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曉彬
(1.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9;2.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好課程思政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切入,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1]高校肩負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應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高度重視課程思政的使命擔當,提升立德樹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理論與實踐看,課程思政教育的重點是“三觀”教育,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內容上涵蓋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憲法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品德修養教育、綜合素養教育、奮斗精神教育等多個方面,具有寬口徑、多維度、系統化等典型特征。從當前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將課堂教學作為切入點,以教師為課程思政教育的主導、學生為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體,通過教學融入、師生互動和討論交流的方式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鑒于此,筆者以今年承擔的本科生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為例,探討交流高校非思政課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個人體會,以此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借鑒和參考。
在專業課中加強課程思政教育,對堅持高校德育的社會主義育人底色,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實現,全面提高專業知識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質量等具有重要的意義。[2]首先,通過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專業課程(特別是人文社科類專業課)的思政內涵和價值意蘊,有利于把高校教書育人的主題、主線真正落到實處,確保專業課教學中德育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其次,通過專業課的思政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德育課與專業課“兩張皮”的問題,進而創造性地將專業課與思政課結合起來、將知識技能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提高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最后,通過把思政課和專業課及實踐教學等環節密切聯系起來,積極融入愛國、愛家、愛社會、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成長成才的信心,砥礪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人文地理學作為高等院校地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地理學科中一門專業基礎性和導論性課程,也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3]本課程以人地關系為核心,內容涉及文化、人口、經濟、產業、生態、語言、宗教、聚落、旅游和政治等多樣性主題[4],具體包括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基本理論、研究方法、人口與民族、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工業的出現與工業區位、聚落與城市化、語言類型與語言景觀、宗教地理與宗教景觀、旅游地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人類行為與行為空間、人文地理學所面臨的問題等豐富性內容,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等學科特性,以及文理交融、以文為主、系統集成的典型特征,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當今世界和我國人文地理現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發展演化規律,以科學思維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我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文地理學與課程思政聯系密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文地理學是地理科學中的社會科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因此,教師可以從人文地理學中挖掘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觀、人生觀等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為基礎的課程思政元素,如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認識的本質和過程,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等。第二,人文地理學的內容以人地關系為核心,涉及文化、人口、民族、經濟、產業、城市、語言、宗教,以及旅游地理、地緣政治格局、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本土化、人類行為等多樣性、系統性主題,因此,教師可以從個人價值、人力資源、地區發展、國家歸屬、民族信仰、安全穩定,以及區域合作、全球合作、文化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和諧社會等多個領域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第三,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等學科特性,有利于讓學生展示其多元人文知識儲備和廣泛認同情感,通過課堂討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促進師生全員參與、情感互動和教學相長。
筆者采用趙榮、王恩涌、張小林等編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學》(2006年5月第2版)作為教材。該教材第一版作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教材,在2000年7月正式出版。該書出版后,受到學界廣泛歡迎,并榮獲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后經評審又被作為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教材,入選教育部首批百門精品教材(一類)。[5]為適應時代發展,2006年5月,編寫組對教材進行了修訂完善,該教材隨之成為諸多高校人文地理教學的主要教材及學生考研的重要參考書。
根據學校安排,筆者于今年上半年承擔2019級地理科學專業兩個班級的人文地理學課程部分教學任務,按照幾位教師的分工講授計劃,筆者具體承擔本課程第3、4、5章的教學任務,下面以此為基礎介紹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體會。
1.第3章思政教育設計——融入經典
教材第3章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內容涉及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和主要研究方法。從表面上看,這一章內容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不明顯,但結合江蘇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本科生源特點及培養目標,課堂教學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筆者根據需要,在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基礎上探索融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這一經典思政教育元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哲學基礎,結合課程內容,補充介紹實踐觀、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全面觀在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中的指導性、應用性。[6]其中,實踐觀是指認識的基礎和目的,如地理實習、課題調研等地理實踐活動中需要多看、多聽、多問、多記,充分了解地區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和區域差異,切實掌握第一手資料,為今后的學習研究和服務社會奠定基礎。聯系觀是指地理現象具有普遍聯系和交互影響,如交通、教育、醫療、文化影響營商環境,具體事例如河南郭亮村在陡峭的山崖上開鑿掛壁公路進而發展鄉村旅游。發展觀是指地理現象的普遍發展變化,要從國家及區域發展中觀察發展的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矛盾觀是指利用矛盾論辯證分析地理現象,正確看待地區發展中的成績與問題、優勢與劣勢、主要與次要因素。全面觀是指結合人文地理學的結構主義方法論,闡明結構是由各個部分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而部分只能在整體上才更有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結構的整體性來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全面、系統地分析地理現象與問題,科學解釋甚至預測人文地理現象,增強學生在學習研究中的系統觀念和整體思維,培養學生全面系統觀察思考問題的主觀性、能動性。
2.第4章思政教育設計——融入熱點主題
教材第4章為人口、人種和民族,內容涉及人口與發展,人口分布與遷移,人種和民族,民俗與流行文化。這一章內容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較多,如人口增長、人類與疾病(特別是天花等烈性傳染病)的頑強抗爭、人口素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人口遷移的經濟社會原因、世界不同人種的差異、民俗的優劣評價與傳承保護等,都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元素。而人是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結合當前關注的人口增長主題和焦點,筆者選擇人口增長、人口素質作為主題式思政教育元素,具體教學實踐如下。
人口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五大問題(人口、糧食、能源、資源和環境)的核心。人類自出現以來,盡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波折,但人口增長趨勢總的來看是持續增長的,且每增長10億人口所用時間迅速縮短。[5]通過這些數據,筆者引導學生認識人口研究的意義,強調人口是人地關系協調的主體,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體,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社會經濟內容,更是發展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以此提高學生對我國人口增長及人口素質重要性的認識水平。
3.第5章思政教育設計——融入社會民生
教材第5章為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內容涉及農業的起源、農業的發展與類型、世界農業生產布局、農業景觀和農業區位論。這一章內容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也較多,如農業的起源與基礎性地位,狩獵社會到農耕社會的文明進步,人類對動植物馴化體現出的優生優育、科學精神和奉獻精神,農業發展與人類文明出現,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科技進步,世界糧食安全,農業景觀、生態農業的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等。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糧食都不是普通商品,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政治商品、社會商品、戰略商品。因此,結合全球氣候變化、土地資源非均衡、糧食供需格局、品種結構矛盾等民生焦點問題,筆者選擇融入主要糧食作物供需與糧食安全這一重要的社會民生思政教育元素,具體教學實踐如下。
目前,在全球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我國小麥產量、庫存量可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優質小麥缺口較大,需要借助進口進行品種調劑,培育出營養價值更高、口感更好的優良小麥。同時,出于品種結構、價格等因素考慮,近年來我國稻米進口數量遠大于出口數量。此外,在飼料玉米、玉米深加工企業(酒精、淀粉、糖、其他生物制品)等需求帶動下,我國玉米消費量持續增長,供需存在一定缺口,玉米進口量呈波動性增長。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規定的世界糧食安全標準為自給率90%,這里面的糧食包括谷物、玉米、大豆等所有主要種類,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為82.3%左右,并未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糧食安全標準。[7]通過這些事實,筆者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糧食的國際供應鏈可能面臨的諸多風險,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既要牢固樹立糧食安全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又要弘揚愛惜節約糧食、反對鋪張浪費的優良傳統。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主平臺,高校專業基礎課既要傳授專業知識技能,又要承擔起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信念、品德修養、奮斗精神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8]
基于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學科特征,本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較多,根據本科生源特點和具體教學任務科學合理地選擇教育主題,是提高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績效的關鍵。結合筆者承擔的具體章節教學任務,本文探索提出融入經典、融入熱點主題、融入社會民生三種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方式,對推動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鑒參考意義。
從未來發展看,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與人文地理專業知識的融合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新,切實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既有的放矢、主題鮮明,又聯系實際、言之有物,同時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真正觸及學生心靈,不斷提升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