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榕花
《麻雀》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里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全文不足四百字,但是作家屠格涅夫把老麻雀奮不顧身救小麻雀這件事寫得很清楚,是學生學習如何把事情寫清楚的典型范本。
筆者在聽某位教師教學《麻雀》時,因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以致課堂教學實效不高。
上課伊始,授課教師先讓學生讀單元導語頁,明確這個單元的閱讀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然后提問學生什么是“清楚”,讓他們各抒己見怎樣做到寫清楚,最后告訴學生“清楚”的意思就是清晰、明白、有條理。筆者不贊同授課教師把抽象的概念或定義解釋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慢慢領(lǐng)悟“清楚”的涵義,知道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這樣學生對“清楚”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接下來,授課教師出示交流平臺,讓學生把圖中四位同學說的話讀一讀,歸納把一件事寫清楚的方法:經(jīng)典的六要素、設(shè)定好序列、如實地與讀者分享。筆者反對授課教師在學生還沒有進入課文的學習的時候,就出示交流平臺上的內(nèi)容讓學生讀,再讓學生根據(jù)交流平臺上總結(jié)的方法去學習課文。交流平臺是一個單元內(nèi)容學習的梳理和總結(jié),不應該在學生還沒有學習完所有課文就讓學生把交流平臺上的內(nèi)容搬進新課的學習之中,讓他們根據(jù)總結(jié)的方法去找對應的課文內(nèi)容。寫作方法的獲得應該是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得,而不是直接告訴。
授課教師讓學生進入《麻雀》這一課學習時,先讓學生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出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再讓學生學習設(shè)定好的序列,用上表格里給定的詞語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說好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幫助學生梳理經(jīng)典的六要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認為應該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再讓學生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是什么。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明白這六要素的重要性,它們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寫。否則,學生知道寫事情需要六要素,但是卻不知道怎么寫好這六要素。
接著,授課老師對“清楚”發(fā)出了三連問:獵狗兇不兇?老麻雀怕不怕?獵人到底站在哪一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課文內(nèi)容作出回答。教師出示課文的第3—4自然段,提問學生這里寫了幾個角色?并且把這些角色圈起來。圈出小麻雀、獵狗、老麻雀三個角色之后,教師讓學生看文中是怎樣按觀察順序?qū)懙模葘懶÷槿笩o助的樣子、再寫獵狗的表現(xiàn)、后寫老麻雀的狀態(tài),告訴學生寫清楚的第一個妙招就是一個一個寫,不混亂。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不贊成授課教師對學生提出“清楚”的三連問,因為這三個問題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怎樣學習作者把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寫清楚,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確這件事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寫的是老麻雀的無畏、獵狗的進攻和退縮。課后練習題的第二大題就是幫助學生學習怎樣把事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寫清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緊扣課后練習題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讓學生圈出小麻雀、獵狗、老麻雀三個角色,學習作者一個一個寫,其實這樣教學生是不恰當?shù)摹R驗樽髡吒静皇前慈宋锏慕巧鰣鲰樞驅(qū)懀前凑帐虑榈陌l(fā)展順序來寫。教師教學生一個一個寫,反而讓學生孤立地寫事件中的人物,不懂得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師讓學生讀劃線句子“獵狗慢慢地走進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并且提問學生:此時此刻,你的腦海中是否出現(xiàn)了一只很兇猛的獵狗形象?還讓學生對比句子“獵狗沖小麻雀露出了兇相。”。教師告訴學生“清楚”就是作者把獵狗的兇相清楚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如果只是寫獵狗沖小麻雀露出了兇相,就是模糊不清楚,概括描繪所感。這就是作者寫好清楚的第二招:描繪所見。筆者不贊同授課老師教給學生寫清楚的第二招,難道“獵狗沖小麻雀露出了兇相。”這一句不是作者描繪所見嗎?這不是教“清楚”,而是教“具體”。
教師接著再讓學生讀劃線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并且提問學生:為什么作者要把老麻雀說成是一塊石頭?讓學生自由說理由。最后告訴學生這個句子有了聯(lián)想,讓我們仿佛聽見了老麻雀落地的聲音,它非常地勇敢。這就是寫清楚的第三招:追加聯(lián)想。筆者反對授課老師這樣教“清楚”,因為清楚不只是只有作者的聯(lián)想才清楚。就本課而言,教師僅僅提供剛才畫線的句子給學生,告訴學生這樣就是寫清楚了,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文中不僅有作者看到的、聽到的,還有想到的。這些都沒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生怎么會知道把事情寫清楚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最后授課老師總結(jié)課文,為什么全文僅360個字,卻能把一件事寫得清清楚楚,就是作家做到了三招。第一招:一個一個,不急;第二招:描繪細節(jié),不糊;第三招;追加聯(lián)想,不虛。而且還把教材刪去的結(jié)尾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結(jié)尾找出這段話透露寫清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能夠戰(zhàn)勝死亡的力量——愛。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這三招,學生是否就領(lǐng)悟了作者的寫作技巧了呢?教師讓學生脫離了文本的學習,過于注重知識方面的傳授,沒有讓學生親歷文本的獲得過程,學生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作者是怎樣把一件事寫清楚的。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沒有真正感受到老麻雀救小麻雀的無畏,這強大的力量不是學生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而是在老師提供的故事結(jié)尾中獲得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怎么會提高呢?
統(tǒng)編教材好,但是教好并不容易,如果教師沒有鉆研好、使用好教材,沒有落實好語文要素,課堂的教學實效就不會高。教師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在課堂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學生是不可能真正領(lǐng)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的。很多時候筆者總是聽到老師們說為什么教了學生,學生還是不會,其實我們要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真的教對了嗎?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更加認真用心鉆研教材、使用好教材,落實好語文要素,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特約編輯: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