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綺薇

【摘要】本文將小學語文素養歸納為語言、思維、審美及文化四個方面,根據五、六年級的教學內容總結各篇文言文的教學要求,并提出具體的拓展教學意見,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興趣,豐富文言文知識視野,實現傳承傳統文化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拓展教學
學習文言文,可以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精髓,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編排上選取了11篇經典文言文,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小學五、六年級為例,新教材文言文由4篇增加到8篇,雖然教學的內容更豐富,但也進一步增加了高年級文言文教學難度。為此,下面以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指導,對文言文教學進行拓展。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在1997年對“核心素養”進行了闡釋,核心素養指的是促進社會健全、生活幸福的要素,包含了諸多領域的要素。隨后,世界各國開展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而我國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在多年調研和探索中提出了比較權威的解釋:核心素養是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小學語文素養作為核心素養的一個部分,是核心素養在語文學科的體現,反映的是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形成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品格。因此,只有在語文課堂上貫穿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學科素養的培育任務。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素養的內涵,筆者從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
語言素養:小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是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語言運用方面要求學生能夠識記漢字,了解漢字的特征及表現的內涵。另外還需要形成語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和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豐富情境,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思維素養:語言是思維的重要載體,在語言文字的組合串聯中體現了批判思維、直觀思維、邏輯思維等。如,思維素養差的人說話邏輯混亂。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找到思維教學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推理思考、聯想想象,從而提升思維能力。
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掌握美的規律,感受、體驗、鑒賞美,培養學生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發揚學生的個性。
文化素養:文化素養指的是根據時代的要求,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讓學生在吸收異質文化時,能夠吸收文化精髓,舍棄和貶斥文化糟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品格。
二、語文核心素養在小學高年級文言文中的體現
部編版教材共選入了11篇文言文,三年級開始出現第1篇文言文,隨后各冊語文教材中都選入了3-4篇文言文。其中,五、六年級選入的課文信息及教學要求如下所示:
三、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拓展教學策略探究
(一)強化模仿訓練,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文言文的語言簡潔凝練,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所以,學習文言文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般的文言文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部編教材選入的文言文都是經典篇目,也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的典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培養學生文言文的應用意識。以下為《伯牙鼓琴》教學片段:
教師:在了解背景后,我們知道伯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音樂家,他的琴音中有高山流水等眾多的景象,如,“巍巍太山”“湯湯流水”。我們可以將這種句式表現為AABC,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這樣的句子呢?
學生1:皎皎明月、皓皓明月、點點星光、朗朗乾坤。
學生2:皚皚白雪、洋洋江河、汩汩清泉。
學生3:徐徐清風、習習秋風、盈盈秋水。
教師:好的,大家說出了這么多AABC的詞語?,F在,同學們是鐘子期,我是伯牙。當伯牙鼓琴志在江河……?
教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學生1: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教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江河……?
學生2: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教師:當伯牙鼓琴志在白雪……?
學生3: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二)多樣化教學,思維在想象中發展
思維是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難懂點,采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在互動交流、聯想想象、推理發現中體會文中的哲理,并訓練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猜一猜:利用學生的思維活躍性,通過猜一猜讓學生在文言文的閱讀中積極開動腦筋,幫助他們把握文中的人物性格。如,《書戴嵩畫?!芬晃?,幾乎每一句都可以展開細節上的聯想?!昂脮嫞鶎氁园贁怠?,他如何好書畫,都收藏有哪些類型的作品?“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他分別有哪些表現能體現出他喜歡戴聳的《牛》?!坝幸荒镣娭哉拼笮Α!贝藭r,牧童會想到什么,除了拍手大笑還會做什么動作、說些什么?
畫一畫:文言文的學習重在積累和感受,機械的背誦和記憶難以激發學生的樂趣。通過動手畫一畫,讓學生直觀生動地感受語言內容。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可增加讀書畫圖教學環節,畫完后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畫中的故事,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將抽象的文字變成豐富有趣的畫面。
(三)吟詠閱讀,感受文言文的趣味美
在小學階段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更多的是用來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趣和美。以《伯牙鼓琴》為例。
一是初讀,體驗文美,讓學生閱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停頓,尤其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薄吧圃蘸?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這幾個句子,是本篇課文的難點,教師需要對學生閱讀的節奏和停頓進行指點,讓學生明白在閱讀文言文時要適當停頓,讀出節奏美。
二是品讀,體會文境。從哪些語句中能感受到伯牙對于鐘子期的友情,為什么伯牙在鐘子期死后不愿再彈琴?
三是吟詠,升華文情。進一步拓展語境,當鐘子期死后,伯牙來到鐘子期的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悼念:“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四)制作校本課程,拓寬文化視野
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展和延伸課堂的知識點,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可以進一步開發校本教材,將校本教材作為文言文拓展的重點,并與教材的內容進行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是根據單元主題進行拓展:部編版教材的內容都是按照單元的方式進行排版,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單元主題。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單元主題進行拓展,能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與好書相伴”,可以引入《王冕學畫》《鐵杵磨針》《為學》等經典文言文,將單元主題中滲透的文化素養在文言文教學中貫徹到底。
二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拓展:教材中有部分文章是由文言文故事改編的,如,《將相和》《猴王出世》《景陽岡》《草船借箭》等,教師可以文白對照地教,讓學生對文言文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是設置閱讀鏈接:如,五年級《古人談讀書》中有選自《論文》的句子,在教學中可以拓展學習《論語》的《學而》篇。再比如,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在教學中可以進一步選入《詠雪》《王戎七歲》《徐孺子》《孔融妙對》《何氏之廬》等篇目,滿足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需要,豐富學生的語文視野。
綜上所述,文言文閱讀教學拓展與延伸的角度和方法多種多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因時、因地、因課、因人而異,關鍵是要把握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圍繞核心素養設置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學武.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策略探討[J].科技視界,2015(36):1.
[2]林芳.小學古詩文教學模式優化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5(5):2.
[3]董濤.淺析小學語文古詩文教材選編及教學[J].才智,2017(25):1.
[4]蔣紹愚.談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J].語文建設,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