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晗玉,張 嫻,孟凡靜,李瓊瓊
巴林特小組是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師Balin[1]于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倫敦創立的。巴林特小組的主要活動是一組醫生與經過培訓的主持人一起定期開會,討論其醫療服務過程中遇到的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案例[2]。查閱資料發現,國內很多學者已經將巴林特小組應用臨床工作中[3-5],效果良好。本研究將巴林特小組引入臨床護士中,旨在改善腫瘤科護士的職業倦怠感和工作-家庭沖突。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1.1.1 樣本來源 隨機選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工作的護士作為研究對象。護士納入標準:①工作≥1年;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進修和實習生;②2018年休假時間超過1個月者;③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
1.1.2 樣本量計算 采用兩樣本均數比較所需樣本含量的計算公式[6]:以護士職業倦怠得分為敏感計算指標,根據類似實驗研究結果,估計其標準差為2.36,δ為2.41,以α=0.05,β=0.10的概率,計算得出n1=n2≈21,考慮到10%失訪率,得出樣本量應為47人。綜合各因素,最終確定樣本量為46人,即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23人。
1.1.3 分組方法 隨機抽取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9個病區中的4個病區。隨機分組方法:將9個病區編號,從01編到09號,隨后從隨機數字表中第3行第2列開始,讀取兩位數作為隨機數錄入到編號下面;然后將選出的隨機數按從小到大排列編序號,序號1~2號為對照組(2個病區):女23人,年齡25~54(31.45±2.38)歲,工作年限1~31年,本科18人,專科5人;序號3~4號為試驗組(2個病區):女23人,年齡23~52(29.63±2.27)歲,工作年限1~29年,本科19人,專科4人。兩組護士年齡、工作年限、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對照組干預措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心理疏導:包括了解護士最近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輔導,定時召開護士座談會,加強護士之間的溝通交流。
1.3 試驗組干預措施
1.3.1 成立巴林特小組 成立巴林特小組A組和B組,分別由腫瘤科的2名護士長擔任主持人(組長),每組由該病區11名或12名護士組成,邀請1名心理學專家對護士長進行為期1周的培訓,內容包括巴林特小組的相關知識及測評量表的使用方法。
1.3.2 巴林特小組的活動流程 活動采用圓桌的形式,所有成員圍坐在一起,按照巴林特小組活動流程的5個步驟進行(見表1)。小組活動每周舉行1次,時間不超過1 h。

表1 巴林特小組活動流程的5個步驟
1.4 效果評價 應用量表評價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和干預后護士職業倦怠感和工作-家庭沖突。
1.4.1 護士職業倦怠量表(NBS) Moreno-Jimenez等[7]編制了護士職業倦怠量表(NBS),唐穎等[8]翻譯成中文簡化版,宋雙[9]將該量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反映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量表的核心部分,該部分包括壓力源、職業倦怠情緒、積極人格特征、應對方式及倦怠5個方面,共57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表示完全同意,表示基本同意,表示基本不同意,表示完全不同意。總值越高,倦怠程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57~0.94,易于理解,有可操作性,評估倦怠涵蓋內容全面,可以作為測量中國護士群體工作倦怠的工具。
1.4.2 工作-家庭沖突量表 該量表由Carlson等[10]設計,量表分為工作-家庭沖突(WIF)和家庭-工作沖突(FIW)2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3個維度,包括時間沖突、壓力沖突、行為沖突3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用數字1~5分表示,分數越高表示工作家庭沖突越大。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11]。
1.5 調查方法 由不參加實施干預方案的人員進行量表測評。填寫問卷的過程中,采用統一的指導用語,所有人員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填寫。問卷完成后調查人員予以檢查以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問卷的有效收回率為100%。


表2 兩組護士干預前后職業倦怠感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護士干預前后工作-家庭沖突得分比較 單位:分
3.1 巴林特小組能有效改善腫瘤科護士職業倦怠感 職業倦怠是指人在長期工作重壓下不能順利應對壓力而產生情感耗竭、身心疲勞狀態,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癥狀,不僅危害護士的身心健康,還會對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產生影響[12-13]。本研究顯示腫瘤科護士職業倦怠處于中高水平,這和李三梅等[1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腫瘤科相比其他科室、護士相比其他職業對抗腫瘤藥職業暴露的接觸更多[15]。其次,部分癌癥病人,自身及家屬情緒多變,常出現憤怒、恐懼等負性心理,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期待和要求提高,護理工作較難開展。再加上,面對著癌癥晚期的病人,辛苦的護理仍不能挽回病人的生命,看著病人一天天走向死亡,致使護士容易產生失望甚至無能為力的心態。這些職業特點使得腫瘤科護士這一群體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本研究證實,采用巴林特小組,試驗組職業倦怠感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巴林特小組提供一個支持平臺,使小組成員能夠敞開心扉,共同回顧確認工作中積極的一面,相互支持[16]。巴林特小組就是護士訴說案例經過,組員耐心傾聽,幫助護士分析和整理自身和病人的復雜情緒,引導護士向事情的積極方面思考,同時在這個過程提供案例當事人一種宣泄的特殊渠道,減輕心理壓力。
3.2 巴林特小組能有效降低腫瘤科護士工作-家庭沖突 工作家庭沖突是指工作與家庭角色不能相容,個體應付其中一方時,就無暇顧及另外一方[17]。國內外研究均表明,工作家庭沖突對身心健康有影響,易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對工作和家庭生活造成消極影響[18]。本院腫瘤科護士全部是女性,在工作中承擔病人的護理者、健康宣教者及心理疏導者等角色,在家庭中承擔主要照顧者角色,這個多重角色往往無法取得平衡,導致不和諧的發生。本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組可以降低護士工作-家庭沖突。經過巴林特小組培訓后基于具體的案例,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分享自己成功化解矛盾得經驗,從不同角度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拓展其解決工作-家庭沖突的思路。在“討論”環節,發言者暫時退出小組,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組員對其提出問題的觀點,會發現曾經被忽略的因素,打破認知的“死角”,更有助思考問題。工作-家庭沖突是多數護士均需要面對的一種壓力源,巴林特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組員可以獲得來自身邊同事的情感支持和鼓勵,這也是一種舒緩壓力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通過巴林特小組活動,可以有效改善護士負性心理。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入組的樣本量相對較少,未來應考慮多中心聯合試驗,進一步完善巴林特小組活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