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料的再次或多次運用,一向認為是初高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小學生著力于單次完成即可。實際上,小學生也具備這種學習力和學習習慣培養的可能性。從MPCK視角下,對學習資料的合理有效反復使用,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貼合學生實情、找準教學起點,而且能自然而然地搭建學習臺階,外顯數學知識的連續性、邏輯性,指導學生進行承前啟后的深度學習。
一、舊竹生新筍,具體思維的喚醒
北師大版教材將“圖形的運動”分為兩段四次,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學生第二次感知軸對稱圖形,是在二年級上冊“圖形的變化”初步體驗基礎上的一次進階。以往的教學基本上是沿用教材中“愛心、小魚、喜字”等開篇引入,二上時通過剪一剪得到的“T恤、王字、海星、楓葉”這些學習經驗則成了記憶。
師:同學們,軸對稱(一)學習單第一題仔細看看它,想起了什么?
生:我的這張學習單是100分,剪的圖案都還在,很漂亮!
生:最難剪的就是T恤了,需要折、畫、剪。
生:我剛開始剪的時候沒想到“對折”的辦法呢,是同桌啟發了我。
生:我剪失敗了,這些都是訂正之后貼上去的。
師:同學們動手的記憶很深刻!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這些圖形從中間分開,兩邊一樣。
生:沿著中間的線對折,左右兩邊的圖形會重在一起。
【設計意圖:借助學習單,將學生記憶鏈條外顯,巧妙引導復習舊知,發現記憶盲點,進行回憶或重溫,克服因沒有掌握好或遺忘帶來的學習障礙,為順利學習新內容創造條件;知識層面的勾連后自然進入“看圖說話找相似”的新知開篇;同時,無形中培養學生整理收納學習資料的良好習慣】
二、新筍發嫩芽,抽象思維的醞釀
二上的學習單成為學習《軸對稱(一)》的天然素材,幫助學生聯想回憶原有知識,對舊知的準確性、完整度進行復述和補充,喚醒直觀思維。此時,學習單如同“記憶卡”,讓即將學習的新知識順利軟著陸。緊接著,這份學習資料還可繼續使用,真正實現“承前啟后”。
(一)議一議
師:大家認為這些圖形左右兩邊是一樣的,怎么驗證呢?
生:我想折一折,折疊之后,兩邊圖形就疊在一起了。
師:疊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完全重合?
生:是的。
生:我覺得畫一畫就夠了,這些圖形當時就是將紙片對折之后剪出來的,把折痕畫出來就可以。
生:可是我當時剪的圖形貼在學習單上了,折起來不方便。
師:類似這樣的情況,孩子們可以使用附頁1中圖1(即愛心、小魚圖形)來完成。
【設計意圖: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二上學習單遺失,有的粘貼后對再次折疊形成干擾,此時教材原有資料正是有效素材,也將學生的視角從舊知再生中引向新圖新意】
(二)折一折
學生既可使用二上的學習單中的“T恤、王字、海星、楓葉、十字、中字”,也可使用教材提供的“愛心、小魚、喜字、房子、字母A”,甚至興趣濃厚的學生把上述材料都作為折疊素材。充分的操作下得到“圖形的運動”直觀體驗,在頭腦中初步建立“完全重合”的表象。
【設計意圖:由“剪”至“折”,同樣是動手操作,但學生思維層次嘗試由直觀到抽象的量變突破。操作對象由生成一個軸對稱圖形聚焦到圖形本身,操作活動由折、畫、剪簡化為折。具體行為的減少,加速幾何思維在大腦中構建】
(三)認一認
數學的學習如果一直停留在操作層面,習得的知識是零散的、粗淺的,還需要及時進行“下定義”、“辨析”等精加工,將經驗上升到認知并進行固化。
師:(學習單第二題)認一認、填一填
師:(學習單第三題)下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是的畫√,不是的畫×。
【設計意圖:學習單第2、3題的設置,將“軸對稱圖形”這一概念從折、畫的操作活動中提取出來,引導學生嚴謹科學地下定義;同時,為了及時鞏固對定義的理解,完成判斷練習,直接而有效。實現數學思維由具體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的發展】
三、新花長舊知,發散思維的創生
傅種孫在《高中平面幾何》的自序中說“幾何之務,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不在知其所以然,而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盡管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其思維能力、空間概念還在發展,但這并不礙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實現一定程度上的“何由以知其所以然”。
(一)作圖初體驗
師:在剛才的討論中,有同學認為把折痕畫出來就能找出對稱軸。怎么畫呢?
生:用虛線畫,我發現數學書就是用的虛線。
生:還是得先對折,用鉛筆把折痕描出來,描的時候可以請尺子來幫忙。
【設計意圖:北師大教材“圖形的運動”板塊中,作圖主要是第二學段(即五、六年級)的內容,三年級對于作圖方法和“對稱軸必須是直徑(對角線、折痕)所在的直線”的理解不作評價和考試要求。但數學學習的目的絕非應試,在不給學生增負的前提下,順應學情適當延伸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二)三字埋伏筆
生:我發現“王”字除了左右對折是軸對稱圖形外,還可以上下對折。
生:“十”字和“中”也是這樣!
師:讓我們把這三個字的另一條折痕也畫一畫。這樣一來,王、十、中三個字有了兩條折痕,也就是……
生:兩條對稱軸。
師:所以,“凡是軸對稱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
生:錯!
【設計意圖:本環節繼“復習舊知”“對折素材”后,實現了學習單的第3次運用——提供發散思維的原材料。本課教材擇取愛心、小魚、喜字、房子、字母A這五個圖形目的在于“對稱軸只有一條”,規避了其他可能性。此處借用的“王、十、中”并非刻意創設,而是就著已有學習資料的適當延展】
(三)開放性留白
師:(學習單第四題)試著畫出下列圖形的對稱軸:
【設計意圖:學習單第4次運用目的正是“新花長舊知”,經過三字埋伏筆的點撥,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生疑。正如古代學者朱熹所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開放性留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也將成為五年級上冊《軸對稱再認識(一)》的學習素材,實現學習單的相互補充、循環往復】
學生的深度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以MPCK視角為理論依托,以學習單為抓手,因“生”制宜搭建思維臺階,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脈絡;同時,充分挖掘學習資料的價值,實現一題多思、多解、多用,巧妙變身“訂正單”“復習單”等,引領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傅種孫.高中平面幾何教科書(序)[M].北京:算學叢刻社,1933.
[2]張奠宙,鞏子坤,任敏龍,等.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
[3]章建躍.學會用數學的方式解讀內容設計教學[J].數學通報,2019,58(1):8.
作者簡介:
黨潔,女,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深圳市龍華區民治中學教育集團民新學校,一級教師,辦公室副主任,集團附屬幼兒園法人、理事長。扎根一線,踏實求索。
(責任編輯:張曉東)