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歆郁
(廣州華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99)
近年來,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治理方式及企業的稅收征管方式均邁上數字化改革之路。2021年12月12日,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在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的路徑中,要探索開展跨場景、跨業務、跨部門聯合監管試點,創新基于新技術手段的監管模式,建立健全觸發式監管機制,加強稅收監管和稅務稽查。結合我國稅收征管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以金稅四期工程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智慧稅務建設啟航,稅收征管制度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大勢所趨。
目前,國內企業大多缺乏稅務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傳統財務人員對于數字化理念了解不深,缺乏理論指導及落地實踐,仍處于重復性高、效率較低的計稅及申報工作之中。本文結合H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的理念,以增值稅為例,探討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可使用的數字化管理方案。
在財務數字化轉型的眾多案例中,H公司作為一家非數字原生公司,經過數十年的數字化轉型實踐,目前已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其經驗對于我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有相當大的借鑒意義。2007年,H公司與IBM合作,實施了長達8年的IFS(集成財經服務)變革,構建了數據系統,并在資源配置、運營效率、流程優化和內控建設等方面建立規則,開啟了精細化管理之路。2015年至今,H公司持續建設資金風險管理體系、稅務遵從管理體系,推動了財經作業的高效、敏捷、智能開展,成為其持續成長基因之一。可見,企業數字化轉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久且持續改進的過程,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組織制度及方法。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業務、數據與IT(互聯網技術)三者密不可分。關鍵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數字化業務、數據與IT關系
大型企業稅務管理活動通常煩瑣復雜,既有常規日常申報,又有特殊事項管理。按照企業管理實踐分類,本文將稅務管理分為稅務規劃、稅務遵從、稅務預算預測、稅務分析四大業務價值。
稅務規劃屬于企業事前行為,關鍵能力包括稅務政策解讀、業務裝載設計、利潤分布設計等;稅務預算預測包括各實體公司稅負率預測、稅金繳納預測;稅務遵從包括稅則管理、計稅管理、納稅申報、文檔管理;稅務分析包括稅金繳納分析、免抵退稅分析、稅務優惠分析等(圖2)。

圖2 稅務管理價值及關鍵能力
流程是優秀業務活動實踐的總結和固化,對于常規事項例如納稅申報等,可建立完善的流程指導業務開展。流程的設置可以配置固定人員角色執行,如計稅專員、申報專員、文檔管理專員。人員的管理便需要組織進行適配,安裝業務活動分組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例如成立稅務規劃小組、稅務預算預測小組、稅務遵從小組、稅務分析小組,能夠提高組內工作效率。
成熟的流程能夠帶來穩定的輸入與輸出,此時可以考慮使用IT系統進行固化,實現作業線上化和運營可視化。系統流動的要素是數據,根據H公司的經驗,推動業務數字化可分為3個類型:對象數字化、規則數字化、過程數字化。
首先是全量全要素的業務對象,只有實現業務對象的數字化才能實現圍繞對象的精益協同;其次是業務過程,只有過程數字化才能打通業務的設計態和運行態,實現業務對象全生命周期過程的協同;最后是業務規則,只有規則的數字化才能利用數據和算法的優勢對業務過程起到“催化”作用。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實現方式,取決于是否實現了業務對象、業務過程和業務規則的數字化。
借鑒H公司的相關理念,在稅務管理活動中,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業務是數字化的起點。首先識別業務價值及關鍵活動,其次通過實踐總結業務流程,根據流程設定角色,由崗定人,進而優化組織架構,最后使用IT系統固化成熟的流程。這樣一來,數據產生于業務活動并服務于業務活動,數字化管理便能水到渠成。下面以增值稅為例,探討企業稅務管理業務活動數字化轉型的優化方案。
在稅務管理相關活動中,增值稅的稅務遵從包含稅則管理—計稅管理—申報管理—文檔管理4個業務活動,其中文檔管理無需進行數字化管理,而稅則管理、計稅管理及申報管理則可以對應規則數字化、過程數字化及對象數字化3種類型,如圖3所示,企業若在這3個業務領域充分進行數字化,則可能通過業務運作模式重構產生更大的業務價值。

圖3 增值稅稅務管理活動數字化
依法納稅是稅法的基本原則,稅則管理也是企業稅務活動的基礎,其關鍵在于規則數字化。目前,我國的稅種可以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目的稅、資源稅。以增值稅為例,增值稅屬于價外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
3.1.1 涉稅規則清單梳理
明確增值稅的相關稅則后,企業應先全面盤點自身涉稅業務,解讀最新的稅法政策,確定好稅收三要素“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和稅率”,形成整體稅務遵從管理沙盤,整理見表1。

表1 企業稅則管理沙盤模型
納稅主體可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根據其銷售貨物與勞務的不同適用13%、9%、6%、0等不同稅率;小規模納稅人則采用3%征收率;納稅時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九條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規定;納稅地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二十二條增值稅納稅地點規定。
梳理好業務規則后,根據模板加入實際涉稅業務活動的相關場景,假設公司為一般納稅人,清單僅限于增值稅的梳理,征稅對象均為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根據表1沙盤,精細化管理業務場景,完善表2信息。

表2 企業增值稅稅則管理清單概括
3.1.2 稅務規則結構化
稅務規則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原本需要人為判斷理解的業務場景稅務處理,轉化為計算機系統可以理解及處理的規則。梳理清楚企業增值稅業務場景之后,便可針對增值稅的關鍵計稅要素進行結構化處理,配置于IT系統,嵌入業務之中運行。如何將關鍵要素嵌入業務系統,此處介紹Oracle ERP系統流轉稅的“4P”計稅方法,包含要素為Party(客戶主體信息)、Place(交易地址信息)、Product(稅務產品)、Process(其他的涉稅要素)。其中,Party可用于承載交易對象,包括在實際業務當中承載業務對象的資質等一些稅務屬性信息。Place用于承載交易發生的地點,包含Bill From和Bill To字段信息;Bill From指銷售方所在地,Bill To為購買方所在地,同時可配置相關貨物運輸地,根據稅法規定確定最終交易發生地。Product用于承載交易商品信息,可以按照多對一匹配涉稅業務場景。Process用于承載交易過程的特殊屬性,這里主要用于承載稅法規定的一些非一般交易場景涉及的特別稅率,一般可不啟用。
若企業的業務活動按照“4P”要素分解梳理,便可設置相應稅碼,將稅碼與增值稅稅則清單相匹配,找到對應場景的稅率和稅額計算方法,“4P”計稅要素配置見表3。

表3 企業增值稅“4P”計稅要素配置表模型
業務場景與計稅規則在系統中適配后,開始計稅過程數字化的活動,其重點為將計稅活動及作業活動顯現化,將單一稅種的計稅規則結構化處理,并配置于業務系統之中,在計稅過程之中予以調用。對于增值稅計稅,可分為交易計稅和非交易計稅兩大種類,交易計稅即一般購銷計稅,需嵌入業務流程之中;非交易計稅即特殊調整方案,與交易流程相關度較低,但也不是脫離業務計稅,而是通過各個規則數字化后通過采集相關業務、賬務信息進行計稅。
3.2.1 交易流程計稅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銷售及購買貨物的銷項及進項計稅,與小規模納稅人計稅方案可以采用交易流程計稅方案,將“4P”要素相關數據配置于業務系統之中,如圖4所示。配置完成后,便可嵌入業務系統之中運行調用。

圖4 增值稅“4P”計稅示意圖
例如,企業發生一筆國內銷售手機的訂單時,系統便自動調用“4P”計稅要素,識別訂單信息Party為“一般納稅人”,Place Bill From“國內”To“國內”,Product為“銷售手機”,經過“4P”要素的分解后形成稅碼“VAT1”(見表3);對應至表2中,“VAT1”屬于“銷售貨物、勞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增值稅率為“13%”,系統根據納稅時點規則,自動判斷“企業收訖銷售款項”“達到合同約定收款日期”“開具發票日期”孰早的時間點確定納稅時間,然后根據稅額計算方法自動計算增值稅稅金。如此操作后,增值稅業務場景、計稅規則及系統調用方式均已拉通,其他稅種亦可通過此種方法實現稅務規則的數字化管理步驟。
3.2.2 非交易流程計稅
涉及增值稅的特殊調整事項,如增值稅視同銷售、進項稅額轉出、增值稅即征即退、增值稅留抵退稅、優惠政策減免稅等,與交易流不強相關,企業可按照業務場景的特殊需求來制定不同的數字化計稅方案。
例如,增值稅進稅額轉出調整涉及納稅人購進的貨物及在產品、產成品發生的非正常損失;納稅人購進的貨物或應稅勞務改變用途,如用于非應稅項目、免稅項目或集體福利與個人消費等,則需要考慮非正常損失、非應稅項目、免稅項目、集體福利與個人消費貨物的規則數字化方案,單獨置于業務系統之中,同樣可完成數字化計稅過程。
實現了稅則和計稅的數字化轉型后,企業的申報管理作業過程仍可以通過對象數字化改進。例如,在稅局系統填寫稅種情況并進行申報時,可以考慮作業數字化,實現與稅局直連,一鍵報稅的方式。但在申報管理環節,更重要的是明確數字化對象。H公司對象數字化的目標是在數字世界中建立物理對象的數字映射,這種映射要求全量全周期,具體到實例。
基于此理念,稅務管理對象數字化的最好方式是以目標為導向,按照申報要求確定各數字化對象。企業的稅務管理數字化對象可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目的稅、資源稅五大類;每個稅類再分稅種,如流轉稅下的分增值稅、消費稅、關稅;每個稅種再細分對象,如增值稅一般購銷計稅方案、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計稅方案等。申報對象數字化范圍的界定,也為規則數字化明確了界限。
基于以上探討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數字化應當是一套完整的方案,從稅種的涉稅規則整理到業務場景的假設,再到系統的稅碼配置與系統嵌入,均離不開企業制度、流程與IT系統的整體建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企業應當做好架構頂層設計,企業高層應重視國家政策,做好長遠打算,穩住根基,只有這樣,才能在日益復雜的業務處理中提高稅務評級,更好地應用稅務優惠政策,從而帶來更多經濟利益。
企業在具體實施數字化作業的過程中,應當抓住主要問題的主要矛盾,如以上對增值稅的討論中,我們最主要的是明確一般購銷情況下的進項與銷項的計稅規則。大部分企業稅務管理主要還是負責稅務的合規工作。這里建議企業優先從稅務遵從的數字化做起,應提升稅務管理方式,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在滿足外部納稅遵從需要的同時,提高內部稅務管理的效率,為后續的稅務分析打好基礎。
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數字化并非簡單地將線下業務搬運至線上,而是需要精通財會業務、稅務規則的IT人才帶領。因此,智慧稅務新生態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有了跨領域的專業化人才,企業才可能提高稅務數字化水平,使稅務管理從預防風險邁向創造價值,助力未來商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