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妮
(黃河交通學院智能工程學院,河南鄭州,454950)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關于精神文明及物質成果等與本民族相關的文化。[1]傳統文化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真實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綜合風貌,如名人思想、民俗民風、古跡、民間藝術等。[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積極歷史作用和現代價值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傳承和創新起到積極作用。[3]
傳統文化資源的分類主要有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層面主要表現為價值觀念,外在物質層面主要表現為物質風貌,本文將傳統文化資源分為價值觀念和物質風貌兩類。
1.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上的分類
從價值觀念看,傳統文化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舍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仁、義、禮、智、信、孝的處世精神;三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開放精神。[4]
2.傳統文化物質風貌上的分類
從傳統文化的物質風貌來看,傳統文化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胡同文化、園林文化;二是繪畫文化、書法文化、詩詞文化;三是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文化;四是茶文化、飲食文化。[5]
胡同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是城市市井文化的一面鏡子。園林是在某一區域運用一些工程技術或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營造建筑、修筑山水、種植花草樹木等途徑造就的優美景觀,能夠充實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國繪畫文化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大膽突破時空限制,具有獨特理論、技術和風格。書法文化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瑰寶,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能反映主體精神風貌。詩詞文化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詞藝術,是詩詞人通過運用成熟的技藝,按照嚴格韻律,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實的情感及豐富的想象表現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語言文化,是闡釋心靈的藝術文化。民俗文化是指由民眾創造、共享、傳承的生活文化,不僅包括民眾的日常生活等非物質文化,而且包括民眾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物質文化。民間藝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肇始于生產實踐、根植于民間,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并以物態形式直接反映生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中國是“茶之國”,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與中國文學結緣的。唐宋以來,無數文人墨客以優美的詩篇描繪和吟詠了與茶有關的名器、名物。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研制、食品調理、食品業的經營和飲食保健等方面創造的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其鄉土性。鄉土性是不同地區傳統文化的根基,傳統文化的傳承要遵循鄉土性原則。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也應遵循多樣性原則。學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在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利用時,要遵循鄉土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學校需要以課堂為主陣地,從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從語文教學、教學規劃、課堂運用、校本課程、第二課堂、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入手,在課堂教學實踐的活動中不斷探索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途徑和實踐模式。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繼承性與發展性的統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要激發其活力、穩定其根基,首先是繼承,然后是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具體來說,一是要傳承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內容。在開展傳承傳統文化的課程時,學校要選擇與時代主題相吻合的傳統文化內容,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不斷融入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文化內容和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文化要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度。二是在傳承方式上,改變教師以往單一的講授形式。學校要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獲得更真實的感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的內心??偠灾?,只有堅持繼承性與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學校才能在新時代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
課堂教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的特點。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性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各種課外活動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實踐中感悟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因此,遵循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能夠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弘揚。
學校首先要確保師資到位,然后保證教師有充裕的教學時間,能利用課堂主陣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扎實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例如,語文教師可以負責國學課的指導和講解,在課前5分鐘和學生一起誦讀國學經典;美術教師可以開展國畫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欣賞民樂名曲;綜合實踐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陶藝、汴繡、宋瓷的制作;書法教師可以通過書法教學,讓學生明白“寫字如做事,起筆是開端,行筆是過程,收筆是結尾;寫字如做人,點要圓潤,撇捺要瀟灑,橫要平,豎要直”,使學生在書寫中感悟人生哲理。[7]
以語文教學為例,語文教師在開展《黃河,母親河》這一課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可以以“探尋黃河文明”為活動核心,將活動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側重搜集有關黃河的故事、神話傳說、諺語和成語等,使學生了解黃河對中華文明形成的作用,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第二部分側重搜集詩詞歌謠,召開主題班會,喚醒學生對黃河的感情。第三部分側重收集資料和運用材料,讓學生關注母親河,為母親河的改造出點子。第四部分讓學生以日記形式進行反思和作自我評價。以上活動既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讓學生了解了黃河文化,提升了語文素養。總之,以課堂為主陣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學校要注重校園文化在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以校園文化為主線,扎實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一是創設國學文化墻,如《弟子規》墻、《三字經》墻、《千字文》墻、唐詩墻、宋詞墻、書法墻等,展示國學智慧,使學生時刻置身國學經典的環境中。二是創辦以國學為主題的黑板報,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和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制作以國學為主題的黑板報。三是利用廣播站,播報經典古詩詞的誦讀。四是把上課、下課的鈴聲設計成《弟子規》音樂,使國學教育深入學生的心靈。五是以“文化熏陶、環境育人”為宗旨,在整體環境布局設計方面營造國學教育氛圍,突出國學教育特色??傊孕@文化環境創建為主線,能夠大大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建設。
以校本課程開發為載體,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重視本地的社會、經濟等發展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等,開發或選用適合的校本課程。”[8]根據地域發展特點,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學校充分利用當地課程資源,開發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校本課程,是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驗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教材的編寫,可以以本校語文組教師為主力,借助校外專家的指導,挑選經典篇目,融入地方特色,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9]此外,學??梢砸詡鹘y文化試點學校為實驗點,與實驗學校聯合編寫適合學生閱讀的國學讀本。
學??梢岳谜n余時間指導學生探訪名勝古跡,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家鄉歷史,感受家鄉的文化魅力。第一,學??梢越M織名勝古跡實地參觀、走訪等社會實踐活動。例如,X中學組織學生以實地走訪、名人訪談等形式零距離接觸家鄉文化,或實地探訪影視城、神農山等景點,觀看民俗表演,了解某地的起源,了解當地文化。第二,學??梢猿浞謱で笥嘘P部門與團體的協助。例如,X中學邀請市豫劇團到學校開展以“豫劇中的祥符調”為主題的戲曲藝術教育,借助當地的“三味書屋”等書店擴充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帶領同學們參觀博物館,感受歷史文物的魅力。第三,學??梢猿浞职l揮家長的優勢,鼓勵家長積極參與。例如,Z中學建立以“當地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家長微信群,邀請家長向學校提供有關當地的文化材料,或是組織家長參與校園活動,給學生展示當地的傳統文化。第四,教育部門積極聯系文化名人,聯合相關部門協助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例如,B市縣教育局積極聯系一批當地文化名人組建講師團,采用巡講和定點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W校聯系相關部門,打造集賢書院、仕美茶館、文化客廳、翰園碑林、歷史博物館、文化城墻、飲食文化博物館、龍泉湖銀灘等基地,使之成為全市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更清晰地了解當地文化和歷史,培養文化意識和自豪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層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新生機和新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孕育了眾多物質成果,學校在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時要遵循鄉土性和多樣性、繼承性與發展性、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課堂教學、文化環境創建、實踐活動開展等方式,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