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怡
紅色主題微紀錄片是聚焦革命歷史主旋律的影像作品,具有紀錄片的共性,同時又兼備歷史的紅色特性,對于紅色價值體系的弘揚和國民情感的凝聚具有深遠意義?!凹t色”特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誕生的紅色文化傳承與紅色時代精神。《黨的女兒》是由芒果TV出品,全國婦聯、新華社聯合出品,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百集人物紀錄片。該片選取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間百余位優秀女黨員代表,通過真實記錄、情景再現和年輕化語言相融合的表達方式,勾勒出細節更為豐富、情感更為細膩、受眾更為感動的百年黨史①?!饵h的女兒》透過百年歷史中不同女性的抉擇,深層次地挖掘和剖析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人物故事,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精神世界,展現了革命前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進的艱苦歷程,在廣大人民心中根植家國意識和家國情懷,肩負起媒體的責任與時代使命。
紅色題材微紀錄片《黨的女兒》在宏大敘事中用“小切口”“小篇幅”的影像方式展現當下、回溯歷史,為重溫和銘記建黨百年歷程中的集體記憶提供了“大格局”“大視野”的影像資料,也為賡續紅色血脈、譜寫時代新華章發揮了合力作用。
法國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本身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多種社會因素下后天形成的,不會固化。隨著具體歷史、社會語境的不斷轉變,女性也在逐漸從被規訓的文化與制度框架中脫離出來。她們不斷打破著意識形態中固化的家庭結構與分工,以堅韌不屈的品格和果敢的實際行動,重構著女性在社會中的關系框架。同時,女性與真摯細膩的情感有著豐富的聯系,她們更為感性,情感爆發力更加強烈。因此,透過女性視角,站在女性的立場深入講述女性的故事,將以情感人的手法運用到關注女性個人內心情感的敘事中,通過情感與受眾進行連接,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進步的理想追求,呈現出激勵、奮進的女性成長歷程,展現出紅色題材微紀錄片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內涵?!饵h的女兒》選取不同行業中艱苦奮斗的女性黨員形象,透過她們的“小我”講述國家的“大我”,譜寫出了我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紅色精神。該片從新時代宣傳和構建主流價值觀的層面出發,進一步激發出受眾在視覺和聽覺雙重層面的藝術感知力與審美認同感。
如第74集《邵云環:以身殉職的記者》中,戰地記者邵云環作為一位女性、一位母親,以新聞人的擔當,用手中的勁筆,書寫出戰爭的真相,為傳播事實真相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展現了中國新聞工作者的精神風范?!饵h的女兒》中的女性不因自己的性別角色在困難與壓迫面前有所退縮,而是敢于抗爭、頑強成長。在家庭中,她們承擔起自己作為母親、妻子、女兒身份角色的責任;在時代里,她們為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主動肩負起人民戰士社會角色的重任。她們是廣大時代女性主動性、積極性與無私性的代表,也是中國紅色精神先進性、創造性的代表。《黨的女兒》用影像藝術的方式刻畫奮進路上的時代女性,充分有效地發揮出建黨百年宏大主題下紅色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從而使得紅色基因的傳承更為打動人心,更能融入時代的血脈。
通過典型人物講述故事、揭示主題,并以此來吸引受眾、感染受眾,在其傳播過程中發揮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最終達到黨進行新聞輿論工作宣傳的目的,這是紅色主題微紀錄片目前亟待切入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雹谝虼?,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就成為一部微紀錄片成敗的關鍵。一方面,現實生活的不可預見性和相對不確定性為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為紅色主題下微紀錄片的影像書寫營造了更為寬泛的創作思路和環境優勢;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以及人的復雜性不斷加重。實際訴求的雙重狀況無疑為紅色題材微紀錄片的創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饵h的女兒》通過記錄影像的方式聚焦有效的典型人物,將受眾思緒由紛繁復雜的現狀拉回到波瀾曲折的共產黨黨史中,喚起建黨百年大環境下一代人對特定歷史時期中鮮活人物的紅色記憶。
《黨的女兒》將具體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與特定年代的歷史文化思考相融合,使作品脈絡整齊、人物呈現清晰而又不至于空洞單薄,并且以個體女性人物故事作為切入點,透視具體語境下的時代背景。例如,第90集《丁雪松:中國第一位駐外女大使》以有著古典東方韻味的旗袍這一特殊物件為切入點,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國際外交舞臺上,中國第一位駐外女大使丁雪松倡導“經濟外交”,為祖國贏得諸多榮譽,使我國國際外交適應建設和改革需要做出可貴探索的故事。該集伴隨著丁雪松女兒鄭小提手捧《丁雪松回憶錄》的緩緩朗讀聲,用情景再現、講述人串講、畫外音敘述的影像方式,在受眾心中逐漸塑造出一位獨具個人魅力、有責任、有擔當的女外交官鏗鏘有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將有著有形正能量和鮮活價值觀的時代女性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該集從丁雪松這個女性人物故事出發,以點帶面地反映了我國艱難曲折的外交歷程,喚醒了一代人對于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從容包容、自立自強的外交記憶,展現出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外交事業的時代剪影。通過典型個例描摹出的承載時代主流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的女性黨員群像,成為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和正向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新媒體平臺不斷更新并構建著影像的制播形式,因此,紅色題材微紀錄片力求突破過去紅色主題紀錄片因循守舊、層次單調的表現形式,透過微紀錄片“短、精、趣”的影像創作特點,讓作品內容更具時代考究和學習價值,進一步展現新時代的精神內核。其一,要求紀錄片的作品時長要短。要在有限的時長內,將故事提煉為一個短小精悍的視聽藝術作品,以迎合當下受眾碎片化觀看的收視習慣。其二,對作品質量精準把控。作品的創作形式要隨故事情節的遞進不斷豐富變化,呈現出多元形式的畫面內容,確保微紀錄片的精品化輸出。其三,對作品的趣味化表達做出突破。在立場堅定的前提下,如何將紅色事跡精彩化、趣味化呈現,是目前紅色題材專題片融合“微”創作至關重要的一點③。
《黨的女兒》這部紅色主題微紀錄片堅持多元融合,在內容形式上立新求變,本著“短小”“精品”“趣味”的微紀錄片影像特征,闡釋著影像視聽傳達的新形式。該作品憑借多元形式的立體化建構,實現了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之間的情景轉換與交叉融合,使得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黨的女兒》在每集不到7分鐘的時間內,詮釋著不同時代中優秀女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和感人事跡,折射出建黨百年背景下中國的輝煌歷史成就。與以往拍攝的紀錄片在宏大場景中營造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連貫性表達方式不同,《黨的女兒》追求一種話題性和引領性的建構邏輯,在宏大敘事中融入個體觀照和人性關懷,消減了百年征程中宏大敘事的歷史沉重性,進一步形成受眾關注與媒體宣傳的焦點。第5集《繆伯英: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通過小的歷史切口展現大的家國情懷,以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為記錄對象,將相關資料影像、歷史事件模擬再現、演員重演等形式融為一體,打造出跨時空、電影化、戲劇化的敘事風格。再加上與主人公相關的年輕人主持敘述的真情演繹,立體化地構建了該集新穎的內容呈現形式,引發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共鳴,并引導其親歷這位優秀女共產黨員的奮斗足跡?!饵h的女兒》以獨樹一幟的創新形式讓百集紀錄片“形散而神不散”,為中國新時代紅色主題微紀錄片年輕化、網絡化增添了一個成功范例。
為適應當下多元化的現實傳播語境,《黨的女兒》憑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碰撞相融的強推介傳播,以及輕體量的節目形態,迎合了媒介融合時代觀眾的視聽特點和審美需求,為紅色題材微紀錄片的多元傳播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
《黨的女兒》憑借當下媒體擁有的多形式的傳播渠道、網絡化傳播、碎片化閱讀等特點,不再對故事進行循規蹈矩式的匯編,而是利用多方聯動、深耕挖掘的方式,充分發揮媒體優勢進行針對性傳播和平臺化擴散。
一方面,在各大傳統媒體平臺中進行積極布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宣傳《黨的女兒》?!饵h的女兒》贏得28次的全端熱搜,以及權威機構的強力加持,力圖憑借線下傳播普及率、涵蓋率、到達率高的特點,讓大眾視線由文字層面的吸引轉向影像層面的視聽共振,為建黨百年大環境下“有聲有色的女性黨員群像”走向大眾視線另辟蹊徑。
另一方面,該片在芒果TV、抖音、快手等多家主要視聽平臺上線。芒果TV通過首屏首頁焦點圖持續推薦,并邀請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張衛波等專家對該片進行專業解讀,以H5形式在微博傳播④。積極搶占線上媒體平臺的輿論高地,打破黨史類影像敘述與年輕觀眾之間的傳播空間隔閡。截至2021年12月21日,該片播放量超過1.2億次,#黨的女兒#和#銘記百年路上的她#等微博相關話題累積閱讀量近12億。《黨的女兒》用不到7分鐘的單集時長來詮釋優秀女共產黨員的人生經歷,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求通過影像的層次感和沉浸感直擊人心。與此同時,雖然該片敘述的故事很短,但故事反映出的大情懷與正能量讓觀眾意猶未盡,不但促使他們產生延伸閱讀的觀片需求,而且為紅色題材影像從輕傳播到重傳播的轉化提供了契機。
一部優秀的紅色主題微紀錄片一定要符合時代的傳播特征。創作人員要從傳播途徑角度切入,研究主流受眾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從而為黨在媒介融合時代進一步領導和壯大輿論陣地進行有益探索。
以往很多紅色主題紀錄片的創作是對真實文本和歷史史料進行刻板的組合加工,這種“命題作文式”的影像創作不但難以感染受眾,還弱化了紅色題材紀錄片的宣傳教化作用。在互聯網高度發展和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目標受眾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受眾,對影像的表達有著更高的審美期待。同時,受文化市場泛娛樂化傾向以及結構主義“去中心化”的影響,很多青年受眾對黨的發展歷程的認知還處于模糊的、抽象的層面,因此對其進行主流價值的塑造和紅色思想的引導成為重中之重。這更加要求紅色主題微紀錄片需要及時變更語態,更新傳播思維,打破歷史厚重感,強化黨史表現的縱深感,實現從“主流價值宣傳”到“主流價值傳播”的思維轉變,讓作品“走近年輕人,記錄新時代”。
作為百集紀錄片,《黨的女兒》創作人員有意識地關照互聯網時代下青年受眾的審美習慣,嘗試變換影像呈現的傳播思維,用多元風格表現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并沒有因為“短”而缺失內涵,也沒有因為“輕”而限制格局。該片用青春化的語態、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講述年輕人能夠感同身受的女性黨員故事,拉近了黨史與當代青年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了精神上更強烈的共鳴,對過往自始至終追求宏大敘事的桎梏進行了突破和重構。以打造年輕人理想家園和精神營地為目標,以探索更動態的年輕化表達為方向,力求用年輕態的影像傳播思維傳遞主流價值,完成紅色主題微紀錄片從歷史思維向審美思維、從傳統審美向現代審美的傳播思維轉向,這是紅色主題微紀錄片《黨的女兒》對年輕受眾群體審美需求與現階段影視發展形勢的再定義。該片的實踐進一步堅定了紅色主題微紀錄片向前邁進、在影像創作領域實現差異化傳播的理想信念與創作方向。
在馬克思看來,所謂價值是對象(客體)對于人(主體)的實際功用,是對象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因此,在紅色題材微紀錄片傳播價值塑造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大眾傳媒的價值導向、受眾社會氛圍的營造以及藝術價值的遵循等因素。創作人員應秉持為受眾服務的意識,在使作品兼備歷史深度感和嚴肅感的同時,創作出切合受眾喜好但不盲目迎合受眾的、具有思想引領性的影像作品。在宏大敘事話語下,紅色主題微紀錄片《黨的女兒》“潤物細無聲”地發揮了主流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主流思想的輿論宣傳作用。主創人員在影像傳播的過程中參考受眾需求的可塑性、選擇的理性化以及不斷提升的媒介素養,使得該片具有了思想性引領的傳播價值?!饵h的女兒》在表現廣大女性黨員奮斗之路的同時,以沉浸式的視聽效果和為家國奮斗的女性案例,激發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對英雄人物的敬畏感,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百年激蕩的歲月里,肩負共產黨員責任與擔當的她們在各自的領域熠熠生輝。“不愿做管理家業的政治家,愿發奮做一改造社會之人”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中央委員向警予;一把量尺,一張銑床,用精到毫厘的巧手托舉起飛躍九天的大國重器的航天一院首席技能專家韓利萍;把初心和使命鐫刻在大山深處的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黨的女兒》通過書寫這些時代女性砥礪前行的奮斗故事,展現了紅色題材微紀錄片所具有的宣傳教化的社會價值,使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變得有血有肉,受眾在接受過程中受到意識形態的塑造和主流價值的引導。
用影像的呈現方式歌頌時代女性,從中迸發出的審美意蘊與文化內涵,對于增強紅色精神的價值認同、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⑤?!饵h的女兒》在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堅持“守正創新”的前提下勠力前行,將“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的創作機制融入影像的藝術建構和傳播場域之中,有效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眾多宣傳建黨百年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注釋:
①王平.芒果TV《黨的女兒》收官 濃縮影像禮贊百年風華巾幗力量 [EB/OL].紅網,2021-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034001459658002&wfr=spider&for=pc.
②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002).
③候一凡,王敏.論紅色主題微紀錄片的影像敘事與創新表達[J].電影文學,2021(19):33-36.
④李歡.百集專題紀錄片《黨的女兒》展現百年黨史里的巾幗風采[J].廣電時評,2021(17):16-17.
⑤張炳旭.《十一書》:新媒體時代紅色歷史的創新傳播[J].電視研究,2020(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