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推動“四史”教育已成為明確的任務,其中黨史教育尤其受到重視。因而思政課教師有必要探析如何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而言,黨史教育的敘事視角尤其值得借鑒。以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過程為例,按照一定原則將黨史教育的敘事視角從不同方面切入,不僅可以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推進黨史教育,也能以黨史教育來提升綱要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黨史教育;敘事方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事求是”
中圖分類號:G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3-0189-04
“四史”教育中的“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建黨百年之際受到各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都對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四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四史”中,黨史尤其受到重視,其內容又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有相當程度的契合。為了在高校中推進黨史教育并提升綱要課教學實效,從事綱要課教學的教師有必要探析如何將黨史教育融入綱要課教學。
一、黨史敘事視角融入綱要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到:“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1]而在此前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曾指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課就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2]就綱要課的內容編排而言,從第四章開始的大部分章節都與黨的歷史直接相關,黨史教育在內容上與綱要課有大量交叉。因此講好黨的故事,無疑是綱要課的教學重心所在。對此問題,黨史教育在敘事視角方面的優勢無疑對綱要課教學有著指導意義。
(一)以黨史教育引領大學生思想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講到:“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3]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四史”教育特別是其中的黨史教育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密相關。就思政課體系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而言,其主要目標就是讓青年大學生深刻了解國史、國情,理解“四個選擇”,即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中不難看出,黨史內容顯然是綱要課的應有之義。
(二)以黨史敘事視角提升綱要課教學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統一”,其中包括: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政治性、價值性與學理性、知識性的合理結合,一直是綱要課教師需要反復檢視的問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盡管帶有“史”字樣,但從性質來看是一門政治課,與歷史課有本質區別。但由于教師專業背景和思維慣性等因素,在實際教學中,知識性、學理性往往能得到較好展現,政治性和價值性的內容即使重講解,在與知識性、學理性內容的有機結合方面還是存在欠缺,這影響了綱要課的教學實效。
黨史教育的視角和敘事方式可有效幫助高校思政課教師處理好這一問題。由于黨史教育面向的受眾廣泛,特別是黨史基層宣講活動歷來強調在故事中滲透政治性和價值性,這一特點對于從事綱要課教學的思政課教師處理好政治性、價值性與學理性、知識性的結合問題上極具示范意義。
二、黨史敘事視角融入綱要課的原則
以黨史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來講述綱要課中涉及黨史的部分,可以充分發揮黨史教育在講好黨的故事方面的優勢,讓學生以不同于聽歷史課的心態和思考方式來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更好地接受思政課所要傳達的主流意識形態,真正做到入心入腦。具體對于各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而言,在綱要課程中融入黨史敘事視角,應把握好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原則。
(一)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
黨史教育中的宏大敘事通常圍繞著國家層面的性質、任務等命題,用以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和必然性,讓聽者從宏觀歷史角度理解歷史發展趨勢,是黨史中不可缺少的敘事方式。而綱要課中諸如“四個選擇”等重點也需要宏大敘事來講述,在每個知識點的最后往往也需要總結概括。在黨史教育特別是基層黨史教育中,更加重視的是貼近聽眾日常生活,更具故事性的微觀敘事。而且能夠從小故事中升華出主題,在故事結束時回歸到宏大主題上來。
由于高校思政課的受眾為全校各專業學生,知識背景差異較大,對教師直接講解理論問題的接受度有限。因而,基層黨史教育中的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敘事原則,同樣適合融入綱要課教學。具體而言就是用更加平易生動的語言講述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小故事,特別是能讓學生感同身受的小故事,從小故事出發,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解讀,以宏觀敘事方式揭示其中的歷史趨勢,最終升華該課程的主題。這樣的敘事方式勢必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故事中滲透政治性與價值性
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綱要這門課程所涉及的中國近現代史是一座故事寶庫,通過講好故事讓課堂活躍起來并不難。但著眼于講好故事的同時,如果沒有把握好政治性和價值性的引領,就容易出現課堂娛樂化、敘事碎片化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在于把握政治方向,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綱要課作為思政課體系的一部分當然不例外。如何在保證政治性和價值性的前提下講好故事,歷來是綱要課教師們比較難以把握的問題。而基層黨史教育在故事中滲透政治性與價值性的原則即可為綱要課提供借鑒。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首先,黨史教育基于政治導向考慮,對所講故事的選材有嚴格審慎的政治把關,會排除掉政治導向不明確或價值取向與主流意識形態不符的故事,從根源上保證了政治性和價值性。其次,黨史教育特別注重在故事的敘事文本中貫穿含有政治引導和價值判斷的表述,從而避免單純地傳遞知識,而是以故事為載體傳遞黨史中的精神意蘊。
在綱要課教學中,教師同樣應在故事選材方面參照黨史標準,重點選擇政治性和價值性鮮明的素材。在敘事文本中注意避免單純傳遞知識,而要將價值判斷明確寫入其中,保持教學內容的政治導向性。
三、黨史敘事視角融入綱要課的方式——以黨的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形成過程為例
如前所述,要在綱要課中講好黨的故事,同時確保政治性與價值性導向,就需要首先在黨的百年歷史中選取既能體現黨史教育敘事特點,又能貫穿綱要課教學目標的時段和事件。接下來就以其中一個時段的專題為例,分析黨史敘事視角融入綱要課教學的具體切入方式。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的一系列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工作方法,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關鍵,也是中國革命能否成功的關鍵,是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中心線索之一。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在1938年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被正式提出,毛澤東在會上指出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4],此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經過延安整風和中共七大最終得以確立。而要追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最初發端,則要回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特別是大革命到土地革命這段歷史時期,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從萌發到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能否正確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與這段時期革命形勢發展是否順利呈現出高度相關性。因此,無論是在黨史教育中還是在綱要課教學中,都應將此段作為講解重點。以此專題為例,可以從多個方面將黨史教育的敘事視角融入進綱要課教學中。
(一)從實事求是路線的理論來源切入
從黨史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首先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黨的實事求是路線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屬性。作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當然離不開馬列主義自身,而實事求是正是馬列主義的優良特質之一。
這一敘事視角,在以往的綱要課教學中是比較欠缺的。在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前,教師可先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角度切入,向學生簡要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實事求是品格。例如提到最初版《共產黨宣言》是根據1848年革命形勢寫成的,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識到了初版的具體措施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于是在《共產黨宣言》發表后的七版序言中不斷做出調整,強調根據形勢隨時改變革命策略。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從創始人那里就具備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和實踐品格。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革命導師列寧基于對俄國國情的調查分析,拋棄了第二國際社會黨的議會斗爭路線,創造了適用于俄國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并據此成功領導了俄國革命。列寧主義的成功證明,共產黨人只有實事求是的從本國國情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創造出適用于本國的革命道路。
以上內容,從黨史視角出發,可以很好地梳理出實事求是路線的理論淵源,讓聽者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馬列主義政黨會具備這種品格。對思政課教師而言,要將這一敘事視角融入綱要課教學中,可以在講解中國共產黨的實事求是路線之前,先補充一些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有關實事求是路線的內容,這樣能更好地實現史論結合,凸顯政治性與價值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實事求是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內在聯系,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也更能夠感受到大學綱要課與中學歷史課的本質差別。
(二)從實事求是路線的萌發切入
從黨史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列主義政黨,一方面其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繼承了馬列主義自身的優良特質,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還肩負著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兩大歷史使命。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尋找一條最適合中國的革命道路。這也是黨史和綱要課始終強調的一條主線。因此,用黨史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來講述實事求是路線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萌發和演進過程,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綱要課中的這條主線。
例如當講到1921年中共一大時,教師可從中國共產黨早期關于統一戰線問題的觀點演變入手。首先介紹中共一大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內容,該決議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這一點無疑是馬列主義政黨的本職工作。不過除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還面臨以北洋政府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壓迫以及帝國主義壓迫,矛盾復雜交織。在是否與其他勢力合作的問題上,決議認為:“黨應采取獨立的政策以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系。”[5]
借由這個決議內容,教師即可向學生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之初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還沒有產生足夠深刻的認識。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該如何走,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緊接著即可講到,在次年的中共二大上,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革命實踐的經驗教訓及時做出了調整,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6]進而向學生做出解讀:從不與其他黨派合作,到組織聯合戰線。這種轉變就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之初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特殊性的認識演進。
在解釋這種轉變時,教師可從故事入手,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和“二七慘案”作為案例,用微觀敘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黨成立初期工人領袖如何英勇斗爭的故事,同時強調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正是根據一大制定的任務開展的。而之后的“二七慘案”則說明單純依靠占中國人口比例依然較小的工人階級難以實現民主革命成功。于是根據對中國國情實事求是的調查判斷,與其他階級和革命勢力建立統一戰線才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最后從微觀的故事上升至宏觀的理論,向學生闡明:這一轉變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期成果,也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最初的萌發。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三)從實事求是路線的形成切入
從黨史視角來看,土地革命時期是黨的實事求是路線發展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也是綱要課的重點內容。在講解這段歷史時,教師不妨以實事求是路線如何形成這一問題作切入,在史實基礎上以黨史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以史帶論,突出核心問題進行專題式教學。
首先可以從宏觀的敘事角度出發,說明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國共產黨正面對一個與俄國截然不同的國情環境,客觀上不能再照搬俄國布爾什維克的革命經驗。此時能否堅持實事求是的路線,成為革命成敗的關鍵。例如教師對于“八七”會議后幾次武裝起義的講解,應在講述工農紅軍英勇斗爭故事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解讀起義的目標與結果為什么產生差異,即為什么攻打中心城市的目標無法成功。通過向學生補充一些俄國十月革命前后的相關知識,對比講解中國國情與俄國國情的區別,從而論證只有轉移到農村建立根據地才是中國革命的出路。
其次,土地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演變,也是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實事求是路線重要性的良好案例。例如在向學生講解從《井岡山土地法》到《興國土地法》再到瑞金中央蘇區土地法令的一系列政策調整演變時,應重點向學生解讀:土地政策的調整一方面基于中國社會在當時的主要矛盾和革命階段,另一方面更是基于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希望。在土地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演變中,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了最充分的詮釋。
此外,在講解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這段歷史時,同樣可以融入黨史敘事視角,強調正是由于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未能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機械地根據共產國際的教條行事,才會導致這場挫折。直到長征路上的遵義會議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挽救了中國革命。進而總結說明,黨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的挫折,根本原因是未能很好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從反面凸顯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2-23.
[3] 習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1-09(02).
[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5] 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1輯[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6]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M].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薦稿人:董樹軍,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 “湖南省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C1256);常德市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背景下常德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重構研究”(課題編號:CSP21YC1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分析”(課題編號:NHJG-2020-0732)。
作者簡介:羅堯(1987—),男,博士,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綱要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