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紅,張秋紅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隨著社會發展,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備受關注。漢語言文學(中文)專業是我國傳統的、獨有的文科專業,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進程中,其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建設和發展,值得人們深思。
2018年10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提出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2]
在“新文科”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創新改革不斷深化和拓展,已形成部分經驗和成果。這些成果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從宏觀層面探討“新文科”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建設,如馬世年提出“新中文”的思路,主張在“新文科”理念下,建設和發展“新中文”,需要凸顯“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創新”的四種特征。[3]二是結合某校的情況從微觀層面探討“新文科”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如朱家席立足于“新文科”建設這一時代背景,結合蚌埠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自身特點,提出課程設置應與高校辦學定位緊密結合、要革新專業人才培養理念、促進由專業化向通識教育轉變等創新發展對策。[4]劉夢寐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為目的,對當地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轉型方案。[5]張永剛等人根據“新文科”建設對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語文教學法類課程提出改革意見。[6]張勇以湖南理工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路徑。[7]
從現有文獻來看,宏觀層面的研究為“新文科”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發展提供了全局的視角,而微觀視角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借鑒經驗。但微觀層面的研究多聚焦于某個學校的課程設置,單一分析某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寫作能力、語文教學能力等。
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文科”背景下,學界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較少。謝坤從實踐教學的目標、專業實踐課程、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專業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幾方面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改革意見,以江南大學中文系為例,側重于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對實踐課程的組織實施與實施效果考評等涉及不多。[8]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除了構建課程體系,還要考慮如何組織實施、如何檢測實施效果等。組織實施是課程體系的落實階段,組織實施過程的科學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乃至人才培養質量。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北方民族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構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適應學生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如何創新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競爭力,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新文科”的內涵大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現有文科專業為基礎,賦予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內容;二是在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上實現跨學科專業的新突破[9],也就是建設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文科新專業。
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非師范類的,故我校堅持“面向全國,主要服務于民族地區,為民族地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結合我校辦學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主要集中于上述“新文科”內涵的第一個方面:在現有的專業內涵基礎上,以保證其專業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為前提,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推動教學模式改革。[9]積極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服務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需求,這是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一方面要參照社會需求和國家相關教育政策,另一方面要清晰把握學生的發展情況。因此,2020年5月和2021年4月,筆者對我校2016級(畢業生)和2018級(大三年級)學生進行了實踐教學相關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能力現狀、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的看法及就業需求,分析其特點,以便在“新文科”背景下進一步改革,創新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力求處理好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從教師“教得好”轉變為學生“學得好”,以學生為核心激發全部潛能,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漢語言文學人才。
筆者進行了學生進入職場所需能力狀況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在關于就業中自身缺乏的能力調查中,2016級學生認為自身最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占21.67%)、其他能力(占21.67%)和專業技術能力(占20%);2018級學生認為缺乏專業技術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數最多,分別占比27.5%、26.1%、20.3%。由此可見,學生普遍認為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是就業中最重要的也是自身最缺乏的能力。
在關于現有的實踐課程設置的調查中,在回答“你認為本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時,選擇“過分強調理論教學,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2016級學生占46.67%,2018級學生占35.5%。如何使實踐課程的設置更加科學以促進其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我校漢語言文學實踐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一大問題。
開設實踐課程的出發點是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以達到促進學生就業的目的。在本次調查中,學生在面對“你認為實踐課程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的問題時,被調查對象首選“社會實踐能力”的2016級學生占33.3%,2018級學生占42.8%。
在回答“你認為對自己的實踐能力增長最有用的課程有哪些”時,被調查學生首選“畢業實習”的2016級學生占68.33%,2018級學生占58%。大多數學生認同“畢業實習”是提高實踐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撰寫畢業論文(設計)是大學本科實踐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既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和應用專業知識,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邏輯和寫作功底,同時,這也是畢業前對學生綜合性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進行全面考核的一個必要環節。調查結果顯示,畢業論文(設計)作為實踐必修課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在回答“你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比較難以克服的困難是?”這一問題時,2016級選擇“理論知識不扎實”的學生占50%,選擇“語言表達不到位”的占21.67%,認為“文獻資料不會使用”的占18.33%,僅有6.67%的學生選擇“寫作模式不清楚”。這與2012年進行的相關調查的情況差別不大[10],說明相同的問題依然存在。
調查結果顯示,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進入職場。實踐課程教學沒有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起來,致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專業技術能力不足。實習是本專業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實踐方式。對于撰寫畢業論文,學生認為專業知識不扎實、收集文獻資料不足、語言表達不到位是最大阻力。
根據上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展需求,以及“新文科”建設要“樹立能力與素質并重的培養理念,實現創新性高質量文科人才培養”[2]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改變以往文科教育強調理論基礎和思辨能力、忽視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重視科研論文產出、忽視文科成果的多樣化形式表達呈現等現象,推動文科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在目標定位、學生發展、成果產出等方面的全方位轉型”[8]。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課程是高等教育的“黑匣子”,這個“黑匣子”是各種教育思想、模式、實踐的薈萃之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處。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實施來實現的。課程教學是提高學生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缎挛目菩浴分赋觯挛目平ㄔO要夯實課程體系,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2]我校作為民族類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占60%左右,生源差異較大。實踐教學的改革應切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人才的要求,以課程為抓手,優化課程設置,突出產出導向,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需要的專業型人才。
根據“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我校啟動了201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我校文學院又廣泛調研,多方論證,修訂了2019版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突出了“實基礎、重融通、強應用”的“新中文”特征[3],改變傳統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注重理論和知識的傳授,對實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狀況。課程設置從兩方面優化。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實踐課的比重。修訂后的2019版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方案的實踐課比例為25%左右。二是以“讀說寫用”能力培養為主線設置實踐課程。修訂后的2019版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國標”規定的實踐必修課、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的學時,規范過程、嚴格考核、夯實基礎,并在此基礎上保留了原人才培養方案里“文學采風”“語言調查”等學生滿意度較高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在實踐選修課程設置上,修訂后的2019版人才培養方案注意打破以往專注于單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門類界限,更好地適應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區分文秘、教育的大類設置以及學生就業取向和未來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注意增加跨學科的新內容,在實踐選修課程中增設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權。
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的根本。“新文科”建設要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以課程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改革重在落實以學生“學”為中心的問題。因此,學校創新實踐課程的組織形式,實施成果導向、任務驅動的實踐教學,變革傳統的粗放實踐組織形式,運用OBE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教學。OBE教育理論被公認為“追求教育卓越的一個正確方向和值得借鑒的教育改革理念”[11]。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也稱“成果導向教育”。成果導向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課程可以根據成果導向教育教學理念,制訂詳細的教學大綱、組織方案和考評辦法。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的制訂應認真研討“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明確基本目標和高階目標?;灸繕耸侨可鷮W生學完本課程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高階目標是在基本目標達成基礎上的提高,幫助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達到更高的目標,以適應我校多民族學生學習差異化的需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程教學實施按照組織方案進行,以有效幫助學生取得學習成果。傳統做法是除了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踐課與理論課課程基本一樣,大多是一個教師負責一門課,教師對學生過程指導的生均次數和時間較少,尤其是對一些自主學習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的學生的關注不夠,學生實踐效果和獲得感不佳,學習目標達成度較低,有時會流于形式。為突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文科”建設特征,實踐課創新組織過程應首先改變實踐課一課一教師、行政班級的教學組織形式,實行一課多教師、學生分組進行的組織形式。小組實行導師制,導師細化指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多次反饋,促進學生交流協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實踐課程教師組研究討論“設計出既符合學校規范,又滿足學生實踐需要、教師積極引導的評價體系”[7]。為保證實踐課程改革目標達成,我校改變以往的單一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意生生互評與師生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發展,鼓勵學生產出成果,增強其學習的獲得感。
1.理論課與實踐課雙向驅動、協同共進
我校注重專業核心課、學科基礎課等理論課程,在傳授知識和理論的同時,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實踐以課程為單元,理論課與實踐課雙向驅動、協同共進,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實踐,形成“課堂+實踐+思政”的課程教學模式,在專業知識內容的教學中,結合開展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現代漢語課程中,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入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調查,就學生所來自的民族地區和學校所在的民族地區的語言生活進行語言調查,融知識、能力和價值情感教育為一體,同時為學生后續的實踐課程打好基礎,給學生提供關注和研究的方向。這樣的課程設計方案不僅可以使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水乳交融,還能使學生了解國家語言文字政策,增強各民族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認同感。
2.專業知識教學和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
據調查,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直接求職就業。面對這個現實情況,我校教師在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強化職業技能培養,邀請業界人士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職業技能培訓重視校外實踐的培訓與鍛煉。從調查結果來看,在回答“你認為本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時,46.67%的學生選擇“過分強調理論教學,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回答“你認為哪種實踐課教學模式有利于你能力的提高”時,76%的學生選擇“理論與實踐同步”;在回答“你認為實踐課最應該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時,33%的學生選擇“社會實踐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對實踐訓練有著強烈的需求。在面對就業時,學生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實踐訓練。因此,在培養學生理論能力的同時,要注重社會實踐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積極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關的社會單位進行對接,建立實習基地,產教融合,讓有經驗的從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將課堂知識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讓課堂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及時與社會需求對接,逐步積累學生的實踐經驗,為其求職打下堅實基礎。
3.線下和線上實踐教學相結合
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線下實踐教學多年來已經積累了一些有效經驗。目前,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引進并開展線上實踐訓練。
在互聯網和教育結合的過程中,線上教學快速普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教學能夠彌補傳統線下實踐教學的一些不足,比如線下實踐教學資源不足、與學生課程時間沖突、與學生興趣方向沖突等。應加強線下實踐訓練模式,同時有效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線上實踐訓練,形成線下實踐教學和線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高校應加強線下實踐教學模式的時效性,面對面教學,滿足學生專業知識提升和專業技能培養需求;另一方面,把握線上實踐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線上模式進行實踐訓練,包括線上專業人員實踐指導、線上實踐能力培養訓練、線上競賽等形式,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比如考研、考事業編、考公務員、參加企業招聘、自主創業等設置不同的線上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學習內容,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此來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將線下實踐教學的時效性與線上實踐教學的靈活性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效率。
4.專業考試與行業考試相結合
在學校教育的專業考試基礎上,我校鼓勵學生參加行業考試、專業競賽等,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了解專業、掌握思維方法上。教師在課堂外積極開展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活動與競賽,設置各種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以考試、活動競賽等形式督促學生學習,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通過參加此類活動與競賽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和實踐知識體系,增強實踐技能,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練,實現更加有效的學習,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以實際學習成果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的發展更符合社會發展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需求,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在“新文科”背景下,結合我校民族類普通高等學校的特點,本文通過調查了解了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現狀以及就業需求等情況,分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舉措:一是堅持以課程為基礎進行實踐教學,優化專業課程設計;二是創新實踐課程組織形式,完善實踐考核考評機制;三是多途徑拓展實踐形式,建立實踐教學的多模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