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麗
(國營長風機器廠職工醫院婦產科,甘肅 蘭州 730070)
胎兒窘迫(Fetal Distress)是指胎兒在母體內因各種原因造成其缺氧而發生的一種常見且非常嚴重的晚期妊娠并發癥,臨床上一般有急、慢性之分。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不及時,可造成產婦大出血,圍生兒智力低下、腦癱、窒息等問題,嚴重時還會危及產婦和胎兒生命等不良后果[1-2]。其臨床主要特征為:沒有宮縮時胎心率增快,>160次/min,或減慢,<110次/min;羊水胎糞污染(依據污染程度一般分為Ⅰ、Ⅱ、Ⅲ度);胎動頻繁或減少;酸中毒癥;胎心電子監護異常;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流異常等。胎兒如果一直處于這種狀態,即使順利分娩也可能存在各種后遺癥,比如終生性神經功能缺損[3]等。盡管剖宮產術后產婦面臨切口感染風險、產后恢復時間長等不良反應,但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這一分娩方式越來越多地被“準媽媽”選擇。臨床上因剖宮產術操作簡單、安全可靠且能快速終止妊娠、縮短產程,減輕或消除窘迫對胎兒產生的不利影響,故對于治療胎兒窘迫、保證母嬰安全卻極為有效[4],是目前處理胎兒宮內窘迫的理想手段。施行剖宮產術治療胎兒宮內窘迫必須符合手術指征,準確把握時機,針對母嬰當時具體情況,綜合辨析相關因素,合理恰當地采用剖宮產術救治,不然會加大產后出現并發癥的風險[5]。為此本文選擇醫院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行剖宮產術處置胎兒宮內窘迫癥患者260例,從中選擇符合探究條件的病患124例,對其就診期間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綜合分析,就治療效果以及臨床應對的具體措施加以探討,總結經驗與不足,以此為臨床應用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現將詳細做法報告如下。
本次探究所選符合標準樣本資料124份,均為國營長風機器廠職工醫院婦產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直接救治的患者病例,且僅限行剖宮產術的胎兒宮內窘迫為對象。其中101例患者術前診斷為胎兒宮內窘迫,相關因素及指征明顯;23例因窘迫相關要素不明顯未診斷出,但符合剖宮產指征,術中術后證明均為胎兒宮內窘迫。124例樣本中初產婦87例,經產婦37例;年齡21.5~37.0歲,平均年齡(27.3±2.4)歲;孕周38~42.5周,平均孕周(39.4±0.2)周;其中28例患有妊娠并發癥:高危型妊娠15例(高血壓妊娠、妊娠期貧血、羊水過少等)、中危型妊娠9例(妊娠期糖尿病)、一般性妊娠4例(軀體腫脹),占樣本總數的22.58%。所有入選病例的體重、孕周、受教育程度等基礎性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統計學處理的相關要求。
(1)均經診斷后判定為胎兒宮內窘迫癥患者且行剖宮產術;(2)單胎;(3)符合手術指征;(4)產婦及家屬知情并簽字認可;(5)各項指標均符合本次研究要求。排除標準:(1)非胎兒宮內窘迫癥;(2)非剖宮產術患者;(3)兩胎及多胎妊娠;(4)肝腎等嚴重合并癥患者;(5)產檢資料不全者;(6)患者或家屬要求的無指征剖宮產。
對選入的這124份病例資料,依據研究設計項目和指標,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總結,梳理出引致胎兒宮內窘迫的相關高危因素,行剖宮產術的指征、時機要點以及分析術后治療效果,包括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成功出院率等。
本文采用的診斷標準只適合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癥[6],慢性不再贅述。行剖宮術胎兒窘迫診斷:(1)胎心變化。胎兒窘迫出現的首先癥狀是胎心波動,胎音先快后慢,因此術前監測非常重要,宮縮間歇期應聽診2~3次,胎兒心率低于110次/min或者超過160次/min;(2)羊水污染程度。由于缺氧使胎兒迷走神經亢奮,腸蠕動劇烈而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使胎糞擴散進入羊水中,透過羊膜鏡觀察可見羊水是否破裂、量的多少以及污染程度,羊水顏色呈現綠色、黃綠色、黃棕色,即表明污染已達Ⅰ、Ⅱ、Ⅲ度;(3)胎動異常。NST(無刺激胎心監護)、CST(無刺激胎心監護)應激試驗無反應,OCT(催產素激惹試驗)晚期減速或晚期變異減速等;(4)酸中毒。經胎兒頭皮血氣分析,血pH<7.20,PO2<1.3 kPa(10mmHg),PCO2>8.0 kPa(60mmHg)即可視為胎兒宮內窘迫癥;(5)胎動計數。胎兒胎動每小時<3次,或者比原來的胎動次數增加或減少50%,緊急處理后仍無法復原[7]。符合上述5項中的任意一項即可判定為胎兒宮內窘迫癥。
胎兒宮內窘迫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情狀,應根據分娩現場當時情況采取有效合理的應對措施,如果吸氧還不能改變胎動減少,陰道分娩風險太大時應立即實施剖宮產術終止妊娠。剖宮產術主要針對產婦不能經陰道分娩或者不宜自然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狀態下,所采取的非自然分娩方式。采用該手術方式的常見癥候有:胎兒窘迫、胎盤前置、雙胎或多胎、胎位異常、頭盆不對稱等,本次研究只針對胎兒窘迫行剖宮產術的患者。
對本次研究中歸納梳理所獲取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數、計量比較通過χ2檢驗和t檢驗來驗證,P<0.05時,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引致妊娠期胎兒宮內窘迫的因素有很多,經臨床總結大致可分為臍帶因素(扭轉變細、纏繞過短等)、羊水太少或重度污染、胎盤老化、產程異常、妊高征、過期妊娠、盆腔感染等。在本次探究中,多種因素并存時,取特征最為明顯的一種為主要因素。
對選取的124例樣本,經梳理、分析和歸納,發現以下因素更為確切和突出,詳見表1,且各因素之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引致胎兒宮內窘迫相關高危因素分析 例(%)
(1)整個分娩過程中,有1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占比為8.87%,具體情況詳見表2;(2)所有研究對象均平安出院,安全出院成功率為100%。

表2 11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 例(%)
124例胎兒宮內窘迫行剖宮產術病例中,21例發生在臨產前,占比16.94%;103例發生在臨床后期(分娩晚期),占比83.06%。
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是妊娠分娩晚期常見并發癥之一,也是產科臨床常見病例。臨床上如能及時發現,正確合理處理,就能提高分娩質量、降低或減少新生兒病死率,其意義十分重大。目前,治療胎兒窘迫的措施不止剖宮手術一種,還有藥物治療、臥姿療法等,這都是針對產前輕微窘迫癥的處理方式,一旦遇到窘迫嚴重癥,剖宮產術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解決手段。但是如果診斷標準不嚴,手術時機掌握不好,就會造成過度手術干預,給產婦和新生兒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生命風險。
本次研究分析了124例行剖宮產術治療胎兒宮內窘迫癥的病例資料,目的就是想從中探尋一種科學、簡單、普適的診斷標準,以提高手術的適應性和準確性,為此分析了大量可導致胎兒窘迫的各相關高危因素及術后不良問題發生情況,結果顯示:(1)引致胎兒宮內窘迫的高危因素[8]主要有母體原因(產婦重度貧血、患有心肺疾病、妊娠高血壓、子宮過度膨脹、過度妊娠、產程過長等合并癥,造成血含氧量減少,使胎兒窒息),在124例樣本資料中,有31例是因母體原因造成,占比為25.00%;胎兒自身原因(胎兒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宮內感染、畸形等),本次研究樣本中有11例屬于此種情況,占比達8.87%;臍帶因素(這是最主要因素,比如臍繞頸、臍帶真結、臍帶脫垂及扭轉等)本次研究中有51例屬于此情況,占比為41.13%;除此之外,還有羊水過多或過少以及重度污染8例,占比6.45%;胎盤因素14例,占比11.29%;藥物因素及其他因素9例,占比7.26%。(2)胎兒宮內窘迫多發生在臨產前后,且以分娩晚期最為常見。本次研究中,有21例發生在臨產前,占比16.94%;103例發生在分娩晚期,占比83.06%。這也說明術前診斷很重要,術中處理更重要。(3)再簡單的手術都存在風險。盡管本次研究的124例患者均100%平安出院,但依然有11例發生不良反應,不良問題發生率為8.87%。高質量的手術操作是臨床醫生追求的目標,但合理范圍內的不良反應屬正常現象。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說明妊娠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又是一個短暫的結局,既然過程較長,那么很多事情在結果出來之前就可以把握和預防。比如做好以下三件事,就能很好地預防胎兒宮內窘迫癥的發生。(1)定期做產前檢查。通過心電圖檢查、胎心監護、胳血化驗、B超觀察等方式,及時掌握胎兒心率變化,發現可致胎兒缺氧的可疑因素,及早采取應對措施;(2)不定期做好胎動監測。胎動是胎兒生命活動的體現,也是對宮內氧氣狀態的“觀察手”,隨時通過胎動次數的驟增驟減變化,判斷宮內胎兒是否缺氧,若有異常應及時就醫檢查并給予相應治療措施;(3)做好心率監測。準父母應學會使用聽診器,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直接、隨時探聽胎兒心率變化,胎兒正常心率一般在120~160次/min,超過或低于這個范圍都屬于缺氧表現,應盡快去醫院就診治療。合理的術前預防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治療,從而降低妊娠風險,提升結局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以胎兒宮內窘迫為指征的行剖宮產術,術前應綜合考量各項監測指標,結合產婦和胎兒臨床特征變化,在正確判斷的基礎上精確把握手術時機。術中密切觀察羊水等指標動態變化及胎心監護波動,盡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手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