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炳坤
(東莞市路橋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 523000)
工程圖紙是工程技術界的語言,是表達、交流技術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指導現場施工的重要技術文件,是公路建設項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某一級公路的施工圖紙錯漏嚴重,導致合同清單工程量與施工圖紙工程量嚴重不符,項目開工就急需進行施工圖修編和清單修正變更。造成施工圖修編的原因復雜多樣,但通過嚴格做好地質勘察、管線勘探、試驗分析等前期工作,加強各設計專業之間的溝通和信息對接,嚴格認真做好施工圖紙和工程數量復核工作,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建立工程設計評優機制,做好施工圖會審工作,有利于提升施工圖設計質量,能有效避免施工圖修編。本文以實際工程的施工圖修編為背景,分析了施工圖修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和措施[2]。
由于缺乏前期土質試驗數據和分析,導致設計方案不可行。例如本項目軟基路段原設計下挖60 cm后施工素混凝土樁,且要求下挖60 cm土方臨時堆放在路基邊側,軟基處理完成后做為路基填料。但經試驗檢測開挖土方液塑限超標,不可做為路基填料,導致重新修改設計方案。
由于對前期地勘資料研究和分析不夠深入,沒有結合每個地勘鉆孔的資料對相關技術指標進行全面驗算、分析,導致需調整設計方案。例如本項目原設計新建路基及引橋段采用素混凝土樁處理軟基,全線素混凝土樁按2 m間距布置,加強段間距為1.8 m。根據現場試樁情況,設計單位依據地勘孔的地質情況,對全線素混凝土樁的單樁承載力、復合地基承載力和沉降進行了重新復核,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發現部分素混凝土樁樁長有誤,需要優化。
結論:設計樁長為11 m調整為16.5 m或15 m,布置間距不變。
由于施工圖的設計意圖沒有考慮現場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導致現場無法施工而需要修改圖紙。例如本項目素混凝土樁樁頂與樁帽位置原設計設有ф8間距為25 cm箍筋,但由于素混凝土樁灌注完成后無法預埋,經設計驗算后予以取消,只能保留4根ф12主筋待素混凝土樁灌注完成后插入樁頂與樁帽相連接,如圖1所示。
各類設計專業之間缺乏溝通,導致工程數量有誤。一套完整施工圖紙的內容十分龐大,有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細部結構圖,涉及橋梁、隧道、路基、路面、交通、機電、綠化工程等多個方面,且參與施工圖設計的人員眾多,如果設計人員缺乏充分溝通,加上急于求成,就容易出現“路是路、橋是橋”的局面,例如本項目某個中橋增加橋跨后,相應的路基、軟基處理等工程量沒有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
設計單位在計算工程數量時沒有結合現場相關標高數據和施工客觀需要等,導致需要修正工程量。例如本項目擋土墻原設計說明中,要求擋土墻段素混凝土樁頂控制在擋墻基礎底0.6 m以下,但在計算素混凝土樁樁長時,遺漏了本項要求,仍以原地面標高為基準進行計算,由于原地面標高平均比墻底標高高1.2 m,導致樁長需平均減少1.8 m等。如圖2所示。

說明:擋土墻范圍內地基處理的素混凝土樁樁頂高程嚴格按擋土墻高程下降0.6m控制。圖2 擋土墻斷面示意圖(單位:m)
由于設計人員疏忽大意,沒有認真復核,造成工程量計算有誤。采用計算機繪圖,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如在計算、匯總數據、表格數據輸入和相互復制、粘貼、剪切過程中,如果疏忽大意,加上急于求成,就容易出錯,雖然是一些低級錯誤,卻不易檢查出來。例如本項目原施工圖某座橋梁計欄桿數量表是以每10.6 m為單位量,但在匯總橋梁欄桿總數量時,橋梁總長度沒有除以10.6,導致數量相差10.6倍。某座中橋鋼絞線總數量表里相鄰的現澆空心板和預制小箱梁兩個鋼絞線匯總數,一個多乘于2,一個漏乘于2,導致數量有誤。某大橋蓋梁材料明細表,將φ32鋼筋的單位重量6.32 kg/m寫成3.85 kg/m。在計算項目全線填方、挖方總工程量時,遺漏了匝道部分的工程量。原施工圖設計計算土石方填方工程量時沒有扣除橋臺輕質土和擋土墻混凝土的數量等。
施工圖紙設計質量不嚴謹,設計細節過于粗糙,相關結構設計沒有明確細部尺寸及詳細驗收數據,采用估計數值,暫定數量。例如本項目某大橋鋼套箱圍堰設計許多數值沒有明確,鋼板厚度為5~30 mm,角鋼和鋼管的間距不詳細,也沒有相關受力驗算,鋼材數量只是暫定按200 kg/m2的數量進行估算,導致相應工程量無法復核等等。
因沿線鎮街相關部門的需求而提出施工圖變更。例如本項目沿線村委提出某中橋要調整水中墩柱的位置,導致需要改變橋梁的跨徑。要求在K1+000位置增設中心分隔帶開口和在人行道、行車道某位置增設路口等等。由于該類需求需要設計單位論證和交通主管部門審批,因此宜在施工圖設計階段之前謀劃和研討。
工程勘察及相關數據分析是設計施工圖紙的基礎工作,對施工圖的設計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施工圖紙所用的工程勘察數據不精準或不真實,不但影響編制圖紙的編制質量,而且導致施工單位無法正常施工。為此要加強項目前期地質勘察、野外調查、試驗數據的檢查和管理工作,對巖土工程、水文地質、管線勘探和工程物探等工作進行現場復核和分析,繼而對施工圖紙中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任何設計方案都應該以地質勘察數據為準則,前期地質勘察資料是施工圖設計基礎性材料,勘察設計單位必須加大對前期地質勘察、野外調查等的投入,形成一套系統全面的前期勘察資料,為后續的施工圖設計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不能以人員、試驗設備、施工條件有限為由,減少對項目的地質勘察和試驗數據的驗算分析。
因設計人員與施工人員前期缺乏相互溝通,容易產生施工圖紙無法施工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兩者屬于不同的工作階段,另一方面是兩者缺乏溝通平臺。為此設計單位要加強對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的學習,強化與施工單位的溝通,積極積累施工和設計經驗。同時應積極組織開展施工圖設計咨詢,重點研究施工圖設計是否滿足規范的強制要求、設計深度是否滿足施工圖編制辦法中的相關規定等。
目前施工圖紙對施工工序和安全措施的描述和要求過于簡單,一方面是設計單位沒有配備熟悉施工工序和方法的人員,另一方面施工工序和安全措施不是設計單位主導的工作,但隨著社會對安全標準化執行程度越來越高,細化施工圖的施工工序和安全措施勢在必行。為此,進一步細化施工圖紙的施工工序和安全措施,既是實現安全施工的需要,也是細化施工圖設計,減少工程變更的需要。
設計單位一方面要加強各設計專業之間的溝通和信息對接,嚴格認真做好工程數量復核,確保工程數量準確;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程度,積極加強與當地規劃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力求使施工圖更具前瞻性、合理性和可實施性。最大限度滿足沿線鎮街的需求,各參建單位可以與沿線鎮街相關部門成立工程建設協調小組,及時征求和收集各方需求和意見,促使施工圖設計工作開展得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同時為了防止相互扯皮,盡量采取行文方式進行回復,可有效避免后繼反復修改或設計變更。
在設計合同上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職責、要求、處罰細則同時,還應積極建立工程設計評優機制,對施工圖設計工作進行綜合評價,明確獎罰,由交通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聯合建立設計單位評優方案,細化評分指標,定期進行設計成果評比,促使設計單位在創優機制激勵下,主動做好設計工作,保證施工圖的設計質量,減少設計變更,保證能夠提供優良的后續服務。對于設計圖紙錯漏嚴重的,可采取通報批評或信用評價扣分等方式進行處罰。
施工圖會審是一項重要而任務繁重的工作,圖紙會審是設計、施工、建設單位三方共同對正式施工前的施工圖進行審查的重要會議[3]。會審會應由建設單位負責召集,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派代表參加。但目前各項目普遍存在施工圖會審流于形式,存在審查不全面、不嚴謹的問題。由于大部分公路工程施工圖紙的內容繁多、專業性強,如果會審時間過于簡短,將導致施工圖紙會審后,仍有許多設計圖紙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屆時將在后繼施工過程中顯現出來,嚴重影響項目施工的順利推進。對此建議如下。
(1)圖紙會審工作必須有組織、有領導、有步驟地進行,并應按工程的性質、規模大小、重要程序、特殊要求等分級進行。尤其對于大、中型工程或特殊的重要工程,應由公司主要技術負責人組織熟悉圖紙,通過各專業自審后,再進行綜合會審。在組織綜合會審時,公司的生產、技術、工程等主管部門的領導均應參加。
(2)各參建單位要提高思想認識和站位,要充分認識施工圖會審質量的重要性。優化施工圖會審方式,適當延長施工圖會審時間,積極組織設計單位和邀請的評審專家進行施工現場調查,力求能夠全面發現施工圖紙中需要優化和完善的環節。
(3)各參建單位要提前謀劃做好施工圖會審,各自成立施工圖會審小組,由主要技術負責人牽頭落實,建設單位要做好統籌和引導,設計單位要召集原有設計人員及時研究討論,盡量減少人員變動。要充分利用好施工單位人員的力量和對施工現場環境、施工工序比較熟悉的優勢,加強各參建單位之間的溝通,及時組織召開座談會議或答疑會議,將施工圖存在的各類問題逐個進行研討和解決。全面掌握施工圖,理解項目設計意圖,弄清結構形式、工程量等。
綜上所述,施工圖修編的原因繁雜多樣,但是可以避免。為了避免出現施工圖修編,提升施工圖設計質量,通過實際工程分析了施工圖修編的原因,并總結和歸納了提升施工圖設計質量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可為避免施工圖修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