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鑫
(澳門科技大學,澳門 999078)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的難題,抓準市場需求,增加新亮點,逐漸淘汰落后的、需求降低的產品產能,這些都是需要政府與企業探索和改革的方向,食品行業也是如此。以下因素無疑會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一個是目前食品行業市場萎縮,需求端持續下降,將落后的、過剩的產品結構現狀愈發暴露出來;另一個是持續爆雷的食品領域,消費者對食品健康、營養、安全等方面的訴求越來越強,形成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手。對此,政府需發揮對市場的導向、監督、調控職能,構建和諧市場,引導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也應適應現狀,積極迎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歷史使命。
需求端和供給端是市場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簡單理解為買方和賣方,如果買方的商品不是賣方需要的,則部分商品生產太多社會無法消化,部分商品生產太少則造成市場短缺,就會出現供給側結構性失衡,造成資源的浪費。另外,也會出現被國外經濟沖擊,資本外流的問題,對全球化發展下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利。最簡單的例子:去飯店吃飯時,食客就是需求側,而飯館就是供給側。若飯館不能提供食客需要的食物和服務,那么食客自然會離開,而飯館沒有客人則經營難以為繼,其他飯館卻因此獲益經濟騰飛。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在分析這一問題前首先要弄懂一個概念: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往往是需求端發生改變后,供給端改變不及時造成的。我國食品供給結構在大方向上體現三個特征。
1.食品需求端發生改變
我國食品行業需求端的改變,主要在于當下人們對食品健康、營養、安全的關注和需求愈發強烈,同時也關注食物營養的搭配問題。一些食品的負面新聞引發大眾恐慌,對乳制品、零添加醬油等表現出較高的需求。
2.食品供給端與供給渠道發生改變
在生活中,網購成為人們熟悉并喜聞樂見的消費渠道,可以說電子商務平臺重構了食品消費模式,B2C、C2C、O2O等電子商務模式還在開發與完善中,食品電商平臺銷售食品的比例逐年上升。食品供給端與供給渠道的變化,在兩方面要尤其注意。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門檻低,食品監管的難度更高,食品安全如何保證是一個重大問題;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價格高度透明,電子商務的特性持續催化消費者對“產品性價比”的訴求,一味低價比價,可能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3.進口食品沖擊國內食品市場
進口食品正在一步步沖擊著國內食品市場,包括零食(表1)、海鮮產品、乳制品(表2)等。進口食品能造成沖擊的原因:一是我國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喜歡或者說希望嘗試國外進口食品;二是因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進口關稅持續下調,進口食品價格下降,消費者習慣逐漸向高層次轉型;三是消費者關注食品的健康、安全問題,而進口食品較符合當前消費者的需求。

表1 2013—2025年我國零食市場規模(億元)

表2 2016—2022年我國乳制品行業市場規模和發展趨勢(億元)
食品行業工商管理及相關政策的落實,對食品行業的作用如下。一是市場調控。資源調控、環境調控、價格調控等,進一步保證了食品市場的和諧與穩定,而只有在一個和諧穩定的市場環境下,才能保證食品行業欣欣向榮。二是市場導向。通過發布具有一定導向性的政策或措施,宏觀引導食品行業經濟朝著高效、科學的方向創新發展,比如本文分析的食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導向。三是市場監督。通過強有力的監督,維持市場的發展,及時查處破壞市場安定的因素、不符合食品法的相關企業和產品,維持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心,解決“劣幣驅逐良幣”這一問題,從而順利發展食品行業。
1.對市場準入和資質進行管理
一方面,我國食品行業門檻低,呈現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渠道不斷擴大,使食品交易的門檻更低。因此,為確保食品安全,需要在市場準入和資質上進行科學管理,嚴格制定市場準入制度,讓市場準入更具有合理性,并堅持嚴格審查,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避免違法違規風險,促使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
2.政策引導,促進市場體系完善及食品市場改革
通過工商管理及政策引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促進食品市場百花齊放,推動各類食品經濟體制發展,同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主要改革方式是“三去一降一補”。一是去產能,即去掉多余的、市場不需要的產能,國家從大方向上調節,企業也要自身調節,比如娃哈哈從傳統生產食品飲料的零售企業轉型升級為OAO模式的集團企業。二是去庫存,在減少新生產的同時也要積極去掉舊庫存。三是去杠桿,降低企業負債壓力,降低風險。同時降成本,國家在稅收方面,實行“減稅降負”制度,為食品企業減少應繳納的稅種,對不能減少的稅種則做到應收盡收。并且補短板,補充企業的科技短板、技術短板、對外開放短板、人才短板等,國家為企業發展“鋪路搭橋”。
3.加強市場監管作用
多元化市場發展下,市場的綜合性太強,食品行業百花齊放,且我國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較多,工商管理的復雜性不斷提高,工作量不斷擴大,這就對行政監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此容易出現一些違反法律的現象,比如電商燕窩行業充斥著許多亂象,部分商家采用以次充好、化學漂白、刷膠粘碎等手段公然造假。除此之外,還有食品壟斷行為,比如虛假廣告、虛假產品。因此,應持續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只有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規范市場秩序、相關部門加強檢查,才能杜絕企業運營不合法、不規范、不重視、不作為現象,才能保證食品市場生態的健康和穩定。
加強市場監督的過程,其實就是“立法+執法”的過程。一要做到加強立法。必須加強食品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如對食品制造企業的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生產環境、食品添加劑等進行規定。二要加強工商行政管理單位建設。增加工商行政管理單位的人員配置,劃分權責,進一步提升工商行政監管單位的監管效率,實現有規可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三要加強宣傳。相關行政監管單位要加強對食品企業的宣傳,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通過廣泛宣傳來減少企業對行政監管虛與委蛇的問題,減少消費者誤消費、錯消費的問題。四要嚴格執法。實施一審一核制,并做好并聯審批,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食品質量抽查機制,建立與公安、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單位聯合打假機制,并且針對食品市場中的突出問題集中清理、嚴厲打擊。
4.保障食品企業的合法權益
保障食品企業的合法權益,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營造一個良好的食品消費環境,盡可能減少違法違規問題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保證市場公平,對假貨嚴厲打擊,解決行業壟斷問題等。另一方面,要保護企業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較難管理,如何判斷壟斷或未壟斷、侵權或未侵權的界限是一大難題,應在這方面做功夫,保護企業的商標權和無形資產。
5.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加強食品行業行政工商管理,其實就是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食品行業市場。加強市場和企業行政監督,有效約束市場和企業中不正當、危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減少店大欺客的現象。只有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轉,創造更良好的市場環境,避免消費者產生消極的消費心理,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發展。
對于食品企業來說,需要在戰略上再定位,推動轉型發展,促進傳統食品產業改造,大致改革內容就是“找準行業缺陷+找準市場需求”。
一方面,“找準行業缺陷”即分析某一食品發展受限的因素是什么,從企業視角積極創新發展。對于綜合能力發展弱的食品,可通過市場自我調節、國家政策引導或行業幫扶,繼續發展。對于市場需求明顯下降、與消費者需求不匹配的食品,可考慮砍掉食品供給鏈。
另一方面,“找準市場需求”即企業形成“局部區域突圍,以星火之勢燎原”的態勢,重點分析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德勤咨詢公司發布的《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中指出中國“三高”的問題,在日常飲食中,精米、白面之類的碳水主食過多,人們患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的概率隨之增加。近年來,人們對健康問題十分關注,主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通過“大米胚芽化、雜糧主糧化、主糧健康化、品種訂單化”等方式,大力發展主糧革命。無疑,這就是一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發展方向。企業在這一過程中要做的就是緊緊跟隨政府導向及市場需求。政府則要做好政策保證工作,做好政策導向,落實行政服務保證工作,簡化行政流程,保護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一步加強資金扶持,從而推動產業順利轉型和發展。圖1為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經濟管理模型。

圖1 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經濟管理模型
粗放式管理的特點是:企業管理層對成本管理的意識淡薄,或監督管理手段不夠優秀,導致食品在生產過程中質量和成本控制機制不完善。如今,食品企業應向著精細化管理方向發展,重構生產線與生產要素,進一步完善生產控制機制,盡可能減少成本,獲得利潤空間,以先進技術來帶動經濟發展,逐步加快食品行業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的步伐。
要探索渠道發展之路,拓展銷售渠道,大力發展電商,發展食品產業鏈條,形成供給端到需求端的精準對接,這是可探索的方向。另外,升級產業價值鏈,找出可以進行宣傳、建立品牌的特色產品,圍繞市場導向與經濟效益發展情況,構建品牌,樹立品牌形象,進一步發揮品牌效應,進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食品行業供給端和需求端都發生了一定改變。加強行政工商管理,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及促進市場完善,對促進市場公平、杜絕企業不當行為意義重大。同時,企業也要及時轉型發展,迎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