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正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29)
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觀念,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出行方面人們的選擇也變得更加多元化。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自駕出行,導致私家車的數量高速增長,不僅容易造成道路擁堵,排放的大量汽車尾氣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以上情況與當前倡導的“綠色交通理念”顯然是相悖的。因此,如何在踐行綠色交通理念的前提下,解決現存的交通問題,成為當前制定城市交通規劃方案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發展過程中,最初開展的道路系統設計是以西方交通規劃理念為參考的,在交通布局上,將古代的“井”字布局同西方交通的環形及放射形布局模式相融合,進而形成我國的城市交通結構,而隨著我國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交通工具種類的日益豐富,其初始規劃的部分弊端變得愈加明顯。
我國目前的城市交通主要以公共汽車、私家車、電動車、自行車為主,而隨著私家車的數量不斷增長,導致城市交通壓力逐漸變大,尤其是人們上下班高峰時段極容易出現交通堵塞,影響了人們的出行體驗。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相關人員在對城市交通規劃做預測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城市的擴張速度、城市的發展水平等因素,導致現部分城市交通結構只適合當時的城市發展需要,使得城市交通結構同城市實際發展不匹配成為當前城市交通規劃中存在的首要問題。
第一,城市交通相關技術的管理工作不完善。隨著城市交通網絡的不斷升級、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部分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并未實現“與時俱進”。具體表現在實際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可以實現智能化管理的工作目前卻依然采用人工手動操作,如在公交管理體系中,對城市內部公共交通的指揮、管理、調度、應急等方面有極大作用的智能系統,在某些發展緩慢的城市還未能推廣普及,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交通規劃方案的創新實施。
第二,城市交通相關設施的管理工作不完善。隨著私家車輛的不斷增多,人們對停車位的需求也隨之增大,但在早期城市交通規劃中,并未充分考慮到未來交通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導致停車的相關設施少,尤其是大型購物中心、城市出入口等地段缺少配套的停車場,人們為了更方便停車會將機動車停放在人行道上,導致人行道的空間被擠壓,行人只能借用機動車道,不僅帶來安全隱患,還造成了交通擁擠,秩序混亂。
從當前城市交通面臨的問題來看,大眾對“綠色交通理念”依然缺乏深刻認識,對低碳出行、綠色交通的理解不夠全面,再加上城市對“綠色交通理念”的宣傳力度仍略顯不夠,導致大眾無法在生活中真正踐行“綠色出行理念”[1]。
另外,城市交通規劃相關人員對“綠色交通理念”的認識存在不足。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在城市交通規劃中也是如此。但目前很多地方為了緩解日益增長的城市交通壓力,一味地拓寬道路,缺乏行之有效的規劃方案,導致忽略了對城市的“綠化”考量而撤除綠化帶,不利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綠色低碳出行的交通理念是相悖的。
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不斷變化,城市交通體系的運輸壓力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也在逐年加重,這些都成為當前城市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與“綠色交通理念”相左。因此,為了疏解城市交通擁堵,減輕城市交通的運輸壓力,降低汽車尾氣帶來的環境污染,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時,就要堅持規劃方案同城市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原則。
在對城市交通規劃的過程中,要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狀態做一定的精準預測,使其在滿足當前城市經濟發展狀態的前提下,具有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交通問題的潛能。通過對當前城市的靜態交通、未來城市的動態發展做出合理分析,遵循綠色交通理念,減少資源消耗,使規劃更具長期性、有效性。
綠色交通理念是伴隨著社會發展、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而被人提出的一種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因此,在開展城市交通規劃工作時,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地質特點、人車流量等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交通規劃方案,確保其合理性。
在綠色交通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城市交通規劃工作,要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通過建設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網絡,提升人們的出行體驗,使城市交通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在城市交通體系中,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如果沒有明顯區分,不僅容易造成交通安全隱患,還會導致交通堵塞。而如果不對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進行區分,或者直接擠壓人行道空間給機動車道,則雖然拓寬了機動車的通行空間,卻給行人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但不論哪種交通體系的“混亂”,都會降低人們的出行體驗,導致無法真正發揮城市交通的運輸功能。
在綠色交通理念的指導下,交通規劃通過將各交通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分析,找到不同交通體系間的異同點,使其相互協調、互相補充。通過對交通體系的合理布局,實現對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最終形成綜合交通體系,不僅實現人與車的協調出行,還能充分發揮城市交通的運輸功能。
科學合理的交通體系對城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的發展也推動著交通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完善,城市交通結構同城市發展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首先,優化交通結構需對城區道路進行合理規劃。中心城區一般為本地區的政治、文化、商業的活動中心,因此對中心城區的道路規劃要滿足結構緊湊、易于進出、公共交通便捷的特點,確保其順利發揮城市的交通服務功能。如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中心城區規劃道路總長度897.8 km,路網密度6.4 km/km2,主城區規劃“九橫八縱”的主干路網,充分發揮了公共交通便捷、易于進出的特點。而在中心城區外環可設置方便車輛跨境交通的環路和徑向林蔭大道,同時合理規劃行人空間使其滿足行人的出行需求,對公共交通換乘站之間的的連接通路也需充分優化,提升人們的換乘體驗,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
其次,優化交通結構需考慮對社區道路進行合理改進、社區的交通是否便利極大影響著社區工作的各個方面。在優化前要開展詳細的社區調研活動,了解人們的日常出行需求,根據人們的日常出行方式對社區交通進行合理規劃,如對機動車道的設計要結合社區出入口及社區同周邊道路的銜接,充分考慮安全性因素;對人行道的設計要根據人們的出行習慣,設計出合理的慢行交通結構。
科學合理的城市交通規劃能有效提升人們的出行體驗,而快捷有序的交通網絡和外界相連,有利于引進外部資源,促進本城市的經濟發展。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時,需以綠色交通理念為依據,對本城市的交通體系進行統一規劃,通過將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使交通資源發揮最大的運輸功能,促進城市交通一體化的發展,比如在規劃時除考慮公共汽車站外,還要充分考慮客運樞紐、鐵路、高鐵城際鐵路,甚至航空等多種公共交通系統,通過將其統籌合理規劃,推動城市交通的綠色長遠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對自行車道、人行道等慢行系統的建設。通過對交通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促進城市的不斷發展[2]。
完善交通管理,首先要加強對交通技術的管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迭代,AI智能技術也在不斷突破創新,城市交通網絡需與時俱進,充分借助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將其合理運用在交通管理工作中。智能交通體系替代傳統人工操作交通信息的搜集和傳達等,可使其最大程度上解放人力,使相關人員有更多精力關注其他工作,保證交通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的進行。智能化交通體系的應用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迎合了綠色交通理念,還為城市交通規劃提供了極大的創新空間,為城市交通服務創造了更多可能。
加強對城市交通設施的管理工作,完善交通管理。私家車的大量增加不僅給城市交通帶來極大的運輸壓力,對城市停車設施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時需充分考慮到人們在出行時的停車需求,規劃出科學合理的停車位系統,如近年來流行的“空中停車場”,在面積有限的城市中開拓出新的停車方式,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還極大地解決了停車難、車位少的難題。如湖南省株洲市,自2015年出現停車難的問題后,相關部門開始通過估算停車泊位,為停車位缺口提供了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通過建設立體停車場,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為人們解決停車難題。對慢行道的規劃要符合行人所需的空間標準,如根據當地的人流量,借鑒國外的經驗設計,設置高架橋或地下通道等設施實現人車分流,在保證行人安全通行的同時,緩解了交通壓力,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
在綠色交通理念的指導下,在開展城市交通規劃之前,對該城市進行人車流量、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城市現有交通網絡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優化方案,使城市交通規劃實施符合當前發展狀態,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為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考慮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為人們打造快捷方便的公共交通體系。
在對城市公共交通體系進行規劃時,需充分利用本地的現有自然資源、地勢特征,對當地的客流量、客流集散點進行詳細分析,使規劃方案滿足城市發展需要。通過對城市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城市交通和城市發展的有效結合[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鼓勵發展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在這一背景下,除公交車外,相繼出現了不同的滿足人們個性化出行需求的共享化交通工具,如網約汽車、共享單車、定制公交等,不僅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還進一步豐富了城市交通體系,使人們的出行方式相較于私家車有了更多可能。
另外,隨著綠色交通理念的影響不斷擴大,MaaS(出行即服務)成為近年來被推崇的出行新手段,即打通火車、地鐵、公交、出租車、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的壁壘,將出行服務進行整合,滿足各種交通需求。2019年北京推出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北京MaaS”,日均服務綠色出行超600萬人、減碳20萬余噸,釋放出始終踐行綠色交通理念的信號,通過實施碳普惠激勵政策,鼓勵小汽車停駛或合乘,在城市交通規劃方面更加確定了要堅持以公共交通為主,私家車為輔的原則,將綠色交通理念貫徹到底。
綠化苗木在隔音降噪、降低空氣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將其以“綠化帶”的形式設計到城市交通方案中,不僅能美化城市環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減少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在對城市交通開展規劃工作時,加強對城市交通綠化的設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結合植物的生長特性,選擇適應當地水土的綠化苗木,將其設計成綠化側分帶、綠化隔離帶等,使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干道綠化帶面積不少于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
另外,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綠色交通理念的宣傳,提升人們對綠色交通理念的認識;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乘坐公共交通的優惠政策,引導人們主動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減少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等問題,在對城市交通規劃的逐步調整中,使得“綠色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將綠色交通理念融入到城市交通規劃中,不僅能促進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升綠色出行體驗。而在實際城市交通規劃中,要充分結合當前城市交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實現對城市交通規劃的進一步創新改革,通過優化交通結構、完善交通管理、倡導綠色出行、加強交通綠化,提高城市交通體系的運輸能力,實現對城市交通空間的合理利用,促進城市交通規劃科學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