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文 姜 彬
中老昆萬鐵路是中國和老撾兩國領導人高度關注并親自推動的政府間合作項目,也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的重要項目。線路北起云南省會昆明,最終到達老撾首都萬象,全長1035公里。中老鐵路(玉溪境內)全長145.78公里,共設玉溪站、峨山站、研和站、化念站、元江站五座車站。中老鐵路是玉溪融入“一帶一路”的“推進器”、促進區域合作的“傳輸帶”,對推動玉溪與沿線地區區域合作、深度融入中老經濟走廊,實現“十四五”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講好中老鐵路建設故事;講清楚鐵路集聚要素,助推產業發展的意義;弄明白怎樣變交通走廊為經濟走廊,趁勢而上發展鐵路經濟,考驗著地市級媒體的宣傳報道及傳播能力。鑒于中老鐵路報道工作的重要性,玉溪日報社領導帶隊,高位推動、精心策劃選題、調集精兵強將,開設“聚焦中老鐵路建設”和“聚焦中老鐵路建設 共建‘一帶一路’賡續中老友誼”專欄,緊盯中老鐵路通車前、通車時、通車后三個時間節點,綜合運用動態走訪、體驗式采訪、深度報道、評論等報道手段,采編稿件文圖一百多篇,全景展現中老鐵路建設及通車盛況;同時,注重全媒體產品的制作發布,矩陣發力,推出了《玉溪至西雙版納,僅需2.5小時!》《一分鐘帶你飛越中老鐵路玉溪段》等一系列富有影響力的融媒體產品,持續掀起宣傳高潮,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也收獲了大背景、大題材下立足本土,全媒體發力,講好“地方故事”的經驗。
策劃是媒體發展革新的現實需要。全媒體時代,媒體不但要重視傳播渠道的選擇和建設,更要倍加重視傳播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只有精心策劃,著力挖掘新聞特質,以超前的意識、敏銳的嗅覺和藝術的手法選擇新聞報道點,才能提高關注度、擴大影響力、形成輿論主導。對地市級黨報而言,要強化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提升對受眾的吸引力,就必須用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和處理新聞題材。

2021年12月4日,復興號徐徐駛出中老鐵路元江站。
中老鐵路通車是一個國際題材,地市級媒體能參與如此高規格的報道,對于提升《玉溪日報》傳播力、影響力無疑是重大機遇。但國際題材,全球關注,有中央、省級媒體和沿線州(市)媒體強勢介入,如何精準分析研判,以優質選題策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戰,在避免同質化的報道中找準玉溪定位,以獨到視角開展別具一格的中老鐵路報道,也為《玉溪日報》帶來了挑戰。
2020年12月18日,玉溪市委書記王力以《擁抱鐵路經濟》為題作專題報告,要求全市人民把握形勢變化,做好結合文章,挖掘鐵路經濟潛力,借助“通道+樞紐+網絡+平臺+配套”路徑,推動構建全方位、成系統、多功能的鐵路經濟生態圈。全市干部群眾響應市委號召,熱切期盼著鐵路開通進一步提質玉溪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文旅產業發展和助推區域產業布局,也深切渴望著強化自身現代經濟思維,提升能力水平,在擁抱鐵路經濟的新征程中擔當盡責。市委有要求,干部有期盼,這就是地方黨報策劃報道的著力點和引爆點。

2021年11月29日,玉溪日報推出通版,生動形象地向讀者介紹中老鐵路線路情況及重要意義。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當天,玉溪日報以通版形式推出深度報道。
經過多輪分析研究,報社編委會把報道視角定位在鐵路通車對玉溪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上,定位在玉溪擁抱鐵路經濟的新布局、新作為、新擔當上,定位在鐵路經濟背景下干部群眾思想觀念之變、精神狀態之變、能力作風之變等“玉溪之變”上。
宣傳報道工作指導思想一經確定,玉溪日報社把做好中老鐵路宣傳報道提升到踐行“四力”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的高度來認識,多次召開編委會,制訂細化全媒體報道方案。打破部門條塊分割的局面,堅持高標準調兵遣將,派出強勢采訪小組,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扎實推動策劃落地落實。時政記者部、影像記者部等重點采訪部門主任親自帶隊深入中老鐵路(玉溪境內)“走鐵路、看建設、聽民聲、觀產業”,大量來自建設一線沾泥土、帶露珠的報道,通過圖文、視頻等全媒體手段淋漓盡致展現了玉溪鐵路建設動態、沿線干部群眾心聲、玉溪人民搶抓機遇布局產業的火熱圖景,也為后續開展深度和專題報道做足準備。
新媒體傳播技術的出現,為讀者提供了隨時隨地、快速便捷、瀏覽觀賞的嶄新體驗。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根據受眾需求,創新傳播方式,在產品與受眾之間找到有效鏈接點,讓受眾以優質體驗、感興趣的方式接收信息、引發共鳴,打造有獨特優勢的全媒體產品,是玉溪日報社始終堅持的媒體融合方向。
中老鐵路全媒體報道中,玉溪日報社在玉溪網、“玉溪+”客戶端、“玉溪發布”微信公眾號、玉溪日報視頻號和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出圖文、音視頻、H5等多種融媒體產品,集中報道中老鐵路的建設進展、開通盛況,解讀鐵路開通的意義,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分量、有影響的作品。
“玉溪發布”微信公眾號《對于中老鐵路,別說玉溪的人,現在連玉溪的貨都迫不及待了!》的圖文推送,以擬人化和極富對比性的標題,報道了玉溪市民對中老鐵路通車的喜悅;玉溪日報全媒體以元江雙線特大橋、云南最大的貨運站研和站等為代表,通過沉浸式體驗,從乘坐速度、平穩程度、重要站點和沿途風光等方面宣傳中老鐵路;客戶端刊發的圖文+視頻融媒體報道《玉溪至西雙版納,僅需2.5小時!》單條瀏覽量達10萬+;短視頻《一分鐘帶你飛越中老鐵路玉溪段》僅玉溪日報視頻號播放量就高達9.8萬,并被多家媒體采用;《旋轉您的手機,即刻從玉溪出發,開啟中老鐵路之旅!》將精選內容用SVG互動形式設計制作,讓用戶打開手機就能跟著小火車一路體驗中老鐵路的精彩;通車當天《玉溪站到了!今天,中老鐵路正式通車!》《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的VLOG:中老鐵路首發車,絕!絕!》也深受讀者好評;其中《海報:致敬中老鐵路建設者》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采用……
鐵路開通運營后,玉溪日報全媒體持續關注通海蔬菜搭乘中老鐵路首列貨車邁出國門、中老鐵路車次增加等新聞,并聯合中老鐵路沿線昆明、普洱、西雙版納三州(市)主流媒體,共同策劃推出“南來北往六城記”中老鐵路大型融媒聯合報道,深入解讀鐵路開通帶來的“云南機遇”“玉溪機遇”,為讀者接連奉上一道道豐富可口的融媒大餐,全面發揮技術優勢,以多平臺、多形式、全方位、全媒體宣傳報道贏得受眾、贏得讀者。

2021年11月15日,短視頻《一分鐘帶你飛越中老鐵路玉溪段》僅在玉溪日報視頻號上的播放量就達9.8萬,并被多家媒體采用。

2021年11月29日,玉溪日報推出融媒體產品《旋轉您的手機,即刻從玉溪出發,開啟中老鐵路之旅!》。

2021年中老鐵路12 月3 日開通當天,《海報:致敬中老鐵路建設者》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采用。
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媒體融合的大背景給“內容為王”帶來了挑戰,也為堅持“內容為王”創造了更寬廣的空間。對傳統媒體來說,“內容為王”是應對自媒體沖擊和媒體融合雙重壓力下,尋求戰略突圍的一個突破口。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迎接全媒體變革,更要堅持“內容為王”,持續增強內容提供能力,并以內容的生產整合為基礎,不斷進行創新,注重原創精品,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內容。
玉溪日報社多篇報道都切實體現著“內容為王”的新聞傳統。記者實地走訪中老鐵路(玉溪境內)4個縣(市、區)和5個站點,扎實采訪沿線干部群眾、企業負責人和有關專家學者后采寫的深度報道《擁抱鐵路經濟玉溪再出發》一文,系統展現了玉溪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決答好時代之問的先行姿態。
玉溪日報社記者歷時兩年,用鏡頭生動記錄了中老鐵路建設工人不怕困難、全力攻堅,用辛勤和汗水換來鐵路順利通車的奮斗場景,以極具歷史縱深感的鏡頭語言,呈現了一名名普通鐵路工人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對責任和信仰的堅守。
滿足干部群眾期盼,《玉溪日報》特別開展了“中老鐵路通車對玉溪發展的重大意義”主題報道,以專版的形式,集納薈萃省、市有關部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為玉溪搶抓通車機遇、充分發揮優勢,深化對外交流合作、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的真知灼見,為干部群眾提供精神盛宴,引發“頭腦風暴”。
報道實踐證明:沉浸式體驗式采訪最能給受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并有效提升參與度。玉溪日報社高度重視體驗式采訪的組織實施,先后三次調度記者參與相關試乘活動,其中中老鐵路(玉磨段)和中老鐵路首發列車的采訪被受眾點贊,記者生動形象講述了列車上的所見所聞,讓讀者在互動融入中,領略了鐵路沿線的壯美山河,感受到駛入高速鐵路、奔向新未來的脈動……
在“微閱讀”愈發流行的今天,如何引領讀者進行“深閱讀”,成為主流媒體必須思考的問題,除了提供鮮活的文字產品外,報紙還必須在版面設計上有新的突破。美化版面、做亮故事,在第一時間牢牢抓住讀者的眼球,成為報紙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一環。《玉溪日報》精心選擇報道時段,于中老鐵路開通之前與開通之際,打破常規,采用通版形式,推出重頭報道,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2021年11月29日的《玉溪日報》二、三版,以綠色為主色調,文字、圖片、圖表、地圖等多元素融合,對中老鐵路的長度、站點、隧道、橋梁等進行全面解讀,凸顯火車穿越高山、橋梁、隧道的意境,巧妙的創意、獨特的設計呈現出清秀明了、端莊大氣的視覺效果;2021年12月3日的《玉溪日報》二、三版,呼嘯而至的動車橫貫版面,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人緊迫感油然而生,版面語言完美表現了深度報道所蘊含的內容,讓人印象深刻。兩次通版,聲勢浩大,內容形式和諧統一,得到了業內和全市讀者的肯定。
總而言之,地市級媒體在大背景、大題材報道中要有所作為,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關鍵。我們的體會是:必須站位高遠,精準定位,立足本土,加強策劃,用情講好地方故事;同時,要用心打造全媒體產品,借助新平臺、新技術手段,實現更大范圍傳播,進一步提升地市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自己站立的土地上發出主流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