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霞 王麗 吳奇 楊嘉嵋
四川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重點區域,在長期的革命歷程和建設過程中積累了獨特、豐富、多元的紅色文化資源,然而據調查顯示,長久以來公眾對四川紅色文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在及時性、廣泛性、深刻性、高端性等維度還存在不足。隨著新興數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四川紅色文化傳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如何用好數字技術、講好紅色故事,對其有效傳播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交互技術不斷迭代更新,數字化傳播已成為文化傳播領域中重要的新興傳播方式,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和褒揚。數字化傳播指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集合了語言、文字、聲像等信息的多種交換功能,通過網絡將數據、圖文、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息等進行組合互動的新的傳播形式。數字化傳播功能相對強大——如全息投影技術可讓人獲得近乎真人演示的感受,足不出戶就能全方位體驗紅色文化的風采。近年來,四川省大力推動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進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效果。
四川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內容生動、形式多元、價值重大,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基本貫穿四川全境,且存在大量保存較為完好的偉人故居、革命紀念館、革命博物館、革命陳列館、原始文件、圖片、音頻視頻、書籍劇目等紅色文藝作品,如《川陜忠魂》《紅色歌謠》《巴山女紅軍》《紅色記憶耀通江》等。此外,四川紅色文化內容真實生動,除了大量靜態的圖文、音視頻、文物、武器等,還有很多健在的四川老紅軍等“活歷史”,如巴中平昌縣105歲的高齡老紅軍杜國榜,尤能歌唱長征行軍歌,并長篇口述了其14歲參加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參加抗日戰爭、歷經三大戰役的“紅色激情歲月”。宣漢縣95歲的老紅軍陳大國多次生動還原了紅三十三軍在峰城、通江等地慘烈的戰斗場景。另外對“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采集了200多位三線建設當事人的口述歷史,并征集可移動文物達到2000多件(套),建立起較為完整的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數字檔案。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等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相關的文件,隨后四川組織文化學、歷史學、傳播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對紅色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收集整理。截至2021年底,已獲得近2.5萬份較高質量的數字化素材,為后期修復工作做足準備。另外,汶川地震遺址也采用了數字化動態收集與保護舉措:2011年,四川發布《關于地震遺址遺跡數字化工程及地震文物征集項目可行性研究陳述的批復》,拉開了汶川地震遺址數字化收集保護的序幕。迄今為止,遺跡的數字化收集保護遺址有4個,采取廢墟3D模型、數字照片、數字視頻、三維掃描數據源、矢量電子地圖等技術,收集數字化信息近2000條。
四川省結合國內外既有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技能,運用文字編輯、圖像處理、音效處理、VR等技術,就數字信息的模糊化、老化、霉化、缺失化等問題,實施了掃描件色彩處理、高清畫質、圖像重構、劃痕修復、聲音修補、高清音效、聲畫合成、三維數字模型建構等舉措,取得了良好的修復效果:如將鄧小平、朱德、陳毅等偉人的音容笑貌高清化、立體化、動態化;將旺蒼紅軍城里“紅軍劇團”多個老化霉化的“話劇劇本”修復到完整清晰;利用高清音效技術,將1949年陳毅在上海用四川話宣布《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的音頻修復完好;采用Sketch Up和3D MAX三維軟件,精準建構“建川博物館”三維數字模型;運用AI、VR、3D影像等將實體紀念館、展覽館變成集“聲光電”于一身的虛擬現實互動場景,增強原始資料的“實度”和“活度”。四川紅色文化信息資源庫進行科學化、系統化、智能化管理,有效解決時空、環境等不利因素影響,真正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與數字化傳播。
深度挖掘四川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運用數字化技術開發與之相關的數字化創意類產業,是推動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
著力打造“數字紅色動漫”產品。2019年兒童節,四川省圖書館開展了“紅色文化動漫系列 四川革命英烈故事展播活動”,采用3D數字技術生動地講述了王右木、吳玉章、黃繼光、李鳴珂、彭龍伯等四川革命英烈的故事,受到社會一致好評。當月,遂寧市推出數字動漫《紀念曠繼勛蓬溪起義90周年》,以“萌萌噠”二次元風格闡釋了建立四川首個縣蘇維埃政府的曠繼勛領導蓬溪起義的故事,點擊量超2萬次。2021年7月,松潘縣通過數字動漫《銘記革命基因 傳揚紅色文化》,展示了紅軍長征3次途經松潘、2次重要會議、5次激烈戰斗的重要歷史事件,助推社會公眾熟悉掌握四川紅色文化內涵,培養濃厚的家國情懷。
其次,打造四川紅色文旅IP,著力品牌傳播。2021年4月,“偉人將帥故里行 川渝聯線”品牌活動推出,實現了紅色文旅IP的進一步聚焦深化。兩地加強“互聯網+”宣傳攻勢,每年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公眾,免費體驗紅色研學交流,并進一步加強紅色數字文創產品設計制作,多元化營銷特色數字紅色文創產品。2012年6月,廣安市委聯合深圳市委、保利劇院等,制作了大型多媒體話劇《小平您好》,該劇采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用藝術手法詮釋了鄧小平南方談話旋風,特區崛起、開發、繁榮等關鍵時態,并呈現出“小平您好”橫幅、鄧小平深入實地視察的視頻、鄧小平重要講話的文字稿等,相比傳統話劇,給予了受眾更加真實、立體、獨特的藝術熏陶。在《小平您好》的成功基礎上,2021年5月,朱德故居紀念館聯合四川歌舞劇院打造了數字舞臺劇《咱們的總司令》,采用數字調光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數控技術、射頻識別追蹤技術、多感官設備等,偉人形象既情深意切,又真實生動。除了偉人將帥紅色文化IP,四川還開發出核武器研制奠基人臨危受命、全身心奉獻的獨特紅色文化IP,2019年4月,在綿陽上演的歌頌鄧稼先、于敏、王淦昌、陳能寬、程開甲等核武器研制科學家英雄事跡的數字話劇《國魂》,采用了“聲光電”多媒體影像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真實細膩地再現了歷史深處那段“紅云沖天照九霄”的驚世傳奇。
在當前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四川紅色文化運用先進技術,實現在網站、“兩微一端”、數字閱讀平臺、數字博物館等數字平臺矩陣的立體化傳播。本文以網站、短視頻平臺為主要考察對象,截取其自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5日與四川紅色文化相關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
四川省各級政府網站中發布的與“四川紅色文化”密切相關的網絡信息,為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四川省政府官網、成都市政府官網、廣安市政府官網、瀘州市政府官網等60個網站上,與四川紅色文化相關信息達到近4000條;標題和內容關鍵詞主要包括“紅色經典”“紅色人物”“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文化教育”“紅色研學旅游”“紅色文化黨課”“紅色文化名片”“紅色文旅”等,主要傳播形式為文字+圖片+網絡鏈接。
在“抖音”平臺上,四川省的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群團組織等在四川紅色人物誕辰、紀念日、黨史學習、地方宣傳、紅色文化活動等時間節點上發布了大量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視頻信息。據不完全統計,在考察時間范圍內,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共青團成都市委、共青團廣安市委、共青團阿壩州委、洪雅縣組織部、金川縣司法局等共發布此類視頻信息近6000條。
本文以“四川黨史黨性教育十大基地”為例,分析四川省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從2019年開始,四川省利用豐富多元、生動精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感召下,著力打造了“四川黨史黨性教育十大基地”(以下簡稱“十大基地”),包括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綿陽市“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鄧小平紀念館、長征干部學院、汶川大地震博物館、丁佑君烈士紀念館、通江縣毛浴古鎮、郭沫若故居等知名紅色文化誕生地。
在“十大基地”的數字化打造、數字化傳播中,主要發展出以下幾種方式:
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多為在玻璃櫥窗中展示珍貴歷史實物、手稿、圖片或播放視頻等資料,但參觀者很難深刻感受到實物背后的槍林彈雨、刀光血影和厚重的歷史內涵。四川運用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對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展館、紅色舊址進行個性化處理,充分挖掘其獨特的軍事、政治、文化、歷史價值,令紅色文化從“扁平、單薄”轉向“立體、豐滿”,從而實現精準的個性化傳播。2020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采用“聲、光、電”營造震撼的視聽效果,運用多媒體影視技術、巨幕投影技術、多點觸控技術不斷豐富展示形式,加強受眾的現場感、融入感和互動感。有參觀者留言:“我們好像真正走進了那個激情的紅色年代!”汶川地震遺址紀念館也采用數字技術建成全國首座數字化“5·12”抗震救災紀念館,在體驗廳內設置了360度無死角的環幕4D立體網絡電視,參觀者可在這里真實體驗到震前、震中、震后的感受。有參觀者體驗后留言:在這里,你能感受到地震時的地動山搖,時間的長短和當時是一樣的。
四川省采用省上統籌選派,各地自主培養的方式建立、建強紅色文化精品課程師資庫。省級層面從科研機構、省市黨校、黨史研究室、高校中遴選50名教師,每個基地培養10名專業教師和講解員,形成150余人的高質量專業師資庫。長征干部學院形成《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等11堂課程,四渡赤水干部學院打造“重走長征路”等體驗活動,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組織學員合唱《歌唱祖國》。“十大基地”已形成90多個現場教育點和13門精品課,包括《改革開放中的小平同志》《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等,創新應用AI技術及VR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學習教育,開展實景體驗、學習觀摩、交流研討等活動。學員佩戴上虛擬設備后,手握控制器即進入虛擬場景,進而逐漸沉浸在虛擬場景之中,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和觸覺,產生真實的革命、戰爭、建設活動感受。
為讓四川紅色文化突破線下參觀時空、安全等因素的限制,2013年5月,成都市黨史研究室建立了四川省第一個紅色文化線上展覽館,該館共有7個專題館,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軍在成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時期、成都上世紀90年代時期、抗震救災時期和英烈廣場、紅色記錄等7個專題館,采用360度VR全景技術,以虛擬空間為載體,陳列著大量虛擬文物,包括成都戰役、紅軍長征邛崍、天府廣場毛主席像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參觀者可點擊瀏覽、旋轉、反轉,全方位觀賞虛擬文物。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四川紅色文化,2017年3月,成都市文明辦、成都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成都市烈士紀念館以“十大基地”資料為基礎,與百度百科合作,建立了線上紀念館——《網上革命紀念館·成都》,設立了“成都市烈士紀念館”“歷史回顧”“革命先烈”“逐夢未來”等欄目,生動詳盡地展示了成都市烈士紀念館的內外全貌,不同時期涌現的重要四川革命事件和四川革命人物深深打動了參觀者,3D技術、VR技術、云技術等使紅色人物、紅色故事“活起來、火起來”,如受眾可用鼠標點擊進入網上紀念館,點亮紅星,紅色人物走出歷史星河,呈現出革命時期的形象;通過3D技術實現360°旋轉觀看烈士紀念館、人物、故事,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入“真實的革命活動”,獲得更加真實的參觀感受。線上紀念館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線下參觀的限制,進一步推動了四川紅色文化傳播的效度。
四川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緊密結合數字技術等,以數字直播、云互動等多種方式與多地實現現場連線和時空互動,將四川紅色文化主動輸出至全國各地,提升傳播的覆蓋面、深刻度和美譽度。2021年5月,廣安的紅色文化互動課程通過5G+VR技術,與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的“鄧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公園實現了現場連線和時空互動——當天,該區60余名黨員干部在雕塑公園舉行“鑒往知來、重溫初心”主題黨日活動,進入數字技術打造的虛擬場景中,仿佛與偉人故里進行親密接觸,親自進入紀念館參觀、賞析鄧小平在革命、建設、改革工作中留下的文圖、音視頻資料,進一步提升了四川紅色文化在全國范圍內傳播的效度和動力。
綜上所述,迄今為止,四川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筆者2022年進行的一項關于“四川高校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調查顯示,四川高校大學生對四川紅色文化(主要人物、事件、基地)的認知率達到59.4%;85.8%的大學生對四川紅色文化“感興趣或很感興趣”;93.7%的大學生認為四川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很有價值”;有73.8%的大學生會“奮力阻止”破壞紅色革命遺址行為;94.8%的大學生“愿意或非常愿意”參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可見,四川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在青睞數字媒體的青年群體中頗見成效,值得進一步提升傳播效度。
四川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運用了多種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等,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但從總體來看,還存在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關系著數字技術在四川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的效力,也關系著其負面作用是否能夠得到遏制或消除。
1.數字化傳播形式不足
從全國范圍來看,運用數字動漫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四川創作了零星幾部以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為主題的單本動漫,雖然在本地有一定傳播效果,但在全國并未獲得理想的收視反饋。調查顯示,以數字動漫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廣受社會青少年群體喜愛,是國內各省高度關注的重要傳播形式。2021年10月,江西省興國縣政府聯合“功夫動漫”打造的3D動漫《長征先鋒》正式上線,該動漫以長征為背景,立足紅軍小分隊的先鋒偵查和特種作戰,懸疑的故事、艱苦的戰爭、機勇的精神,再加上富有特色的江西紅色文化,贏得了受眾的高度好評和追捧。
2.數字化傳播趣味性和交互性不足
因對四川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尚不夠深刻,導致傳播時的表達形式多采用“線性的平鋪直敘”方式,很少采用更為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完成表達。過于注重形式,過量復制、模仿生產同一革命素材,內容重復雷同,容易導致受眾審美疲勞。如抖音里關于“強渡大渡河”的多個視頻,標題、結構、圖文、解說基本雷同,沒能真正發揮數字化傳播的價值。另外,微博、微信里傳播的紅色文化,博主對評論的互動性反饋較少,未能形成引導、引熱紅色文化話題的趨勢。
3.數字化的實體應用有待普及
四川有關紅色文化的實體紀念館、博物館里,只有不到30%的實體館全面應用數字化技術,大部分實體館或采取靜態陳列方式,或應用數字化技術不到位、不全面。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數字化理念的單一、數字化人才的缺乏、數字化經費的緊張有密切關系,需要決策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方面予以重視。
1.增強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精準度
依托大數據技術的覆蓋面和精準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探測青年群體在數字媒體上關于四川紅色文化的點擊量、關注度、參與性的差異,還可借鑒國外紀念館、博物館經驗,通過精密的數字傳感器收集參觀者們的停留時間、面部表情甚至評論話語等,利用數據分析建立預測性模型,多元化立體化分析四川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和感召影響力,為制定新的傳播策略奠定基礎;采用質化和量化方式,分析四川紅色文化對不同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的青年群體的影響差異,尋找深層次原因,提升前者對后者傳播的影響高度、力度和深度。
2.充分利用四川數字動漫優勢
應用流行、時尚、活潑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增強對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2005年四川成為國內第二個“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200多家動漫游戲企業、近4萬名動漫人才集聚成都。四川出品的《鞋》《佳人》《哪吒之魔童降世》《星系寶貝》等屢獲國內外大獎,在國際動漫市場上已形成品牌效應。四川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數字動漫優勢,結合“偉人將帥故里”的重要紅色文化IP,深挖紅色文化內涵,輔以現代影視元素,爭取在短時間內開發出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動漫作品,向國內國際輕松輸出獨具特色的四川紅色文化。
3.開發紅色文化的數字文創產品
紅色文化中的文創產品是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利用數字技術挖掘、釋放、提升紅色文化的資源潛能,對于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具有重要助力。如借助數字技術的前沿助力,深入挖掘四川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如可以“飛奪瀘定橋”為文化主題IP,研制相關的紅色桌游、手游,讓游戲者置身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紅色元素中,在游戲過程中對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認同和喜愛,激發青年群體的愛國熱情與大國理性,增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再如,以偉人故居、將帥紀念館為原型,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仿真模型或文創設計;以紅色故事為原型,開發一系列衍生文創產品,如“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群像、“紅色江姐”的系列周邊等等。另外,數字文創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也可為紅色文化傳播增添助力——如在數字媒體上打造“紅色文創產品交易平臺”,在紅色文化景點開柜銷售數字衍生品等等。
一言以蔽之,四川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效果,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深挖歷史內涵,拓展文化視野,借鑒成功范例,弘揚獨特韻味。

新聞漫畫《社會救助標準再提高》 程碩/作(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