動因及效應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